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穎(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瓦倫汀在《實驗審美心理學》中講到:“繪畫者用筆畫出再現自己情感的筆痕,通過線條、塊、面形狀;筆的走向等來表達主體情感。如愉快、憤怒、憂傷等,觀者可以從他的筆痕變化中感受到同樣的情趣”[1]。在油畫創作中,圖形式語言在油畫中的體現是以點、線、面的具體形式為表象存在的。
“點”是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之一。最早將點用在畫法中的是古典坦培拉技法,是用來表現畫面層次感的。印象派畫家比較注重運用點的運用。不同的點組合,留下的軌跡就是“線”,不同形式的線條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畫家們正是利用這些不同的“面”則是由多而不同的線條組合成的形狀,同樣色階的筆觸放在一起便堆積成面。
筆觸在油畫當中是最簡單的肌理語言,筆觸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肌理。有時筆觸在表達結構和顏色的同時體現了肌理的作用;有時筆觸則是純粹當肌理語言使用的。肌理式的語言在繪畫中的表現性可以增添內容的傳達性,提高繪畫整體的表現力。
在油畫繪畫作品中肌理有兩種主要的形態。一種是相對自然的肌理,是用筆觸塑造形和顏色,筆觸暴露在畫面中自然形成了一種層次,這種層次和肌理的層次是一致的;另一種是人造肌理,是畫家有意加工而成的肌理。因為在有的畫面里需要肌理的語言但又不通過特殊材料表現,那么筆觸的堆砌和厚薄在畫面中自然成了一種純粹的肌理性語言。
筆觸在畫面里可以表達推進空間,對構成、層次的表達起重要的作用。在寫實繪畫中,圍繞主要的和近距離的描繪對象用實一些的筆觸來表達,其他則用相對虛一些的筆觸表達。美國肖像畫畫家薩金特就很具有代表性,他的畫作中對筆觸的運用有實有虛,把畫面空間遠近關系推進的非常恰當。在表現主義或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中描繪主題畫面中心的東西時,使用的筆觸是干脆的、連貫的,形成一種形狀式、周邊式的東西。它是散發式的、點狀性的,圍繞畫面主題性的表達給人的感覺很明確、層次很豐富。
畫家借助工具運用技法在媒介物上留下描摹客觀對象以及主觀情感表達的痕跡,一幅油畫作品中是由于筆觸的變化和組合才給觀者帶來具有美感的視覺沖擊,而這些視覺判斷進行體驗,然后加工處理才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變化的筆觸是由多種不同表現形態的技法構成,如:擦、揉、掃、挫、涂、點、等等。他們用特有而敏銳眼光觀察客觀對象,然后依靠不同的筆法來體現當時的“心境”。任何畫家都一樣,應該有意識地選擇符合自己氣質和適合表達自己情感得筆法特點。
蘇珊·格朗提出:“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2]。藝術家的筆觸具有個性訴求的隱喻性特點,如果一幅作品沒有體現個性的筆觸,沒有畫家的情感態度,則毫無存在的意義。
從藝術形態來說,油畫又分為寫實主義、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三種不同的表現手法,油畫作品中的表現手法不同其中蘊含的情感符號也有不同的表現。
寫實繪畫,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現實素材進行的探索觀察,然后根據主觀的感受和審美理解,進行藝術加工再處理,再現客觀物象的藝術風格。寫實油畫中的筆觸大都是隱性筆觸,盡量不顯示出來以達到還原現實,畫面質樸真實。而其局限性就在于完全禁錮在寫實范疇里,無法更好地傳達藝術家的情感色彩。
20世紀產生的表現主義則注重于表現藝術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那一時期,藝術家們通過表現主義繪畫這一形式來反對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和扭曲,以獲求心靈的釋放。所以用筆就更加松動靈活、奔放粗獷,點線面的分割就更加清晰明確,他們反對精神束縛,否定逼真再現,而是追求一種“內在真實”,強調主觀情感。表現性油畫和寫實油畫在作品中雖然都能體現出藝術家的情感,但寫實油畫中的筆觸是隱藏性的,而表現性油畫是顯露在外的筆觸,具有直接性特征。
二戰后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完全脫離寫實的范疇,是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和激起人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阿恩海姆在他的作品《藝術波洛克作為本時期在觀念和手法上最能顯示抽象表現主義特征的代表畫家之與視知覺》中就提到:“即使藝術不再現任何自然物體,也能夠完成自己的職責。這些不再現任何自然物體的“抽象藝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執行著藝術一貫所負擔著的任務?!保?]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也表明了抽象繪畫成立必然性和必要性,認為人類有一種心理精神的存在,然后通過藝術語言傳遞內在需要的東西,形成藝術美感,這正是非具象的造型符號。
筆觸作為一種符號性的表現形式,它是畫面分割的標志和意識形態的體現。只有在油畫創作中不斷地尋找符合自己的筆觸語言,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借此來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注釋:
[1]瓦倫汀.實驗審美心理學[M].北京:三環出版社,1989.99.
[2]蘇珊.格朗.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75.
[3]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