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藏教師劉兆春
劉兆春是游仙區教體局計算機網絡維護骨干,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堅力量。2016年,當得知藏區壤塘縣教育信息化建設急需相關專業人才指導的消息后,劉兆春毅然遞交了援藏申請,看著病床上的女兒,看著默默無言的妻子,他說:“堅持兩年,那邊需要我,援藏事業需要我。”
2016年8月,劉兆春隨同綿陽市援藏干部一起, 告別了家鄉親人,肩負著領導的囑托,奔波1500余里,來到壤塘,開始了他的援藏工作。
剛到的那幾天,劉兆春身體適應不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氣候,高原反應特別嚴重,頭暈、嘔吐、不想吃飯、渾身無力。領導讓他休息,等身體適應了再開始工作,但他卻說:“我先看看前期的資料,熟悉一下全縣教育教學情況?!庇谑?,劉兆春每天都拖著沉重的身子來到辦公室,翻閱資料,思考著下一步工作打算。他在援藏日志中寫道:“我是代表游仙區來援藏的,決不能丟游仙教師的臉!”
根據壤塘縣教育局工作的需要,劉兆春負責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為了全面了解當地教育教學實際情況,整理規范彌補教育教學資料,兩年來,劉兆春走遍了壤塘縣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來回奔波了一萬多公里。由于局里沒有專用的交通工具,他經常走路下鄉,往往走到半途,天就黑了,借宿在藏民家還好,要是附近沒有藏民,他就只能住在帳篷里,在旁邊點起兩堆篝火御寒,同時防止狗熊等野獸的侵擾。
今年5月17日,正在指導宗科小學網校平臺建設的劉兆春接到通知,女兒腦瘤復發了。當時正值四川省教育均衡縣復查驗收的沖刺階段,“一個釘子一個眼”,他離不開,只好含淚安慰女兒“堅持”“挺住”!同時安慰妻子:“再給我一個月時間,等任務完成了,我就回來陪你們!”
6月28日,當劉兆春把高分通過四川省教育均衡縣復查驗收教導評估的喜訊分享給妻子時,手術完畢的女兒卻又住進了重癥監護病房……
在下鄉中,劉兆春發現城鄉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參差不齊,就將自己積累的學科導學案贈送給了壤塘縣中小學,并指導壤塘縣教師進行導學案的本地化工作,主動提出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改實踐模式,將導學案結合各班的實際情況個性化。經過努力,整個壤塘縣教師的備課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每次下鄉,劉兆春總要準備好幾天,給老師們上幾節示范課。他的課,學生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氣氛很好,課堂效果很不錯。課后,他又和老師們一起討論,共同提高。“游仙的劉老師,專家!不錯!”私下里,學校的老師提到劉兆春,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劉兆春瞄準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壤塘地區高原植被豐富、人文資源豐厚、師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全縣干部群眾熱心教育發展的實際,向壤塘縣教育局提出了“建花園式學校、育花朵般學生”的建議,并積極聯系前期援藏教師肖長龍,共同制定了《壤塘縣“建花園式學校、育花朵般學生”實施意見》,成為壤塘縣近五年教育發展的規劃方案,有力促進了壤塘縣教育的均衡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劉兆春就是這樣,不忘初心,默默奉獻,700多個日夜辛勤耕耘。同事們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和你們不一樣,也許這次回去了,就不會再來了,家里的老人需要我,妻子需要我,病重的孩子更需要我。不過,只要我在壤塘一天,我就要為壤塘的教育事業做點事,為藏區的孩子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