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航(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引言: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手機早已普及于人們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的必需品,對于大眾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電子產品,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喬布斯設計的iPhone問世之后,智能手機的時代悄然開啟,而現今智能手機的市場可謂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伴隨著爆發似的技術研發與更新,其產品的迭代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技術牢牢的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智能手機的造型、功能和技術,成為了大眾選擇和使用手機首要考慮的三大核心。本文以三星手機s7edge(下文簡稱s7e)為例,對這一現象進行探討和分析。
產品的視覺效果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人們能快速判斷喜歡與否,產品造型在此時就顯得至關重要。s7e最突出的造型,當屬雙曲面玻璃外觀設計,手機的顯示屏和后蓋都采用了曲面玻璃構造。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手機,它在平面顯示屏的左右兩端,對其進行了有弧度的彎曲,與背面玻璃弧度相呼應,同時上下兩面很好的與側面金屬邊框嵌合。形式追隨功能這一點,在曲屏玻璃上也有體現。在滾動操作界面或者圖片時,顯示屏的邊緣也會有彎曲效果。不僅如此,彎曲部分更能作為側屏顯示,使用者通過在彎曲屏幕的滑動,能呼出側屏自定義菜單,同時側面屏幕也能顯示未接電話、短信、日期以及時間等常用信息。為了實現這一造型和功能,三星在技術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首先,彎曲的玻璃使用了熱彎工藝,對玻璃進行二次加工,高溫軟化之后使用模具壓制,冷卻之后才得到了彎曲的玻璃。其次,OLED屏幕為了與玻璃貼合,以玻璃為載體,鋪上一層柔性基材,再放上柔性屏幕進行蒸鍍,最后剝離基材,才得到弧形的屏幕。
雙曲屏設計,在外觀上極為博人眼球。智能手機市場同質化的今天,要想做出突破,外觀上的改變是個不錯的嘗試。s7e正好就是針對這一點,在造型設計上作出改變,手機看起來不再是傳統的方盒子,而更像是一塊精心雕琢的鵝卵石。曲線造型讓智能手機這一極具科技感的產品,弱化了機械生產的痕跡,變得不那么冰冷,圓潤的外觀更容易使人覺得親近與自然。s7e的設計設計不僅僅增強了產品造型的美觀性,也使得它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這種脫穎而出,也恰恰是使用者在面對眾多,有著相似外觀的智能手機,產生審美疲勞時的必然選擇。這種審美疲勞的產生,反映出當下人們對同質化的抗拒和厭惡。s7e這一獨到性的設計,正是運用技術的手段來去同質化,人們對于這種造型的欣賞與喜歡,也是對新技術新科技的一種迷戀。
曲面顯示屏不單單是外觀的優美,s7e同樣為這個造型結構賦予了極具特色的功能。側屏顯示是個較為新鮮的功能,手機一般都是正面屏幕交互操作,它利用弧度顯示屏將側面也利用了起來。這一操作是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同時也是簡化用戶的操作。正如瓦格納所說,“所有現代形式必須與新材料一致,滿足我們時代的需求,這樣它們才能適合現代人類”。[1]功能主義一直是現代設計發展的核心,s7e的這個設計雖說也是形式追隨功能,但這個功能不再是設計早起的必要性功能,而是基于用戶體驗而嘗試的新功能,這也是現代主義盛行下的一種積極嘗試。這種嘗試同樣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科技作用于產品,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將人們從繁瑣機械勞動中解脫出來。但人們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捷之時,除了迷戀技術,技術占有者同樣也對技術產生了深深的依賴。
先進和復雜的曲屏顯示工藝,本身就有著極強的科技感。使用者可能并不理解OLED和柔性基材這類字眼,但人們從各種廣告宣傳中了解到這類新科技被使用,就會對產品趨之若鶩。領先的技術不僅能帶來跟多新的功能,也滿足著使用者的心理需求。s7e作為一個高科技數碼產品無疑是成功的,滿足了人們的新鮮感,也有著很好的使用體驗,但這一科技推動的“新”產品,“新”缺仍舊停留在近似長方體的外形結構。不單單是s7e,時下的智能手機的設計都缺乏自身的風格,廠商不斷推陳出新,也只是不停的融入新科技,用技術來彌補自身產品在創意上的不足。并想借此來提高自身產品的地位,從而區分于其他同類產品。“由于物質文化民主化的發展,設計頭戴高雅文化或高級修養的帽子,試圖將一種新現代形式的附加值,恰當地賦予新材料制成的產品,向產品中注入一種所謂的真實美學,以使產品脫離庸俗藝術。”[2]設計者依靠技術改變產品外形結構,用技術實現新穎高效的功能,使得技術不再只是一種設計的手段。它由設計手段轉變為了設計主導,驅動著人們進行設計活動,這種演變,將本來為人的設計,變成了為技術的設計,技術化的現象油然而生。
技術化的形成,離不開人對技術態度的轉變。在工業革命初期,技術剛開始作用于產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時,人們對其有著抗拒心理,因為未知都是可怕的,冰冷的機械結構也無法給人好的第一印象。“有時采用美化手段來掩飾新奇的技術,因為一些顧客將這種新奇看做威脅而不是便利。”[3]設計師們通過給產品附加精美的造型,添加精巧的圖案,同時利用各大公司堅持不懈的宣傳引導,初期的產品才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因為人們發現這次革命的產物,給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生產力,是當時最巨大的改變,人們的雙手從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技術的變革更新中,生活變的越來越便利,人也對技術越來越著迷。
態度的轉變,也是的技術在設計中的地位發生著改變。在手工藝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變遷中,最初技術應該成為技藝更加合適,只是一種手段,用來實現人們各種想法,產品都是以人為中心,有著極強的個性。到了工業化時代,技術成為了對新鮮科技的處理應用,因為人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和喜愛,商家開始大量投產并最大化獲取利益,標準化批量化成為了主流,產品在此時開始去迎合適應科技,缺乏情感缺乏人性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到了信息時代,大批量的機器生產,使得產品市場的利益追逐愈加劇烈。設計者關注著科技的動向,急切的想將新技術運用于市場,從而占據市場的領先地位。人們關注著技術的實現與否,而弱化了產品于人的關系,使得人逐漸變成一個被動接受科技的物品,最終對技術的追逐,導致了設計走上了技術化這條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欲望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技術能帶來改變,人們也樂于接受這種改變。就使用者而言,新的技術一方面可以大大加快效率,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人們都可以花費比以前更少的時間,或者投入相對之前更少的精力完成或者實現一件事。人的享樂情緒在此被放大,并積極尋求著滿足。另一方面,技術也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更多的領域被探索,更多的可能被實現,人們接受著這種新鮮感,并享受著科技的成果。這種享受,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一種畸形的享受。因為在這種新鮮感中,炫耀的情緒也占據了很大部分,人們借此來凸顯出自身與他人的不同,不斷拋棄舊產品購買最新的型號,來表明自身站在科技的前沿,滿足于隨之產生的優越感。“最終的結果是制造的烏托邦,藉技術經濟體系持續不斷地達到所有的前沿。整個建筑被消費者支撐,這些消費者感到被迫購買,拋棄,又重新購買各種無意義的產品來表明他們是有個性又前衛的一員。”[4]就生產者而言,看到消費者狂熱的競相追逐之后,他們會有意識的將設計的重點轉向新技術,憑借各種技術支撐實現五花八門的新功能。從而再次吸引消費者的購買,帶來巨大利益。“一旦產品捕獲到公眾的想象力并且成為消費者的偶像,購買者不可避免地就像人口統計學上潛在者一樣想延伸到許多被引導的市場,為達到這一目的,生產者開始裝飾產品。”[5]從心理學上分析,一旦個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整個新的需要的領域都將會被打開,人們會樂于在其中,去尋求進一步的滿足,這也是這種市場怪圈會產生的原因。所以不論是享樂、心理滿足還是利益,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使然。
人們的欲望,推動了技術的發展。使用者的欲望,讓生產者大量的設計投產,以滿足大眾的使用需求,而生產者的欲望也使得技術迅速由研發步入投產,影響改變人們的生活。兩者相互促進推動,而欲望永遠會難以滿足,技術的技術化道路也愈演愈烈。
誠然技術化能使科技得到積極的發展,加快了社會進步的步伐。但設計的本質應該是為人服務,而設計的技術化卻與這背道而馳。設計應該是以人為本,而產品作為工具也是服務于人的。由于技術的介入與引導,人們的欲望被放大,技術也不斷著滿足著人們物質與心理需求,用戶便不斷更換產品,以期得到更多的更好的技術服務,實現進一步的欲望滿足。在這種滿足之下,設計的重點自然就有所改變。“與此同時,藝術也蒙受其影響,呈現出機械化、合理化和知性化的傾向。好像藝術已經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模仿技術。”[6]與藝術一樣,設計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對自然模仿,更多的是對技術的模仿,服務于技術。這種傾向必將導致創意和人文關懷的缺失,人在此時早已被技術所物化,技術反過來役使著人,使得人仿佛成了技術發展的工具。物化的人作為技術的附加品,在種種便利與舒適中越陷越深,所謂的創新,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技術的復刻與優化改進,這也必將導致產品中人性關懷的缺失。產品人情味的缺乏,作用于生活,將會造成人作為獨立個體,自身個性的缺失,人的差異性便會不斷減弱。而最終,人成為了一種符號,成為了技術化的人,成為了一個只會享樂但也無比孤獨的群體。
注釋:
[1]Naylor,1971,p·184
[2]【英】彭尼·斯帕克;《設計與文化導論》,錢鳳根,于曉紅譯,譯林出版社2004版,第169頁。
[3]【英】彭尼·斯帕克;《設計與文化導論》,錢鳳根,于曉紅譯,譯林出版社2004版,第21頁。
[4]【美】維克多·馬戈林;《設計問題》,柳沙,張朵朵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版,第113頁
[5]【美】維克多·馬戈林;《設計問題》,柳沙,張朵朵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版,第112頁
[6]【日】竹內敏雄:《論技術美》,載李硯祖編著《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上》,李硯祖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