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輝
摘要:本文論述了影響帶鋼軋制運行過程穩定性的機理,分析了影響軋制穩定性的因素,提出了影響軋制穩定性的控制措施和策略,為保證軋制穩定,降低生產成本提出了自已的見解。
關鍵詞:熱帶鋼;軋制運行穩定性;控制
一、精軋機軋制運行分析
(一)對中不好偏軋制線軋制分析
帶鋼咬入軋輥輥縫,軋件中心線與軋制中心線總是存在偏移,偏移較小時,不影響帶鋼正常生產,偏移較大時,將破壞軋制穩定性。當軋件偏離軋制中心線時軋輥兩側將存在軋制力偏差、輥縫偏差及兩側帶鋼的壓下率偏差,將引起帶鋼兩側的線速度差、延伸率差,由于受軋制前滑、后滑及板凸度的影響,帶鋼頭部或尾部,在出機架輥縫時將出現側彎跑偏,這種頭尾帶鋼的側彎,將在下游機架的軋制時,造成軋制調控困難。
(二)機架間比例凸度不等或落差大及浪形軋制分析
實際生產時,軋輥輥縫并非成絕對對稱有載輥縫。因此有載輥縫中產生側向力水平分力(軸向力)差,此時,如果帶鋼的目標凸度與機架間凸度控制沒有很好的合理分配,而軋機輥縫傾斜調整又不合理,若再加上精軋下游機架凸度控制過小,帶鋼在后機架中將由于側向力差發生了較大的偏移,從而會出現軋穩定問題。
(三)帶鋼甩尾軋制分析
機架間活套落套過高、拋鋼帶鋼張力分布不均,尾部帶鋼沿寬度方向延伸不均(一側大長尾)甩尾、尾部帶鋼拋鋼速度過高、軋制線標高落差過大等均會造成尾部破碎、甩尾。
二、精軋機軋制穩定性控制措施
(一)F1、F2潛在浪形未消除軋制控制
首先優化調整精軋負荷分配,F1-F6軋制力呈階梯下降,保證接近的等比例凸度控制;在軋制薄規格時,根據尾部單側長尾情況及時傾斜F1、F2輥縫;通過對F1輥縫的調整傾斜及時消除中間坯楔形,保證帶鋼兩側厚差較小;可根據帶鋼尾部與中部軋制力偏差進行比較,判斷尾部側彎方向或兩側厚差情況,來及時調整F1、F2的傾斜。
(二)對中不好偏軋制線軋制控制
及時檢查保證精軋軋機前的側導板對中度;關小精軋上游機架軋機前側導板的帶身開口度;定期檢查保證精軋機前的輸送輥道的水平度及輥面磨損精度;在F1、F2機架盡可能消除或減小中間坯楔形的影響。
(三)機架間比例凸度不等或落差大及浪形軋制控制
首先實現精軋負荷分配與彎輥力配置也呈階梯狀下降,然后操作工可通過觀察上游機架的帶鋼凸度表現狀態,快速調整機架的彎輥力或調整下塊帶鋼的機架軋輥竄輥,恢復軋機的穩定,等比例控制分配來消除異常的凸度轉變及楔形轉變問題,尤其是在軋制規格、鋼種轉換時須快速進行優化調整;其次,對于后機架帶鋼凸度控制過小,在線帶鋼可通過系統自動控制或人工減小后機架的彎輥力進行控制,抑制帶鋼凸度過小在下游機架向兩側游動;再次,在生產硬質規格帶鋼時,機架間的CVC竄輥設定落差不能過大,尤其是在F4-F6機架避免竄輥設定向正方向設定,保證單機架的輥縫凸度不能過小,避免某機架的竄輥設定向正方向過大,造成的帶鋼向兩側游動所致的跑偏軋制事故;最后,操作工需充分調平各個機架輥縫傾斜,可通過觀察尾部的軋制力偏差來判斷帶鋼的游動情況,保證機架間帶鋼的橫向厚差也實現等比例控制。
(四)帶鋼尾部的軋制控制
優化尾部的張力控制及套量控制(尾部拋鋼前,適當降低機架間張力,能夠有效緩解前機架拋鋼時,由于機架間突然失張而對后機架的影響,可優化落套控制,實現“減張落小套”的“軟著落”控制技術);拋鋼或即將拋鋼時,可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降速,并逐步設定好側導板尾部開口度參數;合理的活套張力設定(生產軟鋼可將機架間活套張力設定小些,生產硬質規格時可將機架間活套張力設定大些)。
平整軋制中防止L彎的對策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了解了L彎現象生成的原因。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因為這一現象的出現已經給生產帶來極大的困擾,還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提高。為了能夠順利解決這一問題,筆者下面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以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這兩個方面分別是軋機和CB輥位置,并在分析這兩個方面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三、軋機方面的控制
由于軋機平整軋制中軋件總是出現L彎現象,并且這一現象已經開始困擾整個軋件的生產。經過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技術人員找到了解決L彎現象的最佳方案,那就是把上工作輥等輥系的軸線相對于下工作輥等輥系的軸線向軸向軋制出口方向移動一個△量,使上工作輥對軋件產生一個向下的作用力,從而抵消或減輕因其異步軋制特性而使軋件上翹的作用力,以保證軋件以平直狀態出軋輥。經過這一番調整之后,果然如技術人員所設想的那樣,L彎現象已經得到了快速的解決。
(一)防斷輥的控制
經過技術人員的詳細測量,得出了一系列數據。這些數據顯示,CB輥的位置必須控制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才可能對于平整軋件起到一定作用,否則總因為對其作用太小,而無法進行施壓。
(二)平整軋件的L彎控制效果分析
經過工程師的大量實驗證明,采取上述措施之后,L彎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以下圖表就是對這一現象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平整軋件的L彎值從以前的二十五毫米開始降低到十二毫米,已經完全符合我國對板型的要求,L彎現象已經得到了解決。
四、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科技的發展必然要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體現在平整壓制中。盡管新的技術在其身上得到了具體的應用,可是目前或多或少兩線連鑄坯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多變的條件下分析鑄坯在軋制運行控制中的穩定性,探索和實施增加軋制穩定性的方法及措施。首先,優化粗軋軋機工藝性能控制,消除粗軋軋制的運行影響;其次,根據中間坯形狀,從精軋設備工藝控制和操作策略上消除帶鋼運行軋制的影響。這對提高CSP帶鋼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也是大有裨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美)V.B.金茲伯格,姜明東,王國棟,等譯,高精度板帶軋制理論與實踐[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0.
[2]鐮田正誠.板帶連續軋制fM1-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
[3]鄭申白等.軋制過程自動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