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占麒
摘要:構建并實施實踐教學體系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市場需求與教育教學體系的完善,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逐漸趨于飽和,但是由于實踐教學模式不完善,學生藝術設計能力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結合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以及教學模式改革,對實踐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策略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在專業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引導其逐漸適應當前社會對藝術設計的要求。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是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從目前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效果來看,實踐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如藝術設計專業的實驗室經費投入不足,學生參與設計實踐的機會較少;校企合作不完善,學生實習過程受到限制;工作室制度在高校的滲透缺乏有利條件等。針對此,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發展中,應該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放在關鍵位置,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一、結合理論教學需要,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
一直以來,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提高專業必修理論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夠根據理論內容為學生做好實踐安排,以驗證、運用并創新理論則成為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實驗室建設是學校資源投入的一部分,在推動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基礎上,學校首先要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并完善校內實驗室,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為專業基礎課程提供空間,靈活需空間布局,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在實驗室中設計相應的實踐環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避免單純的理論講解對學生藝術創新潛能的約束,引導學生在實驗室中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探索藝術設計實踐的新途徑與新方法,讓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思維、設計、實踐、展示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二、完善專業教學環節,加強校外實習管理
專業基礎、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專業實習是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其貴外界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如素描、色彩、速寫等基礎課程的開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觀察,而是應該將學生帶到自然環境中來,在自然色彩、光線等因素的啟發下,產生藝術創作靈感。基于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主動為學生安排校外實習點,將課程實習面向社會、面向自然,拓寬學生的藝術創作領域。當然課外實習點的建設需要與專業基礎課程相結合,例如在建筑速寫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為學生挑選別具特色的古典或現代建筑,引導學生先觀察建筑設計特點,并逐步完善速寫作品;此外,在校外實習中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管理,避免讓實習過程演變成散漫的旅行,保證課外實習效果。
三、利用專業設計項目,推動校企合作發展
校企合作是推動人才參與社會實踐,并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順利對接的關鍵環節,但是一直以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在教學實踐模式改革中,學校應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特點,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過渡空間。例如實踐中,學校應該拓寬與企業、工作室的聯系渠道,根據專業發展需求與之簽訂教學實踐協議,建立合作關系,并在互動互助中,相互促進,實現共贏。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明確雙方在人才培養中的職責,在教學內容、實踐方案、師資力量培養等方面提出要求,讓學生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企業實習中都能夠得到全面的管理與引導,進而提高藝術設計的實踐水平。
四、滲透工作室理念,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會利用設計項目,作為學生完成理論探究與實踐設計的依托,學生通過參與項目不僅能夠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更能夠發展團隊意識,形成合作能力。而隨著職業教育的開展,工作室的實踐教學理念逐漸滲透到項目教學中來。作為一種更高級別的教學實踐模式,工作室制度對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社會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一方面應根據項目課程,引導學生樹立“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的理念;另一方面還應依托項目引導,在工作室環境中,引導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制定計劃,獨立構建行動知識和行動能力,強化對工作過程的體驗,從而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五、結束語
總之,在社會需求的推動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必須要做出調整與變革,針對人才培養目標與當前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實踐氛圍,增加學生參與藝術設計實踐的機會,挖掘起創新潛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促進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質量的全面改善。
參考文獻:
[1]段丹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智能城市,2017,3(04):145.
[2]陳暉,饒媛媛,揭志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中國培訓,201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