蔣蓉蓉
(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白水湖大橋位于湖北省孝感市,該橋全長為345m,由主橋及東西兩側引橋組成。該橋主橋采用無背索斜拉橋,跨徑組合為100 m+35 m=135 m;引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橋梁總寬35 m。
如圖1所示,遠觀白水湖橋傾斜的橋塔,猶如“雙龍出水,一飛沖天”般氣勢恢宏;傾斜、筆直的橋塔給人以剛勁有力、巍峨壯觀的感受;白水湖橋主塔塔頂?shù)脑煨驮O計采用“龍”的意象,兩塔間的橫梁上嵌有一顆大型圓珠,整體打造出中國古代建筑雕刻中經(jīng)常采用的“二龍戲珠”的景觀造型,富有建筑美學感。

圖1 白水湖大橋效果圖
該工程的主要技術標準有:
(1)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50 km/h。
(2)汽車荷載為城-A級;人群荷載為3.6 kN/m2。
(3)抗震標準: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a=0.05g。
(4)安全等級:一級。(5)環(huán)境類別:Ⅰ類。
(6)設計基準期:100 a。
(7)設計使用年限:100 a。
(8)設計基本風速:25.6 m/s。
(9)通航標準:無通航要求,但需考慮游船通行,主跨預留2.5 m凈空高度。
白水湖大橋主橋采用100 m+35 m=135 m的無背索斜拉橋,塔、墩、梁固結體系,雙索面豎琴形布置。引橋采用交通部3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變連續(xù)小箱梁。
白水湖規(guī)劃河口寬約265 m,由于現(xiàn)狀河口較寬(約400 m),為避免大量填湖,實施藍線寬約320 m,橋梁總長按照345 m布置,其中西側引橋跨徑組合為4×30 m=120 m,東側引橋跨徑組合為3×30 m=90 m(見圖 2)。
橋梁橫斷面布置:0.3 m(欄桿)+3.2 m(人行道)+3.5 m(非機動車道)+3 m(機非分隔帶)+15 m(機動車道)+3 m(機非分隔帶)+3.5 m(非機動車道)+3.2 m(人行道)+0.3 m(欄桿)=35 m(由南向北)(見圖 3)。
2.3.1 主梁

圖2 主橋立面布置圖(單位:mm)
主梁采用全鋼、全焊接、正交異性橋面板的縱橫梁格體系。梁高為2.4m(最高處),梁寬為35m。為了充分發(fā)揮主梁全截面的材料受力性能,除按常規(guī)在主梁兩側拉索區(qū)布置雙主梁外,在橋軸線上增設一道主梁,全橋為三根縱梁,梁距為9.25m。順橋向每隔4 m設置一道中橫梁(縱梁之間)與外挑懸臂橫梁(縱梁之外),近橋塔處因塔梁固結的需要,將縱梁下翼緣聯(lián)成整體,形成閉合箱梁,提高其整體抗彎、扭能力。
2.3.2 主塔
主塔采用鋼箱結構作為主要受力結構,箱內(nèi)填充混凝土作為平衡重,同時通過焊釘?shù)扰c鋼結構結合成一體,部分參與結構整體受力。主塔兩根塔柱平行布置,間距18.5 m。塔柱順橋向傾角為58°。兩根塔柱之間設置圓管形剛橫梁,橫梁鋼管直徑為2m。塔柱順橋向寬度為4.5 m(塔頂)~9.0m(塔底),橫橋向寬度為2.25 m。橋面上塔高85.8 m(鉛垂方向)。主塔塔壁鋼板厚度為20~30 mm,橫隔板厚度為12 mm。
2.3.3 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雙索面豎琴形布置,全橋共10對拉索,水平夾角28°。斜拉索采用整束預制、現(xiàn)場安裝的平行鍍鋅高強鋼絲斜拉索結構。斜拉索索體防護采用熱擠雙層HDPE護套,主梁拉索錨固方式為板拉式,塔上設拉索張拉端。
2.3.4 主橋下部結構
主橋塔、梁與主墩固結,塔(鋼結構)與墩(混凝土結構)結合段位于主梁下側,采用將主塔下端鋼結構埋入墩身混凝土結構的連接方式。埋入段鋼結構內(nèi)外兩側均設置剪力釘,以確保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結合牢靠。墩身內(nèi)設置豎向預應力鋼束,鋼束采用單端張拉,張拉端設于主梁頂板上方,P錨端設于承臺內(nèi)。墩身截面為八邊形,縱橋向寬度為11.5~14 m,橫橋向寬度為3.04~5.24 m,墩身高度為6.68 m。
主墩采用矩形承臺,兩個承臺間采用系梁連接。每個承臺厚度為4 m,縱橋向寬度為19 m,橫橋向寬度為11 m。為減小混凝土水化熱引起的不利影響,承臺內(nèi)設置冷卻管。
2.3.5 引橋結構
引橋采用交通部預應力混凝土簡支變連續(xù)小箱梁。跨徑為30 m,梁高為1 600 mm。
主橋無背索斜拉橋采用“先梁后塔”的施工方法,即采用支架法先完成主梁的施工架設,再逐節(jié)安裝塔節(jié)段,并張拉相應的斜拉索,最后施工橋面及附屬結構,完成主橋施工。
無背索斜拉橋結構新穎、受力復雜,其受力復雜性主要體現(xiàn)在:在無背索斜拉橋中,由斜拉索產(chǎn)生的水平力在塔根部需與斜塔的水平分力相平衡,同時需要依靠塔柱的傾斜來平衡橋面的恒載及活載,尤其是塔、墩、梁固結的節(jié)點區(qū)域,需承受巨大的軸力、剪力、彎矩及扭矩的共同作用。以下是白水湖大橋主橋的主要計算方法及計算結果。

圖3 主橋橫斷面布置圖(單位:mm)
白水湖大橋主橋整體計算采用MIDAS/Civil 2012有限元分析軟件。其中塔與梁采用空間梁單元;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并根據(jù)Ernst公式考慮拉索垂度影響下的彈模修正。有限元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計算模型
在無背索斜拉橋的設計中,首先要確定一個合理的成橋狀態(tài),即通過索力、主塔自重等參數(shù)的調(diào)節(jié),使結構受力滿足某種理想狀態(tài)。該橋的成橋狀態(tài)控制目標主要選擇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主梁彎矩,盡量減小主梁彎矩,并且使主梁在恒載作用下的彎矩分布接近剛性支承連續(xù)梁。
(2)控制主塔彎矩,盡量減小塔內(nèi)彎矩。(3)控制拉索索力,使拉索索力分布較為均勻。(4)控制邊墩支座反力,確保其在最不利荷載作用下不出現(xiàn)負反力。
3.2.1 結構內(nèi)力計算
根據(jù)既定的成橋狀態(tài)控制目標,利用MIDAS/Civil的未知荷載系數(shù)功能求出成橋索力,再利用影響矩陣法對索力進行微調(diào),最終得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成橋受力狀態(tài)。主要內(nèi)力計算結果如圖5~圖7所示。

圖5 恒載作用下彎矩分布圖

圖6 運營階段最不利組合彎矩包絡圖

圖7 成橋索力分布
根據(jù)內(nèi)力計算結果,主梁在恒載作用下彎矩很小,并且接近剛性支承梁的彎矩分布;主塔在恒載作用下彎矩不大,塔底留有一定負彎矩,用以部分抵消運營階段活載對塔產(chǎn)生的正彎矩;拉索索力分布較為均勻;邊墩支點不出現(xiàn)負反力且有一定安全儲備。由此可見,成橋受力狀態(tài)控制較為合理。
3.2.2 結構應力計算
主橋在塔、梁鋼結構運營階段主要應力計算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運營階段塔、梁應力包絡圖
根據(jù)應力計算結果,主梁和主塔鋼結構的最大應力為174 MPa,結構受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拉索的最大拉應力為641 MPa,最小拉應力為479 MPa。最大拉應力滿足不大于0.4 fpk=708 MPa,應力幅為162 MPa,拉索受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
3.2.3 結構剛度計算
根據(jù)計算結果,恒載作用下,斜拉橋總體變形較小。在汽車和人群荷載的作用下,主梁的撓度為0.17 m,滿足《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JTG/T D65-01—2007)中不大于L/400=0.25 m的要求,結構剛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
在確定合理成橋狀態(tài)之后,需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步驟,最終實現(xiàn)成橋合理的內(nèi)力狀態(tài)。該橋無背索斜拉橋采用“先梁后塔”的施工方法,主要施工過程如圖9所示。
施工過程分析采用倒拆法分析各個施工階段的結構受力狀態(tài),再根據(jù)倒拆得到的斜拉索初拉力進行正裝分析,并對倒拆法得到的結果進行驗證。

圖9 施工過程示意圖
根據(jù)施工過程倒拆的計算結果,各施工階段鋼結構最大應力為155 MPa,結構受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
根據(jù)施工過程正裝計算結果,正裝計算得到的成橋索力與倒拆的初始階段拉索索力比較接近,誤差在1%以內(nèi),施工階段分析結果可信。圖10為倒拆與正裝的成橋階段索力比較。

圖10 倒拆與正裝的成橋階段索力比較
對主橋成橋后運營階段的整體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主橋無背索斜拉橋第一階屈曲模態(tài)為塔橫向彎曲,臨界荷載系數(shù)為5.6,穩(wěn)定系數(shù)大于4,滿足規(guī)范要求(見圖11)。

圖11 第一階屈曲模態(tài)
該工程橋址處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a=0.05g。對主橋結構空間計算模型按E1和E2設防水準進行反應譜分析,驗算結構的抗震性能。
根據(jù)驗算結果,在E1、E2地震作用下,塔、梁等鋼結構主要構件均在彈性范圍內(nèi)工作,下部結構及樁基強度均能滿足要求。
橋址處的設計風速取25.6 m/s,根據(jù)計算成橋狀態(tài)的顫振檢驗風速 [vcr]=41.8 m/s,扭轉基頻為0.51 Hz,顫振臨界風速vcr=114 m/s。成橋狀態(tài)的顫振臨界風速遠大于顫振檢驗風速,抗風穩(wěn)定性滿足要求。
無背索斜拉橋結構受力相較傳統(tǒng)的斜拉橋更為復雜,且由于橋塔傾斜的緣故,施工難度較大;但因其優(yōu)美而獨特的景觀效果,正越來越多地得到工程界的應用。本文以湖北孝感白水湖大橋為背景,簡單闡述了該橋的結構設計思路及計算方法,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