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薇
摘 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業態創新是實現我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遼寧省應認識到旅游業態創新的必要性,正視發展中的制約要素,努力優化業態結構、強化基礎設施、深化制度創新和人才培養、扶持旅游企業的發展、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以此來推進遼寧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遼寧省 旅游業態 創新 供給側改革
一、引言
早在2015年國家就提出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適度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提升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增強經濟活力??梢姡行Ю霉┙o側改革這一手段有助于我們更快地轉變當今經濟發展的被動局面,化被動為主動,更快地走出困境,重構經濟增長新活力,引領經濟新態勢。旅游業作為當今經濟產業鏈條上活躍的一環,也急需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來助推旅游行業平穩高效發展。
業態創新是一項涵蓋了觀念、產品、服務、技術乃至產業網鏈的創新活動,業態創新作為供給結構演化的始態與終態,與旅游產業供給結構演化具有密切的關系。本文將業態創新作為旅游產業供給結構演化的始點,分析制約遼寧旅游業態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對遼寧旅游產業乃至遼寧旅游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二、旅游業態及旅游業態創新
(一)業態與旅游業態
“業態”概念最早是在日本被提出?!皹I態”通俗來講就是零售商向其顧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業態”主要研究三個問題:“賣什么”、“賣給誰”、“怎么賣”。
由于旅游行業的運作模式與流通行業相似,慢慢地學者將“業態”概念引入旅游行業。旅游業態的發展大概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以觀光旅游為重點的傳統經營階段、以康體度假旅游為重點的現代發展階段和以科技養生等新型方式為重點的新興崛起階段。
我國最早提出旅游業態概念的是楊濟詩和孫霞;關于旅游業態理論比較系統的研究要屬 2007年麗江市旅游局的《麗江市旅游業態分析》課題研究。作為國內首個比較系統的旅游業態研究成果,該課題從理論入手,涉及到旅游行業的方方面面,對麗江旅游業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楊玲玲、魏小安認為:旅游業態即指旅游企業及相關部門,根據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旅游者的多元化消費需求,提供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各種營業形態的總和。
(二)旅游業態創新
對于旅游業態創新的界定,不同學者稍有差別:楊玲玲、魏小安認為,旅游新業態是指相對于旅游主體產業有新突破、新發展,或者是超越傳統的單一觀光模式,具有可持續成長性,并能達到一定規模,形成比較穩定發展態勢的業態模式。;楊懿、田里、王桀(2014)認為旅游新業態實質上就是旅游業態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競爭等演變因素的影響,通過創新和學習等手段而形成的新的旅游產品、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以及呈現出的新的發展趨勢。
(三)旅游業態創新的規律
隨著旅游業態的逐漸發展,業態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透過現象可以探尋其蘊含的規律。旅游業態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最初階段:旅游業態的發展停留在旅游行業內部,主要任務是做好旅游業中各行業的發展以及資源的有效整合,業態創新的重點停留在產品創新層面;第二個階段:隨著業態的逐漸發展,范圍逐漸從行業內部擴展到旅游行業間的相互滲透,業態創新的重點也從產品層擴展到業務層;第三個階段:為了實現旅游行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整合,開展跨行業的互動交流,業態創新重點則轉變為關注資本和技術。最后階段:業態創新的終極目標,實現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業態創新在于促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一。
三、遼寧省旅游業態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一)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中國旅游產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從稚嫩走向成熟,從單純以資源為依托發展,轉為注重旅游品質的升級、文化的傳播以及對社會價值的追求。中國正努力實現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跨越,遼寧省理應順應國家發展旅游的浪潮,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秉持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旅游資源開發理念,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統籌旅游資源,逐步實現旅游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向注重品質和規模齊頭并進、由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綜合水平的提升轉變。
(二)旅游需求多樣化的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也日趨激烈,伴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通過旅游這樣一種方式來釋放、排解。因此,有更多的國民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中來,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旅游人次達到4440百萬,國內旅游收入39390億元。總體來看,游客對于旅游還是有著極其強烈的需求。
從表1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2012-2017年整體上遼寧省的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家對于遼寧省旅游還是有著比較強烈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完美匹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市場競爭的需要
眾所周知,旅游行業的準入門檻過低,而且資本回收速度相對較快,所以在短時期內,有大批的投資者涌入旅游市場,他們會提供大量相似的旅游產品。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迫使旅游企業不斷深入挖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創新旅游產品。遼寧省作為東北地區的旅游大省,為了在東北旅游競爭中拔得頭籌,就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區域競爭力。
四、制約遼寧省旅游業態創新的因素
(一)產品形式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縱觀遼寧省目前的旅游產業結構,發展還是相對滯后,現在開發的一些景區景點還是依托于資源,以觀光為主要旅游形式。供旅游者體驗、參與的活動還相對較少,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特色和創新,文化內涵也較為缺乏。另外現有的旅游產業絕大部分是旅游行業內部的交流,缺少行業間、旅游業與其他服務業以及更高層次的旅游與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融合。
(二)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遼寧省處于東北地區,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經濟基礎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遼寧省對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旅游交通便捷性相對較差,增加了旅游者的時間成本,旅游賓館和飯店的規格和品質也較低。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行業的生存和發展都要依托于互聯網,旅游行業也同樣如此。此外,旅游者對于個性化的追求日益迫切,他們會根據自身需求,自主查詢相關信息;參觀游覽途中,也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實時資訊,因此為了給旅游者完美的旅游體驗,就需要不斷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完善旅游信息咨詢平臺,及時了解旅游者的訴求。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
目前遼寧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制度不完善,缺少對于旅游行業評定的統一標準,管理松散比較容易出現規范制度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另外由于旅游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工作環境不穩定、福利待遇較低,很多旅游專業的畢業生不愿意從事旅游行業的相關工作,因此遼寧旅游業嚴重缺乏旅游規劃、旅游運營、旅游行業管理、旅游產品設計的相關人才。
(四)旅游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
旅游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旅游業態創新的基礎,旅游業態創新需要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補給,遼寧省旅游企業現在的規模相對較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差,缺乏有實力的跨國旅游企業和成熟的旅游團隊的注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興旅游市場的開發、旅游產品的創新以及經濟的帶動作用都造成一定影響。
五、提升遼寧省旅游業態創新水平的策略
(一)優化旅游業態結構,全面提升旅游業態創新水平
改善遼寧省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可以從優化旅游業態的結構方面入手,旅游業態結構包括產品服務創新、經營組織創新以及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滲透融合三個部分。旅游產品服務創新方面:遼寧省14個城市全部被列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無論是海濱、歷史遺跡、自然奇觀等都可以在現有開發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另外遼寧省的地理區位優越,為發展跨境旅游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因此遼寧省可以開發多種形式的旅游產品,如鄉村旅游、自駕游、跨境游。經營組織方面:積極推動虛擬信息化與企業鏈條一體化,鼓勵旅游企業打破地域范圍限制實現旅游多元化發展。實現以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為核心的橫向一體化,以旅游六要素為核心的旅游全產業鏈均衡發展的縱向一體化,最終實現旅游產業集群效應。在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的滲透融合方面: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實現旅游產業的融合,以“兩個方向,四條路徑”為指引實現旅游業態的創新發展。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夯實業態創新根基
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要籌措建立旅游發展專項基金,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從旅游六要素出發,全方位地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體驗。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對于遼寧省推進旅游業態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如今技術創新可以說是業態創新的重要環節和關鍵要素,政府要加大對于旅游信息資訊平臺的投入力度,不斷更新遼寧省的旅游信息,實現旅游企業與旅游者信息的雙向交流互動,同時要積極響應智慧景區的建設工作,實現科技與旅游的有機結合。
(三)深化制度創新,完善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旅游業態發展環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制度基礎將為旅游業態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遼寧省旅游管理部門要向其他地區學習優秀的制度創新經驗,如北京市旅游局就率先制定了18個鄉村旅游新型業態標準,這也是全國首個關于旅游新業態的地方標準。成功的經驗值得遼寧省學習,我們要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遼寧省的實際,制定出符合遼寧省省情的旅游業態創新標準。與此同時要和遼寧省的高校合作,積極培育和引進優秀旅游人才,為遼寧省旅游業態創新注入新鮮血液。
(四)扶持旅游企業發展,創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條件
旅游企業是旅游業態創新的主體,所以政府應積極引進大型旅游企業進駐遼寧省,同時要扶持本土的中小型旅游企業,鼓勵他們進行旅游產品創新,設立旅游企業創新發展基金,對優秀的旅游企業進行獎勵,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刺激企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麗江旅游局召開《 麗江市旅游業態分析》課題評審會[ EB/ OL] .http:// www .ljta.gov.cn/ReadNews.asp? News ID=1960
[2]魏小安,楊玲玲等.北京旅游新型業態開發建設研究[R].北京: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同和時代旅游規劃設計院,2008.
[3]楊玲玲,魏小安.旅游新業態的“新”意探析[J].資源與產業,2009,(6).
[4]楊懿,田里,王桀.旅游業態演變綜合模型研究[J].經濟論壇,2014,(10).
[5]袁驊笙.濱海旅游業態創新路徑探析——以廣東茂名為例[J].當代經濟,2015,(34).
[6]李美萍,李東和,年四鋒.旅游度假區旅游業態發展研究——以萬佛湖旅游度假區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0,(26).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