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皓
摘要:文學作品在高中各學科中都得到了體現,并對高中各學科學習質量及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長期以來都得到了高中生的重視及關注。文學作品欣賞在新課改影響下已經成為了高中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各學科學習中都得到了應用,尤其是高中語文學習,使得高中?效果得到提升。
關鍵詞:文學作品;高中生;語言角度
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很多情況下是指站在語言角度來進行文學作品賞析,這里的語言通常與語文語言息息相關,故在語文學習中能夠經常看到優秀的文學作品賞析內容,使其成為現時代的語文學習重要方法。對此,本文作者從高中生角度分析了文化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希望能對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一、語言的含義及作用
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實際上指的是利用優美的語句對文學作品進行描述的表達形式,也可以理解為語句的思想性表達,在文學作品中不僅起到了美化文章的作用,還起到了表達文學作品作者思想感情的獨特作用,所以得到高中生的重視,而且一直都在文學作品賞析中得到重視及關注,具體含義及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要抓住結構句并理解
結構句在文學作品中起到完善文章結構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含有總結句和過渡句等結構句句型,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學習語文或賞析文學作品時,一定要在文中準確的找到各種結構句,并深入去了解結構句的內涵。
(二)對于含蓄句要由淺入深去理解
含蓄句也同樣是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語言,實質上是指將某些具有深層意義且難以理解的句子,通過比較委婉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通過委婉形式來表達難以理解句子的過程就是含蓄句的形成過程。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高中語文學習中遇到這種類型的句子,要先對文章的主旨進行了解,然后去推測出含蓄句所要表達的含義及思想,從而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最終提高自身的文學作品賞析能力[1]。
(三)對于修辭句要通過還原句子本義來理解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一些修辭手法。要理解這種類型的句子,首先要明確句子的修辭格,然后把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還原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意思清晰易懂的句子。只有挖掘本源,才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其內涵。
二、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
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很多特點,主要體現在句式、修辭、語氣、用詞、遣詞等方面。對此,下文以《陳情表》為例,分別從以上幾方面,詳細分析了文化作品的語言特點,具體如下:
(一)句式特點
眾所周知,在《陳情表》中,很多句子都由四個字組成,并且這些四個字組成的句子都相互連貫且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容易在短時間內吸引閱讀者的注意力,加之句式駢散結合和音韻和諧,使得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更加容易探索出該文言文中的句式特點以及文言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另外在這些句子中穿插了各種對偶句及排比句,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等,能夠充分體現出駢文的整儷之美。
(二)修辭效果
《陳情表》不僅運用對偶修辭手法,還應用排比及比喻等具有文學性的修辭手法例如“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句式,均表達出作者的孤苦無依之狀。
(三)語氣稱謂
《陳情表》中多數語氣都謙卑委婉,諸如“丞帝之情、孫母之情”等句式,均顯示出了文中主人翁的謙卑形象,同時也展現出了作者的尊君愛國情懷。
三、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
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主要包括了語言時代、民族、流派、語體和個人等風格類型,從整體的角度來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有幽默詼諧風格、樸素自然風格、含蓄深沉風格、雄渾豪放風格、華麗奇幻風格和清新婉約風格等等。例如,在朱自清《春》文學作品賞析中,我們可以對“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段文字進行賞析,經過賞析這段文字充分體現出了朱自清的個人寫作風格,即文風屬于清雕型的,縝密細膩,有一種委婉的語調與特殊的風彩[2]。
四、文學作品的語言技巧
第一,修辭語言技巧,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修辭來進行賞析的,能夠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修辭手法語言技巧,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具有描述性的語言方式,來提升文化作品內容的語言表達效果,最終使文化作品內容更加生動化和形象化,從而美化文化作品,通常情況包括比喻、層遞、對偶、夸張、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這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圖。
五、結語
總之,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承載體,還是優秀文化傳遞的一種形式,因此長期以來都被當做語文尤其是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文學作品賞析也被當做語文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提高高中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夠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及素質,促進高中生全面發展。故作為高中生的我們,不僅要提高對文學作品賞析的重視度,還需要通過文學作品賞析來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進一步證實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語言了解。
參考文獻:
[1]王馨憶.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分析[J].文學教育(下),2017(10):57.
[2]劉梅芳.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