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慶 關京偉
摘要:懺悔主要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追求的是真理,追求的是真善美。文學作品中的懺悔主要是指作者為了實現自我精神,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地反省。這種行為是值得眾人贊揚和提倡的行為,比如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就會出現一些懺悔內容,下面我們就主要圍繞著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懺悔意識展開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推動我國古代的文學發展。
關鍵詞:古代文學;懺悔意識;表現成因;文學傳播
懺悔在文學作品中主要體現了作者對自己的行為過錯所產生的一種自我責怪意識,其目的是希望可以超越自我,讓事情的真理更加完美。懺悔意識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常出現,而它的出現形式也非常豐富。懺悔意識是從西方國家引入到我國文學作品當中的,這種敢于對自我進行反省和批評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可以說懺悔意識的出現能夠讓我國的文學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我們首先就對古代文學作品中懺悔意識的形成和表現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希望大家可以對我國文學作品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一、懺悔意識在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形成原因
懺悔意識在我國文學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出現在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當中,且懺悔的社會群體也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這種懺悔意識具有促進文學發展的作用。根據筆者對古代文人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把他們的懺悔意識一共分為了三種類型:第一種:過度憂國的懺悔意識;第二種:榮辱感的懺悔意識;第三種:性格矛盾的懺悔意識。擁有這幾種性格特征的文人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去表達他們的懺悔意識,他們把文學作為主要的發泄途徑,通過心靈的修正達到超越自我的偉大目標。
(一)過度憂國的意識
當主體經歷了失敗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們的自我責任感往往是非常強烈的。比如古代文人的內心深處就有一種強大的愛國思想,他們認為知識是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途徑,所以當他們沒有通過自己的知識達到愛國的理想和抱負時,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罪惡感,然后他們便會把這種自我的懺悔意識在文學中抒發出來,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對自我的救贖,同樣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警示。
(二)榮辱感的懺悔意識
榮辱感意識主要體現在人們在對自我進行評價時,內心深處會出現一種自責和內疚的感受。這種感覺來自于自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而這種懺悔意識就是對自身行為進行的一種譴責。恥辱感往往會出現在古人的文化思想當中,比如在孟子的文學作品當中就有對人的道德、人的本性進行論述,后來其他的文學思想者也會把這種榮辱感和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通過它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三)性格矛盾的懺悔意識
在我國的歷史封建時期,知識分子的性格都是十分敏感而細膩的,而且古代文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他們要比普通人經歷更多的坎坷。當時的知識分子內心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但他們也充滿了斗志,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作為去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志向去為國家做出一些偉大貢獻。
二、懺悔意識在古代文學中的具體表現
因為懺悔意識的歷史非常久遠,內容也非常豐富,所以懺悔意識也會在不同方面表現出來,我們以兩種表現模式具體說明。
(一)懺悔意識在道德方面的重要體現
懺悔意識在道德方面表現出來,就說明主體沒能達到倫理道德上的要求,因為破壞了道德的標準而產生了一種極度懊悔的情緒,在當時的歷史發展時期,道德和人性往往是相互沖突的,人性是本著自己最自然的欲望進行的一種體現,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然,不能以善惡的標準去對它進行約束,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倫理道德就和人性的本質發生了沖突,人們會把善惡作為評判人性的重要標準,它要求每個人都要按照標準去做事。
(二)懺悔意識在超越方面的體現
超越的懺悔主要體現在主體在沒有違背法律或者道德標準的前提下,自己的內心深處所存在的一種潛在罪惡感,他們認為自己對他人或者社會造成了傷害,所以在心理上他們認為自己需要去贖罪,比如在儒家思想中,這種罪惡感意識是普遍存在的。另外,像我們所學過的《道德經》中老子有一句話也充分體現了這種懺悔意識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不能只享受因權利而為自身帶來的富貴和榮耀,也應該通過權利和地位為自身帶來屈辱感,用通俗話來講就是當國家發生了任何災難自己都要義無反顧的去承擔。這種意識就屬于超越層面的懺悔意識,這種懺悔意識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完美追求。
三、總結
懺悔意識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和發展是十分豐富的,而且無論是在道德標準層面還是在超越層面,它都發揮著很強的推動性作用。本文主要對懺悔在古代文學中的表現和形成進行了闡述和分析,筆者通過反復的研究和分析,認為懺悔意識的主要存在原因就是在封建社會時期,那些文化知識分子想要實現目標理想但又不能違背世俗規律下所形成的這種矛盾、懊惱的情緒,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自我懺悔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釋放和升華。
參考文獻:
[1]杜曼·葉爾江.西方文學中表現的懺悔意識[J].甘肅高師學報,2009(06).
[2]吳潛濤,楊峻嶺.中國傳統恥感思想及其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3]楊雪梅,肖紅.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