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鹽城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7)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誕生于全面抗戰初期,在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的大旗,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為民族解放和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新四軍的文化藝術,是以弘揚民族正氣,謳歌、鼓舞抗戰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新藝術,她以其絢麗多姿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抗戰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戰時期新四軍的藝術工作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殊的地理環境,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一群懷著為民族生存而戰斗的藝術家,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與廣大的農民群眾相結合,而展現出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工作。這些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藝術工作,通常都是由于特定時代的經濟、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它是一種拯救民族危亡的心理在藝術上的反映。本文通過對抗戰時期新四軍藝術工作的表現形式分析,論證其藝術工作的重要性。
新四軍藝術活動之所以能形成規模,是時代的要求,是時代召喚的結果。在生活困苦物質貧乏的戰爭年代,新四軍忠實執行中國共產黨各項方針政策,依靠廣大軍民,在根據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和根據地文化建設。在活動中能夠堅持貼近群眾,反應生活,使藝術作品為抗日服務,為工農兵服務。其藝術工作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并造成巨大影響,其原因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首先,各種藝術形式,如戲劇、音樂、美術無所不在,還有別具特色的墻頭詩、秧歌舞以及大量的地方民間藝術,這些對新四軍軍隊文化產生了極大魅力,致使廣大工農群眾被吸引進來,大量知識分子和愛國青年的積極參與又為新四軍文化藝術增添了新鮮血液,并使他們成為了新四軍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其次,華中抗日根據地文化教育的發展,各種文藝團體與協會的建立和報刊雜志的創辦、發行,都促進了藝術工作的發展與壯大。由于藝術工作者能夠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深入斗爭第一線進行創作,因此他們的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基于此,他們這種以文化為武器,頌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啟發、鼓舞群眾投身抗戰的偉大實踐,在今天值得我們發揚和借鑒。
1938年1 月,在新四軍剛組建不久就成立了戰地服務團,其中設有個美術組。參加人員有當時比較著名的藝術者,如呂蒙、梁建勛、沈柔堅、蘆芒等。當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美術工作包括各種宣傳畫、油印畫冊、報刊、木刻、繪制壁畫、群眾畫廊等諸多形式。由于處在敵后,日寇日偽頻繁的掃蕩,條件十分艱苦和困難,但是許多農村集鎮的墻上、群眾的集會上,經常布滿了美術工作者的宣傳畫,各種油印的宣傳畫頁、畫刊、畫冊也很多。皖南事變后,在華中抗日根據地不斷得到發展與壯大后,各種鉛印報刊陸續出版,木刻也逐漸增多。他們繪制了大型的布畫,布畫可以巡回展覽,開會的時候還可以作為會場的一種裝飾布置,題材多是“打漢奸”、“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擁護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等內容。其次,畫報也是普及美術作品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因為廣大工農群眾文化水平的限制,通過圖畫,形象地表現它們渴望知道的內容,不但可以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增強閱讀的興趣,加深記憶。
新四軍的美術工作者,除少數是在美術學校里受過訓練之外,大部分都是在游擊戰爭中勤學苦練而成的。他們雖然沒有畫過石膏像、人體等基本練習,但是他們具有很強的速寫能力,能夠勝任各項工作。正是這些美術工作者用他們的畫筆創作出了大量反映根據地抗日斗爭生活的美術作品,如莫樸的《迎接1940》、《斗爭在蘇北敵后》、《收獲歸來》,蘆芒的《收割》、《軍民團結》,沈柔堅的《磨練》等,這些在當時具有影響的木刻畫其內容都是反映有關戰斗的某些情形。由此可見,新四軍的美術工作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戰斗性,是因為堅持敵后抗戰這一特殊環境決定的這一特點,即許多作品都是在頻繁的軍事行動下創作出來的,整個美術工作都是在伴隨著戰火硝煙而磅礴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當時的美術作品都是為戰爭服務、為動員根據地人民而創作的,都具有明確的政治內容和抗戰主題,起到了號召群眾、鼓舞士氣、瓦解敵軍的作用。
抗戰時期,新四軍音樂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音樂創作者注重收集民歌,聯系群眾,創作了大量既反映根據地軍民生活又通俗容易唱,對群眾起到教育作用的音樂作品,推動著根據地建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些作品在根據地廣為傳唱,影響甚廣,其宣傳作用也是難以估量。如《黃橋燒餅歌》是在黃橋保衛戰過程中,黃橋群眾為了支援前線作戰部隊,做了大量的“黃橋燒餅”推著小車,挑著擔子,成群結隊地把美味的燒餅送到前線慰勞新四軍戰士。這首歌就是通過普通人感興趣的燒餅,引申到政策宣傳上來,盡而使政策宣傳也令人感到有趣,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這類作品,唱出了根據地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對共產黨和人民子弟兵的擁護,代表了中國人民團結抗戰,抵御外辱的大無畏精神,表達了他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將巨大的精神力量轉化成了巨大的物質力量,有力地促進了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皖南事變后,曾在華中魯藝分校任教的賀綠汀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他創作的大型合唱《1942前奏曲》,后改名為《新世紀前奏曲》,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磅礴氣勢,深受聽眾的歡迎。在戰爭形勢比較穩定的條件下,一些大的作品也開始演出,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實,在抗戰時期曾有多位著名的音樂家在新四軍軍隊工作過,如任光、何士德、孟波、章枚等,他們均以高度的責任感把握時代的脈搏,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了大量從各個角度反映根據地軍民的戰斗、生活和勞動場面的歌曲。如創作的以《新四軍軍歌》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軍旅歌曲,這些軍旅歌曲注重表現充滿勝利的信心、士氣高漲、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革命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高昂的戰斗性、親切的民族性和堅定的軍隊性質,它們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強大的人民軍隊雄壯、樂觀、必勝的藝術形象。它們是新四軍歌曲創作中的優秀代表,其作品所蘊含的時代氣息和藝術感染力,對于激勵新四軍的愛國主義和動員群眾、增強軍民團結有著特殊的作用和積極突出的貢獻。
在黨和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戲劇工作者深入民間,與當地群眾相結合,注意研究地方劇,如把民間流傳的花鼓、蓮湘、蕩湖船、小放牛、大補缸等藝術形式和民歌民謠挖掘出來,經過藝術創作,充實以抗日內容,然后到群眾中教唱,從而使地方戲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謳歌抗戰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工作者同時還注意研究改革地方劇種,如淮劇、洪山戲、皮影戲等,運用傳統戲劇形式編演節目注重于地方性和群眾性的融合,如將京戲《擊鼓罵曹》改為《擊鼓罵汪》等。由此可見,在新四軍的藝術活動中戲劇作為一種文藝形式, 具有形象生動、范圍廣、層次高、影響大等特點。可以說一場生動的, 別開生面的戲劇演出往往比單純的說教, 效果要好很多。如新四軍第一旅服務團戲劇隊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菜刀殺鬼子”時, 由于表演相當逼真, 曾出現觀眾上臺奪下老人的鞭子, 拿刀要殺日本兵的情況。這就是用藝術表演的方式來灌輸抗戰與民主的宣傳, 使其在群眾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力量之大。
新四軍藝術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良好發展,是黨和軍部領導者重視知識分子的必然結果。由于其重視培養新四軍內的文藝骨干,積極吸引具有優良政治素養和較好文化修養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到新四軍中從事藝術工作。他們以美術、音樂、戲曲、講演等藝術形式為武器,向群眾宣傳抗日戰爭的形勢,引導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形成強大的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并通過其藝術作品鼓舞士氣,宣傳群眾,壯大抗日隊伍,怒斥敵偽,瓦解敵軍,擴大抗日戰果,成為新四軍開展敵后抗日戰爭的得力助手和開路先鋒。總之,新四軍藝術是群眾的藝術。它密切結合群眾的需求,通過藝術作品感染群眾,號召群眾積極支持抗日、參與抗日,帶領人民群眾走進了藝術殿堂,增強了群眾的抗敵意識,對抗戰的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