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曹鵬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青年團體的佼佼者,在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關懷,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對嚴峻挑戰而改變的客觀需要,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人本主義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當前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關懷,應著力于發揮人本思想的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的疏導,從而促使他們在德智體美方面全方位地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融入路徑;價值討論
所謂的人文關懷,就是指對個人生存狀態和發展狀態的關心和愛護,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當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信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信息技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以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資訊傳播方面,當代大學生每日受到海量信息資訊的轟炸,其中就有很多負能量的信息,導致很多學生的思維變得發散,自由主義、享樂主義與個人意識也在不斷地抬頭。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必須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對當代大學生群體進行管理與教育工作。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關懷的路徑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出發點是激發并調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從而培養和發展他們創新能力與創造意識,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意識與道德修養。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促使他們能夠充分地提高自的我認知、自我的管理以及自我的激勵,達到提升思想意識與道德修養的目的。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學生群體因其個體發育的差異性,都各自具備不同的興趣以及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而且在信息時代,大學生群體印綬網絡上海量思潮的影響,更加追求獨特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是實施所謂的“一刀切”,一味的糾正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所以,教師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及心理特征展開具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方案,以激發大學生積極性與自覺性,從而提升他們的思想意識與道德修養。
(三)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
由于當代大學生追求獨特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必須不斷創新教育的方法,打破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在符合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融合,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對他們滲透思政的教育,以滿足大學生群體對多層次及多元化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
(一)實現“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在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人文關懷,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途徑。在思政教育中提倡“人文關懷”,關心大學生群體的精神生活,關懷他們的生活質量,可以有效拉近師生間的關系,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教人、以理服人的教育目的,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實現高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目標,促進高校思政教育任務的完成。
(二)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人文關懷是依據當代大學生實際的需要、結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狀況與規律提出的。當代大學生是我國青年群體的佼佼者與代表者,也是十分獨特的群體,他們一直處于象牙塔內,雖然生理發展日趨成熟,但他們的心理發育尚不完善,當他們面臨人際交往、學習以及就業等問題時,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引發心理疾病。所以,在對他們進行思政教育中融合人文關懷,能及時解決他們面臨的困惑,滿足他們全面發展的需求。
(三)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要求。而建設和諧校園,則是推動我國高校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作為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導力量,對于推進高校教育改革以及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必須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合人文關懷,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總結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正面臨著信息時代的沖擊與挑戰。因此,在新時代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政教育,必須融入人文關懷,這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能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之與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莊奕,銀波.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討論[J].才智,2017(24):125.
[2]陳思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價值內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