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麗英
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取得快速發展,在滿足居民和企業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資產管理行業在其迅猛生長的背后也存在著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積累到一定階段后極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2017年以來,先后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均強調,要強化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此背景下,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開啟了“大資管”行業的統一監管時代。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稿有不少修改,如延長過渡期、凈值化轉型的估值方法、對私募產品分級限制、合格投資者準入、細化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定義等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讓新規更嚴謹更有操作性,但基本原則,比如凈值化管理、打破剛兌、消除多層嵌套、去通道、去杠桿等大原則沒有放松,總體上的監管要求仍然比較嚴格。《資管新規》的出臺,拉開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調整和數十萬億的資產“騰挪”的序幕,對中小銀行的影響也值得關注。
一、打破剛兌,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中小銀行優勢不在
近年來,銀行資管業務蓬勃發展,中小銀行憑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高定價及剛兌措施,得到很多客戶的青睞。對于同等風險、相同期限的理財產品,中小銀行較大型銀行預期年化收益要高10-30BP左右,因此,也成為這些銀行爭奪客戶資源的“利器”。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產品要實現凈值化管理,中小銀行在品牌度上不如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運作能力也未必有大型商業銀行專業,因此,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客戶在投資凈值化產品時,會選擇規模大、實力強、品牌度高的大型商業銀行。
二、存款競爭加劇,利率市場化加速
打破剛兌后,保本理財產品將淡出,銀行表內負債規模將出現較大虧空,存款與結構性存款的補位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部分中小銀行不具備金融衍生品業務資質,將無法開展或很好的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存款立行”將成為新一輪銀行競爭的焦點,不排除中小銀行在存款大戰中打擦邊球,采取各種方式(賬戶管理、協定利率等)大幅提高利率水平,從而加速利率市場化步伐,最終導致盈利能力下降。
三、中小銀行非標資產占比高,面臨較大流動性壓力
根據新規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券資產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的余額的35%,以及銀行上一年審計報告披露的總資產的4%之間最低者為上限。從目前情況看,部分中小銀行的非標準債權資產或已超標,由于資管新規要求銀行公募產品不得投資非標,這些銀行面臨較大壓力,整改不可避免。新規明確規定資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銀行信貸產品,但未排除有間接投資的可能性,因此,資產證券化將有可能成為“非標轉標”的重要途徑。
四、中小銀行基礎薄弱,受資管新規沖擊較大
大型商業銀行在品牌、網點數量、營銷隊伍及存量客戶等方面,均比中小銀行有較大優勢,且在資管和金融市場業務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大型金融機構有著密切的業務聯系,而中小銀行資管專業人才缺乏,往往通過加大與外部機構的合作力度,資產端的利益被迫讓渡出部分給委外機構。未來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大概率會呈現分層發展的態勢,例如規模較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由于自身產品體系單一,資產管理能力薄弱,且沒有足夠的信評系統導致風險識別能力不足,或將面臨最大沖擊。
盡管資管新規對中小銀行資管業務帶來一定的挑戰,但如果中小銀行能夠利用過渡期及早謀劃,提前布局,還是能夠做到消除影響,把挑戰轉化成機遇,迎來資管業務發展的春天。
一、專業化管理,全面加強基礎建設
具備條件的中小銀行有必要建立獨立牌照的資管子公司,推動資管業務經營公司化、產品標準化、管理規范化。在人才方面,吸引和培養一批業務精通、服務一流、素質過硬的理財師團隊和投研團隊;在品牌方面,雖然暫時和大行難以抗衡,但可以集中精力、凝聚智慧打造一批“明星產品”、“拳頭產品”。在網店建設方面,必須高度重視電子渠道,沒有直銷銀行的中小銀行加快研發基于互聯網和手機渠道的直銷銀行,讓客戶購買產品更加便利、快捷。
二、加強金融科技開發,堅持精細化服務致勝
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推進新技術和資源的融合。一是中小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客戶的行為、掌握客戶偏好,實現精準營銷和風險防控。二是可以利用云計算技術來提高內部IT資源的擴展性的方式從而提高零售業務系統的安全性。三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完成智能客服、產品設計前端信息獲取、智能支付等業務,在提高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服務效率的同時優化用戶體驗。
要致力于讓每一名理財經理都成為客戶的貼心金融顧問,必須改變傳統的產品推銷模式,圍繞客戶關心的財富增值、大病保障、養老保障、節稅、資產傳承等問題,結合客戶風險偏好,努力為客戶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凈值化管理后,產品業績將成為客戶選擇的核心要素,中小銀行要盡早和主動投資管理業績優異的基金、保險、證券、信托公司建立業務合作伙伴關系。
三、推進“非標轉標”,突出做好基金、保險代銷售服務
當通道式影子銀行規模收窄后,信貸資產證券化或將成為未來銀行信貸出表的重要出路,企業債、私募債需求會大幅增加,同時把“非標準化債權”變成“標準化債權”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空間巨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或緩解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資產端壓力大的局面。
打破剛兌后,90%以上的銀行產品要轉為凈值型,低風險、高流動的貨幣基金、主動型管理的債券及股票型基金、保障投資型保險產品或面臨新的機遇,建議中小銀行加強這些產品的遴選,并將其作為客戶資產配置的核心元素之一,做大這兩類產品規模,推動中間業務收入的持續提升。
四、做好利率市場化應對,保持負債端平穩健康發展
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小銀行應借鑒一些已完成利率市場化國家中小銀行成功崛起的典型經驗,制定既符合監管方向又貼近自身風控要求的應對策略。
鑒于還有部分中小銀行不具備金融衍生品業務資質,具備條件的要及早申請,不具備條件的要創造條件,畢竟表內資管產品出表結構性存款是最理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