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霍敏(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自從進入共和時代以來,羅馬多次的軍事改革一直伴隨著擴張的過程,并為擴張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本文擬從共和時期羅馬軍團體制的改革來探究共和時期的數次軍事改革對羅馬軍團對外擴張的作用。
共和早期,羅馬方陣沿襲希臘-馬其頓式樣,方陣強大的爆發力和沖擊力讓羅馬在早期戰斗中取得了輝煌戰績,但是這種優勢僅限于正面對敵,方陣的側翼和后方就成了阿客琉斯腳踝,極易被沖破,從而破壞方陣的整體力量,另外這種方陣機動性差,遇到山地等非平坦開闊的地方是方陣激蕩的攻擊方式就會受到限制。這些劣勢在與高盧人和薩莫奈人的對戰中顯露無疑,屢次戰敗后,羅馬將領開始尋求改革,卡米路斯改革水到渠成,這不僅僅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時期的改革,而是整個公元前4世紀羅馬軍事改革的產物。
在這一時期的改革中一種新型軍制——中隊軍團應運而生。中隊軍團的出現是羅馬軍事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羅馬軍隊已經步入比較正規化和成熟化的階段。列陣的組織方式,改變了以往以財產多少劃分隊列的方式,根據年齡及作戰經驗,每個軍團都由三個橫向隊列組成,第一橫列由年輕的士兵組成,他們的武器是槍,因而被稱為“槍兵”,第二橫列由有一定作戰經驗的壯年士兵組成,他們裝備精良,稱為主力兵,第三橫列通常由較為年長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構成,他們起著壓陣的作用,成為“后備軍”。根據波里比阿記載,三列陣每一橫列都有10個中隊。此時的中隊代替原來的百人隊成為軍團的基本作戰單位,百人隊變成了構成中隊的小單位,每個中隊由兩個百人隊組合而成,兩個百人隊按一前一后的方式戰隊,作戰時,后一個百人隊既可以穩在后方,又可以向前插入到前方百人隊的空隙中。在中隊隊伍中,前后排的士兵間距1.8米左右,在整個軍團隊伍中,每一橫列中中隊與中隊的左右間隔在30米左右,對于前后距離而言,第一橫列距第二橫列60到80米,第二橫列距第三橫列達到100米,這為各中隊的獨立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避免了一個中隊隊形打亂影響整個軍團整齊度的情況,充分保證了各個中隊之間的機動靈活性。
改革后的軍團體制無疑更加規范化,這還體現在軍團人數方面。據前面軍團結構中的介紹,我們可以計算出,在一個軍團中槍兵有1200人,主力兵同樣是1200人,后備兵有10個中隊,共有600人。另外還有一列輕裝步兵,總數也是1200人,因此一個羅馬軍團共有步兵4200人,另外還有一隊人數在300左右的騎兵。當然,這些數字不是絕對的危急時刻可以征召更多的士兵,波里比阿在其著作《歷史》中曾提到在特別危機時刻軍團人數可以增加到5000步兵和300騎兵。而據李維記載,西庇阿在非洲的兩個軍團步兵人數甚至達到了6200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軍團步兵人數平時維持在4200人左右,危急時刻可征召5000人,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平時人數就在5000人以上,危急時刻更是可以增加到6000人。
在相繼征服了迦太基、希臘、馬其頓等強敵之后,伴隨著地域的擴大,一系列問題相繼出現。首先是大量的戰俘奴隸勞動力,富人為了對其充分壓榨,奪取農民的土地,而根據塞爾維烏斯改革確立的征兵制,沒有公民權沒有財產的農民就沒有了參軍資格,士兵來源大大縮小,兵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戰爭帶來的奴隸、土地、財富的急速增長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更多的人為財富所誘,很多符合條件的公民不再愿意入伍。軍隊改革迫在眉睫,而羅馬軍隊在朱古達戰爭前期的失敗使軍隊的墮落腐化現象暴露在陽光之下。危機之下,出身低微的蓋約·馬略藉此登上政治舞臺,公元前107年馬略被任命為執政官,開始指揮朱古達戰爭,戰爭期間,馬略進行了著名的軍事改革。
關于軍團體制的改革最突出、影響最大的就是將卡米路斯改革時確立的中隊制度改為聯隊制度,也有人為與中隊制度相適應,稱之為大隊制度。
馬略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以募兵制取代征兵制,這一改革改變了以往以財產資格劃分的等級來征兵的制度,規定征兵的唯一要求就是公民權,大量的無產者加入到軍隊中來,馬略根據這一變化重新確立了軍隊的結構,按聯隊制編制士兵,提高了作戰效率。按順序將軍團分為10個聯隊,聯隊下轄3個中隊,每個中隊又有2個百人隊,因此每個聯隊都有6個百人隊,百人隊是軍團當中最下最基本的組織單位。在作戰中,聯隊則是最主要的結構組織,每一個聯隊都既是軍團編制的一部分,又是獨立的作戰單位,聯隊制改變了以往中隊制兵種單一的缺陷,聯隊之間不再有武器配置、訓練方式程度的差異,每個士兵幾乎相同,這一改變增加了聯隊的機動靈活性,每一個聯隊都能單獨完成一項的任務,而不需要其他聯隊的配合,同時各士兵之間的等級差別縮小,有利于加強軍隊團結,戒除驕傲攀比之風,肅清軍風,增強軍隊戰斗力。軍團仍舊是用三列陣法,將10個聯隊分成三橫列,一般情況下按照四三三的方法排列。但是三列陣法已經不是固定的隊列陣法,指揮官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根據戰場情況變化陣法,10個聯隊可以分成三橫列,也可以分成兩橫列,或者直接讓各聯隊獨立作戰,充分發揮了聯隊制的靈活性。
對外擴張的不斷發展,羅馬軍團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強,軍隊人數不斷增加。前面我們提到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軍團人數維持在5000人以上,這里我們就結合軍團結構具體描述一下。在軍團中有10個重裝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一般情況下有480人,所以,軍團的總人數(一般指重裝步兵,這里也是)有4800人。另外有騎兵300人左右,輕裝步兵人數不等。 當然,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百人隊的人數也不相同,前四聯隊的百人隊人數要多于后六聯隊的百人隊人數,也就是說,重裝步兵軍團人數要多于4800人,至于具體多多少還沒有定論,但奧古斯都時期,大百人隊人數已經是小百人隊人數的一般,有960人,換句話說,此時軍團人數將近7000人。
羅馬的共和時期是羅馬急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羅馬激蕩的變革時代,特別是在軍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正是這數次的改革,才造就了羅馬軍團的強大,使其在羅馬的擴張運動中發揮最為主要的作用。羅馬軍團體制的改革是軍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從軍團結構、軍團人數兩方面著手,敘述了羅馬軍團的體制沿襲。體制發展的總體趨勢為軍團人數不斷增多,軍團結構及作戰方式越來越靈活,越來越適應大規模多方面的戰爭場面,與羅馬對外擴張的加劇,軍事活動的頻繁相適應。這一方面造成了羅馬完備的軍事體制,這一體制在后來基本沒發生改變一直延續到公元三世紀,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世界軍事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另一方面也使羅馬形成了尚武的觀念,是羅馬除法律外又一光輝燦爛的文明,不可否認的是尚武的觀念是羅馬共和后期軍事獨裁及羅馬帝國時期一直不斷的軍隊內亂等問題的根源,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及經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