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茜 張雨 姚玉婷 賀冰琪(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中國戲曲,集文學、歌唱、音樂、舞蹈以及雕塑、美術、服裝、化妝等多種藝術因素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樣式。而湖南花鼓戲作為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愛,逐漸發展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成為受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課題研究從花鼓戲服裝與妝容這一領域出發,對其重要性及發展進行初步探索。
湖南花鼓戲作為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方陣的一個重要分支,帶有濃郁的湖南文化氣息,是一種聚集了聲音、肢體動作、舞美等眾多藝術于一身,用以表達思想及感情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在表演過程中所注重的不單單是劇目的情節和演員的表演,其服飾和妝容在表演過程中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花鼓戲服飾和妝容上,十分講究文化底蘊,其造型都是“神”與“形”兼備的,這樣能使表演更為靈動。通過角色身上的色彩能夠生動鮮明地表達出角色的情緒、心理特征,烘托出情節氣氛及作品的風格基調,同時,也能直觀的通過視覺效應來體現湖湘文化及民族特色。
筆者通過圍繞湖南花鼓戲中的服飾與妝容進行了實地調研,主要考察群眾對花鼓戲服飾與妝容的了解程度。經過回收問卷并分析,筆者發現:
第一,對于花鼓戲服飾與妝容了解的人群較少,青年一代僅知道花鼓戲是一種地方戲曲代表,對于花鼓戲的服飾與妝容的了解更少,重視程度也不高。
第二,部分人群對于服飾與妝容存在一定的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并能折射出他們的審美觀念。
第三,當下的人們雖然對花鼓戲的了解不多,但多數人持肯定與支持的態度,愿意去接觸學習,并這項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湖南花鼓戲源自民歌,其服飾與當地的地理形成以及漢族人的起居生活習俗息息相關。由最初的條件簡陋只能就地取材,以日常生活裝扮為主,到現在傳統劇目有了特定的服裝,包括道具以及頭飾,十分講究,并有嚴格要求。
在服飾方面,一般都有其固定的服裝。例如《劉海砍樵》中,劉海哥頭戴草帽,手拿扁擔,梳著兩根辮子,身著一套固定的藍色戲服,而胡秀英手拿的扇子為固定的桃紅色,服裝則是上身金黃色喬其紗古裝,燈籠袖,上披尼龍紗繡花半透明云肩。
在妝容方面,每個角色行當的妝面都有不同的風格。以丑角和旦角為例,丑角一般以鼻頭的白豆腐塊兒、上翹的胡須等造型來體現其詼諧幽默的角色特征;旦角的妝面則有統一的化妝步驟,從拍彩到拍紅,再到定妝,掃紅,元寶嘴,每一步都要求精細。另外,還通過梳頭和貼片,來美化人物的頭部造型,修飾演員的臉型,最終以優美的舞臺形象結合表演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第一,與觀眾的審美需求相結合。隨著時間的推移,花鼓戲的服飾與妝容需要隨著現今大眾的審美觀念的變化而變化。現代觀眾在審美上對花鼓戲的服飾和妝容的沖擊力度較大,因此,滿足各年齡層次觀眾不斷更新的審美需求,重視觀眾信息的反饋,是增強花鼓戲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必要手段。
第二,與舞美的有效結合。花鼓戲在舞臺上是一種流動性的藝術,其服飾與妝容是對劇中人物形象最直觀的塑造,并起到輔助表演的作用,能夠讓觀眾對花鼓戲文化留下第一印象。舞臺的布景作為背景色彩出現時,會一定程度上限定一些服裝的運用,這就需要把握住戲曲服裝中各因素的變化,以便更好的完善舞臺效果。這些因素主要體現在色彩的搭配、材質的選擇上。
①色彩的有效搭配。色彩是人類視覺接受的首要因素,因此,色彩最能在飾品和服裝設計上營造氛圍。它并不是單一的一個成分,是對戲曲意境的創造以及人物內心世界剖析的一個重要途徑。針對現代人個性化的體現,可在服飾的顏色處理上進行多種色彩的搭配,形成鮮明的對比度,增強其對觀眾的吸引力。
②材質的有效選擇。所謂的材質就是指服裝的面料肌理和性質,面料材質和服裝的風格主要取決于角色。例如,花鼓戲當中表現不同性格特征的角色時所選用的材料是不同的。且光澤感面料和凹凸質感的面料所表現的風格也有明顯差異。服裝的厚薄、軟硬、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表達形式。另外,就表演演員來說,對于服裝材質的選擇要考慮其舒適程度,展現人性化的設計,讓演員在舞臺上能有更好表現。
第三,與花鼓戲情景的有效融合。戲曲情景主要用來展現戲曲的主題,表述這戲曲人物的職業、年齡、身份、性格等方面,無論是傳統劇目或是現代劇目,其生存環境和矛盾沖突都可以通過服裝與妝容加以展現和揭露。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將花鼓戲這一傳統藝術引入校園,亦或是對其進行課題調研。花鼓戲進入高校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高校校園推廣花鼓戲,讓花鼓戲進入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系統的進行學習,也可以使學生更為直接、快速的接觸其中的魅力,從而使花鼓戲的服飾與妝容更為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的眼中。
對于任何事物,我們只有認識了解了,才會去喜歡和欣賞。通過以湖南花鼓戲的服飾與妝容為出發點,了解湖南花鼓戲的文化內涵、藝術特點、表演方式,知道以怎樣的角度和心理來欣賞這門藝術,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增加藝術涵養。同時,作為肩負祖國文化振興事業的青年人,更要努力將花鼓戲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1]徐潛,余音繞梁的中華戲曲與音樂——中國地方戲【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07.
[2]郭曉強,淺談中國傳統戲劇的審美特點【J】,人文天地,2016.5.
[3]劉民,戲曲服裝的設計因素與表現形式研究【J】,戲劇之家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