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摘要:不少研究者運用敘事學理論解讀《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分析小說的敘事視角和敘事話語,但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討不夠深入。本文將結合意識流的相關理論,從分析小說中的內心獨白與時空蒙太奇手法入手,具體闡釋人物意識的展現過程。
關鍵詞:內心獨白;蒙太奇;意識流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代表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敘述了一位遺容化妝師對職業公開后的戀情走向充滿憂慮的心理活動。作為一部表現人物內在意識的現代意識流小說,西西使用了內心獨白和蒙太奇手法,深入女子的精神世界,組接各種時空場景,表露女子對愛情和命運的意識流動過程。
一、內心獨白
關于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的發韌者、法國作家埃杜阿·杜雅爾丹曾概括為“是人物內心深處的、最接近無意識地帶的思想;是給予人以再現思想于心中浮動的原本狀態的印象的獨白”。[1]《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一篇內心獨白小說,采用第一人稱內聚焦敘述,通過女子的內心獨白表露她的愛情觀和命運觀。
小說開篇,女子自述“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的”。[2]隨后回憶了戀人相知相識的過程,言語中充滿憂慮,預感見面之后這段感情就將結束。小說任憑“我”的意識自由流動,任由讀者猜想女子為何這樣悲觀地看待愛情。在后面的自敘中,“我”談起自己是遺容化妝師,命運安排“我”從事這份職業,這份職業注定影響“我”的愛情。即將上演的分手結局,完全是由于命運對“我”作了殘酷的擺布,沒有辦法反擊。這里女子對愛情和命運的悲劇性看法,都通過她的內心獨白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
但在女子對他人愛情悲劇的敘述中,我們發現她對愛情和命運的看法又不是這樣。年輕的兄弟為情所困,不要活了。對此,“我”的獨白是,“長長的一生為什么就對命運低頭了呢?兩人明明喜歡就該好好地在一起。”這說明女子在內心深處對命運并不屈從。這就與此前的悲劇性看法互相矛盾。根據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于潛意識的理論,人的本能沖動經常受到社會規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這里女子對自己愛情的悲劇預期,受到怡芬姑母和身邊朋友的影響,她猜想夏會像姑母曾經的戀人和自己的朋友一樣,是一個對愛情不夠勇敢,對死亡充滿恐懼的人。即使她也知道這種猜想過于主觀,但為了避免失望,她理性地將自己對愛情的預期降到最低,將自己不愿屈從命運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里,但在敘述別人的戀情時,“我”的潛意識不自覺流露出來,并在回憶父母的愛情中,沖破理性控制,表達出“因為愛,所以并不害怕”的態度。因此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西西正是通過大篇幅的人物獨白,進入女子的意識深處,把握她對愛情和命運的雙重心態。
二、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指在電影拍攝中快速地切換鏡頭以獲得某種特殊效果的技巧,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采用這類手法。[3]《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就借用了蒙太奇手法,將不同時空的事件、場景組合、疊加在一起,從而打破了常規的時間敘述,根據人物的意識流動,用心理時間表現女子糾結復雜的思緒。
這篇小說如按照常規的故事敘述,應該按照線性的時間流程來安排事件,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比如,“我”從小失去父母,長大后跟著姑母從事遺容化妝師的職業。后來“我”遇上了戀人夏,但他沒有明確獲知“我”的職業。當他看到“我”的工作環境之后,這段感情就會走向未知。但這樣的情節并不是西西在意的,她無意提供愛情結局,她關注的是女子在等待過程中的意識流動。因此小說利用蒙太奇語言,跳躍性地將過去、現在的各種不同層次的事件、情景拼湊糾集在一起,女子的意識不斷跳躍,時空和場景不斷轉化,形成一幅錯綜復雜的思維拼圖。例如,小說開篇先傳入女子的內心獨白,“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的”,然后主要人物開始亮相,畫面中出現女子與夏確定戀情的場景:他們坐在咖啡室快樂地聊天,結伴到遠方探望好友,經常一起看電影。接著過去的畫面慢慢淡出,切入女子如今獨自坐在咖啡室等待的場景。一段獨白之后,時空又轉回到過去的畫面,場景中談論起工作:“那么,你的工作是什么呢。他問。”這之后鏡頭轉位,畫面聚焦于女子。“替人化妝。我說。”然后,鏡頭再次轉位于夏。“啊,是化妝。他說。但你的臉卻是那么樸素。他說。”最后談話畫面淡出,場景切入女子的內心獨白。這里轉位鏡頭的切換,將視線聚焦于說話人,讓人聯想他們只言片語背后的心理活動,后面就自然地將對話場景過渡到人物內心獨白。通過這些畫面轉化,靈活多變地展現過去的事件與現在的心緒,場景變化突破了空間限制,也節省了敘事時間。
三、結尾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為了展現女子對愛情與命運的復雜心態,使用內心獨白與時空蒙太奇的表現手法,通過人物內心獨白,女子意識深處對愛情的希望和忐忑與對命運的接受和反抗毫無保留地表露出來,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則將過去與現在的多個場景自由銜接,打破時空和條理限制,隨意識流動自由地表現女子的內心世界。小說的蒙太奇手法,很大程度來自現代電影。西西是華文界較早向現代電影借鑒小說技法的作家,受現代電影心理敘事的啟發,開創出“內心獨白蒙太奇小說”體式,組接不同時空的人事。[4]這啟示著我們解讀西西小說,可以從內心獨白和蒙太奇表現手法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人物意識的展示過程,而不僅僅局限于敘事學理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吳曉東.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
[2]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M].臺灣:洪范書店,1984.
[3]趙炎秋.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2007.
[4]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