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池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蒸汽時代”讓人類從農耕邁向了工業文明;電氣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重工業的興起,實現了全球的物理性聯接;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信息和資源的流通,逐漸形成了一個全聯接世界。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必將加速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數字經濟正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2.9%。數字化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及智能社會的先導力量和基石,將助力政府、公共事業及各行業全面實現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智聯。
面對數字化浪潮、數字中國戰略所帶來的無限可能與機遇,企業若想完成加速甚至實現超越,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其中ICT技術將如同水電一樣,是數字化企業生產生活的基礎,也是決定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更是數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核心引擎。同時,ICT產業也正在脫離以往的單點發展模式,加速向生態化、智能化轉型,ICT云生態正在逐漸完善,從各個維度助力各行業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實現互利共贏。而支撐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發展與活力的根本是人才,生態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人才。
我認為,培養兼備技術與戰略眼光的復合型ICT人才,決不是一項單方培養計劃,而應該是一個聚合供需雙方的生態工程,除教育機構外,對人才需求更為迫切的企業更應加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并將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人才培養拉通,構建一個更加完整的“3+1”生態,即傳統銷售型伙伴生態、解決方案伙伴生態、云伙伴生態,及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持續繁榮的人才生態。
據統計,2017年ICT產業人才總體需求缺口達765萬,并且ICT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續放大,未來ICT產業的人才區域、結構和業務等方面挑戰不斷加大。而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雖在持續增加,今年已突破800萬人次,但依然存在難就業、難上崗等問題。人才培養的供需錯位、區域錯位、結構錯位和梯隊錯位,導致了“勞動力”過剩,而產業“生產力”不足的問題。
華為作為智能社會的使能者及產業開放生態的構建者之一,充分意識到ICT人才的重要價值,并長期關注和持續投入ICT人才培養。故此,原華為ICT學院、華為合作伙伴大學整合升級,正式成立了華為生態大學,它作為華為ICT人才生態的新載體,與政府、教育機構、行業協會及合作伙伴等生態各方攜手同心,致力于成為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人才引擎。
此次,在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和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的大力支持下,華為生態大學與計世資訊聯手,首次以生態視角,發布了《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全面展現了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需求變化,全面闡釋了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信息技術人才生態的發展趨勢,為ICT產業人才培養設定了基線,讓ICT生態人才培養方向更加明確,培養更加精準高效。
ICT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快速迭代,使得產業所需要的不僅是人力,更是復合型人才,而 “一招吃天下”已經不再適用,新型ICT人才需要不斷適應技術更新,同時要結合不同產業發展業務需要,不斷地融合協同,成為一個更加系統性、整合性、全面性的“ICT全價值人才”。華為生態大學,正是將技術向業務驅動轉向,從產業需求及業務場景入手,充分洞察到產業對全面型人才發展的需求,并通過凝聚各界最優質的人才發展資源,打造一個人才交流、資源共享的“通道”。
通過與高校合作開展華為ICT學院項目,持續推動高校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產學合作協同培育面向未來的產業急需人才。目前,華為已經與國內200多所高校開展了合作,每年培養學生超過1萬人;同時通過合作伙伴學院為合作伙伴提供最新、最權威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一站式的能力提升服務,一年一度的合作伙伴精英賽更是為合作伙伴提供了鍛煉和檢驗隊伍的機會;通過華為ICT人才聯盟,搭建起ICT領域企業與求職者間的橋梁,精確匹配人才供給雙方的需求,為華為ICT學院的畢業生及華為認證人士提供就業指導,為華為合作伙伴輸送優秀人才。2017年華為人才聯盟雙選會先后走進全國26個城市,覆蓋350多所大專院校,為800家生態伙伴及1萬名高校學子提供面對面雙選機會,達成就業意向2000多個。
對ICT生態人才培養這件事,華為是認真的,并將始終堅持做下去。華為將持續以生態理念推動未來型人才培養,加大投入,加強融合各方生態資源,以培養面向企業發展需求的全面型ICT人才為己任,賦予能量,釋放潛能,為企業實現快速發展培養堅實的儲備力量。未來十年,華為將以每年超過100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加大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積極開放合作,吸引、培養頂尖人才,加強探索性研究,從而更好地使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