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 靜鹿璨
每個人都能意識到人人都與”急救”有關,因為誰都難免發生一些危急情況,甚至意外傷害。如果是本人沒有危險,沒有疾病,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機會會面臨危急而突然出現的狀況,必要時自己利用自己的學識盡量幫助那些處在危險的他人,盡可能的讓別人脫離危險。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隨時可能發生突發事故的時代,人人都需要更多的關心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我們靠自己力氣能夠做到的事。因此,學習并運用一些搶救理論及技能確實是件非常緊要而有意義的事情。每個人都希望學到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和日常簡單的護理方法。當突發意外情況在自己身邊發生時,可以用自己的急救常識,運用有用的施救方法,幫助自己和周圍的人脫離危險。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猝死病人搶救的最佳時間為4-6min內。所以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對在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向非醫學專科及在校大學生開設《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課程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基本急救技能,含有心肺腦復蘇、創傷的搶救四大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運)、以及趕上一些意外災害事故(如車禍、地震、火災等)后的避險逃生和自救互救常識。
大部分高校沒有開展對大學生的急救技能培訓。即使已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的高校大部分缺乏有關教師,培訓的方面比較少,沒有一致的教材,培訓內容不準確、不規范,而且學習的學生比較少。這是大學生急救技能弱的主要原因。高校學生對一些突發事件搶救能力培訓機會少,培訓的不夠規范、不夠精確,因此高校學生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少之又少。高校對大學生急救技能培訓的缺位是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為什么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沒有開展急救技能培訓呢,主要是缺少培訓的一些費用、缺少相應培訓師資與統一教材。搶救技能培訓師資、教授模式和高校的重視水平對大學生規范掌握搶救技術的程度影響顯著。高校學生對搶救的一些能力需求和對搶救的興趣程度高,但愿意搶救的意愿少。施救意愿低下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夠,施救信心不足所致。
高校需要盡快成立急救技能培訓審核評價體系,在短期內能夠明顯提高高校學生的對突發事件的搶救知識和技術。普及急救知識的教學模式的思路是設計常用急救知識課程大綱及內容,講授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課程,組織學生開展急救實踐活動或者競賽。通過此項研究,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學生急救技能和知識,為培育各方面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杰出高校學生而打定基礎。
當前,急救知識集中授課和培訓仍然是目前生活的緊要事件,它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當掌握的一項本領。在我校設計”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課程大綱及內容,開設”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公選課;組織學生參加常見急救知識及技術的大賽或者活動。學校把急救知識編入教學計劃中,組織專業人員教授。這樣能夠依靠高校力量調動高校內和高校外,講授與實際練習,在校師生各個方面積極性,高質量地落實教學使命。教學場地既有理論課教室又有實踐課操場。總的上課量要在20個課時以上,知識講授與實際操作按照1:4配置。教授者有學校的校醫,又有被聘請的校外專家。我校還開展一些大學生急救知識方面的講座。保持每個月舉辦一次,主要講授常見急危重癥疾病和各種意外災害事故的特點,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預防、治療、理論知識和防止意外災害事故的搶救措施。
我校學生掌握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理論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保護本人,另一方面也能挽救他人。一旦掌握,終生受益。用意在普及最根本的搶救理論,傳授最根本搶救技能,融理論于實際操作中,從最根本的呼喊救助開始,到最普遍的心肺復蘇技能操作,再到各項專業的處理;從經常急救重癥的對付,到各種特殊事故危害的處置,再到各種各樣意外災害的救助;學習搶救理論及技能的最終目的是熟練準確的掌握操作急救技術。因此,課前準備、課上學習與課后考核都應體現動手的實踐性而不是動腦的理論性。在上課前應當充分準備實際操作的用物,如急救摸擬人、急救包、止血繃帶、小夾板等。在課題上,假設一個情節,學一個學生扮演患者,其他幾個同學對這個患者進行搶救。老師在同學們完成操作后對同學進行指導和總結。這樣容易把在大學生學習急救理論技能知識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暴露出來,也會使教授有了很強的針對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集中練習階段。由各個專業負責安排時間,醫學護理系供給搶救練習用的醫用繃帶、急救包、止血帶、小夾板、紗布等醫用器具,由學校統一組織志愿者集合操練,一方面從中選擇杰出者參加比賽,另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大學生收到影響,起到大學生對急救常識、急救技能技術再傳播的作用。
學校在教課的過程中教授學生兩個特殊的技能,一:設計”急救知識的競賽和活動”,培養學生的急救操作能力。二、指導學生學習,培養技能,使學生能夠對遇到的緊急情況,做出急救處理。
通過對我校大學生對急危重癥及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的培訓及其影響原因的調查,掌握高校學生急救理論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訓的狀況、培訓的成效、實施搶救的意愿及其影響原因,尤其是阻礙原因等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展開、完善高校學生搶救技術培訓的有關戰略建議,以進一步擴展對高校學生搶救技術培訓的廣度與深度。并增設《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術》公選課;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實踐考核,同時對參加課程學習的公選課學生進行調研,比較和分析學習前、后階段的選修課課程學習的理論和實踐考核分數。
高校大學生學習急救知識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設置的調整,對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也相應有所調整。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更為強調所學專業技術、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和急危重癥和意外災害事故的處理應變能力的培養。高校學生獲取搶救理論和技能的來源主要是報刊、書本、科普宣傳、電視廣播等,幾乎所有學生都沒有參加過系統的搶救理論和技能的培訓,這些零星知識在腦子里尚未構成體系,這樣的話就很難在遇見急危重癥的情況的時候付諸于實踐。最后,加強對現代高校學生搶救理論及技能的普及教育培訓工作,為了進一步的提高高校學生這一方面的理論和能力,為培育21世紀各方面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杰出高校學生而打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