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帆 尹長禧( 西南林業大學對外交流與合作處,云南 昆明 6504)(西南林業大學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 6504)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在國內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以及沿線國家的共同建設下,倡議要求的各項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共“十九大”報告對“一帶一路”提出了未來建設的主要方向和重點領域,在落實“一帶一路”各領域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各項成果的基礎上,將以更加開放的方式全面推動“一帶一路”的未來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正全面協調推進,朋友圈不斷擴大,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孟中印緬、中國-中南半島及中巴等六條經濟走廊均超過預期的建設構想。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4403.2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分別為5126.3億美元和3634.6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8.3%和25.3%;國內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8國共進行了143.6億美元的非金融類直接對外投資,新馬老越印尼等東盟各國是我國投資流向地。2017年,我國在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歐以及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增了19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稅費達到11.4億美元。而在“一帶一路”政策性金融和更具延伸性的開發性金融國家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國家開發銀行以及進出口銀行將分別累計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主要涵蓋基礎設施、產能合作、民生等領域一大批重點開發項目的人民幣等值專項貸款。
東南亞各國作為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重點地區,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東盟貿易額年平均增長22%,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5148億美元。中國同東南亞各國“一帶一路”雙邊合作的加深,2017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額分別為2357億美元和2791億美元,進口總額同比增長9%,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0%。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東盟則在中國的對外進出口總額上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位居第三。未來“一帶一路”的多個維度的建設中,雙方在加快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將更加注重雙邊教育和文化等更深層次的交流。文化、旅游、人力資源開發等作為“一帶一路”倡議開展的11個重點建設合作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得到更高的重視。
根據國家旅游局旅游研究院測算得出的數據,2017年全年,我國出境游人次達到13051萬,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達七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出境游消費高達1152.9億美元。而在入境旅游的統計數據指出,2017年全年入境我國的外國游客人數4294萬人次(含相鄰國家邊民旅華人數),按所在區域劃分分別為亞洲占74.6%,美洲占8.2%,歐洲占13.7%,大洋洲占2.1%,非洲占1.5%。按入境旅游人數排序,我國主要客源市場前17位國家如下(其中緬甸、越南、俄羅斯、蒙古、印度含邊民旅華人數):緬甸、越南、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加拿大、泰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德國、英國。截至2018年初,包括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老撾、東帝汶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可以享受入境便利待遇的國家。根據民航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國際航線旅客量達到5544.2萬人次,合計乘坐飛機的出境旅游總人次達到6571.2萬,國際航線同比增長14.6%,高出國內航線1.4個百分點。近五年來,我國國際航線由381條增至784條,國際定期航班通航國家由52個增至61個,通航城市由121個增至167個。在航空方面,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昆明機場已成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城市主要的機場之一,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機場初步成型。昆明已實現東盟10國、南亞7國首都和重點旅游城市全覆蓋,構建中國西南地區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連接歐澳非美的貿易通道、交通樞紐和經濟走廊。東盟各國不僅是我國主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地,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合作開展下,未來雙邊旅游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各項建設的全面開展,促進中國同東盟各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在頂層設計上,制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合作發展戰略規劃》,確定了2015至2018年三年行動計劃。《“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對“一帶一路”旅游業發展路徑和發展目標做了更明確的規劃。在合作機制方面,建立了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中俄蒙等一系列雙邊、多邊旅游合作機制,舉辦首次中國—東盟旅游部門會議、首屆中國—南亞旅游部長會議等活動,為深化旅游“一帶一路”工作提供機制保障。與“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合作,先后舉辦中俄、中韓、中印、中美、中國—中東歐、中澳、中丹、中瑞、中哈、中國—東盟等10個旅游年,覆蓋國家34個,在各旅游年框架下,組織民眾喜聞樂見的旅游推廣交流活動。
2016年,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東盟互利合作,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第十五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提出了五點倡議:一是深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發展戰略,為區域發展貢獻新智慧;二是大力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攜手建設經貿合作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為共同發展注入新動力;二是力推中國同東盟各國在產能方面的合作,為了雙邊發展動力更加充分,共同建設經貿合作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三是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通過融資合作等形式支持《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和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為區內共享發展貢獻新動力;四是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協議順利實施,為相互開放與融合發展增添新動能;五是不斷拓展合作新領域,加強雙方省區合作、產業對接和人力資源開發等,為全面深化合作打造新亮點。對于中方提出的倡議,東盟各國經貿部長一致表示贊同。與會各方認為,這是共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發展區域間合作、真正打造一個面向21世紀的亞洲應該努力的方向。
首屆“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對接會”于2017年9月13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東盟旅游合作與發展報告(2017)》。報告認為,中國—東盟旅游合作將借“一帶一路”東風邁上新臺階,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報告建議,要進一步挖掘中國-東盟友好往來的歷史文化遺產,打造景點旅游產品,促進民心相通,同時加強旅游政策、出入境政策、簽證政策對接,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政策溝通。在設施聯通方面,要增進旅游交通聯動,構建旅游大通道,完善旅游布局,同時建設“一帶一路”網上旅游之路,打造統一的中國—東盟旅游市場,促進旅游貿易暢通。在旅游合作開發方面,降低壁壘門檻,簡化流程手續,打造跨境旅游產品,推動旅游開發資金融暢通。
扎根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中國正加快對外投資,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都在尋求能夠熟練掌握當地通用語言的人才和熟練掌握漢語的外國人才。主動的去學習并熟練掌握漢語,有利于提高就業[1]。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分析,2017年來華外國留學生就讀于我國高等院校共48.92萬人次,留學生生源地持續優化,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人數為31.72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的84.85%,留學生人數增幅達11.58%,高于各國來華留學生平均增速。前10位生源國包括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老撾等三個東盟國家。東盟各國來華留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增多,中國同東盟各國的教育合作正不斷加深。
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正在以官方的形式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教育合作交流。習近平主席就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思路中提到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對外更加開放,向世界各國展示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形象,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和東盟各國地域上接壤,文化上相近,經濟發展程度同屬發展中國家,在教育的發展上有著不同的優劣勢,高等教育起步階段相當,在教育資源上有著一定的互補可能。“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和教育上的合作要求雙方在語言學習、留學生培養、職業培訓、聯合辦學、科研合作、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必須加強合作[2]。
近幾年,在“一帶一路”雙邊文化和教育合作建設下,中國同東盟各國的教育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雙方也對未來的教育合作做了長遠的規劃。雙方簽署的教育合作協定主要有以下內容:(1)教育作為中國同東盟優先發展的重要合作領域,收到中國和東盟各國高度一致的重視。2010年,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國同東盟各國互派留學生人數大刀10萬人次每年的“雙十萬計劃”。(2)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教育領域間的合作已逐漸涵蓋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階段,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更加頻繁,教育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和加深。(3)境外辦學取得新進展。中國高校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積極開展境外辦學提高了國際化辦學的水平。目前,在東盟國家陸續開辦的教育機構分別是老撾蘇州大學、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云南財經大學曼谷商學院等[3]。(4)職業教育、技能合作已經成為雙方開展教育合作的新領域,形成多種樣式的合作方式。中國與泰國教育部率先就職業教育合作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中國邀請東盟國家的職業院校來華觀摩中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鼓勵雙方校企合作辦學,中國共成立30個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
而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的第十六條特別指出,繼續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構建未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格局。加強國家公派留學工作,加大拔尖創新高層次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等的選派和培養力度,做好留學生回國服務和為國服務工作。
雙邊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合作氛圍,巨大的旅游專業人才缺口,都為中國—東盟開展高校旅游教育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通過對雙方的政策和條件進行分析,對中國—東盟開展高校旅游專業教育合作的建設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首先需要樹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觀念,持開放的理念,樹立具有本土化、國際化相融合的高等旅游教育觀念。在學科建設上要充分考慮中國—東盟區域旅游合作的現實需求,中國—東盟開展區域旅游項目合作的過程,充足的具有從事跨國旅游項目合作能力的專門人才是保障合作項目能得到順利開展的關鍵要素[4]。
組織需要制定并實施推進高等旅游教育全面交流的計劃,使旅游合作專業和課程內容國際化,重視同東盟各國旅游項目上的合作[5]。成立一個負責協調中國同東盟各國旅游教育交流合作,實施和管理協調政府間教育合作項目的組織,支持和協調中國同東盟高校旅游院校多種模式的合作辦學,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合作學術交流項目。
突出的旅游學科專業優勢,集中旅游專業教學資源和科研力量,整合校際教育資源,推出若干個專門針對東盟國家的項目,擴大旅游專業和課程的可選擇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和國際通行的獎學金管理辦法吸引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同時,要完善學位制度,在學位、學分、證書相互承認方面制定若干辦法,提高留學生學歷和學位教育水平和層次[6]。
雙邊合作開展旅游專業教師的人才流通機制,雙邊互派優秀教師人才,深刻提升教學團隊的國際化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積極增設有關東盟各國的旅游發展背景課程,為雙方開展師生互派、人才交流與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建立雙邊互相流通的人才通道,合作培養的人才在中國和東盟能做到充分就業,在旅游行業內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伴隨著中國—東盟高校旅游專業合作建設的不斷深入,應設立用于扶持旅游產業交流與合作的專項基金。基金不光用于合作人才培養、合作平臺建設、整體對外營銷等方面,還可以用于扶持欠發達地區旅游開發、區域整體旅游規劃等,即達到旅游人才培養的目的,又能擴大旅游合作項目的影響力。可通過利用市場機制吸納企業資金注入,建議同時在中國—東盟政府層面設立區域合作性質的旅游合作聯合專項開發資金,既能顯示區域合作的決心與誠意,又可為高校間的進一步深入合作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