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展
摘要:對于清初作家納蘭性德中進士的年份,現存史料共呈現出三種不同的說法。本文針對現存史料中的不同說法加以梳理和分析,從而討論納蘭性德中進士的真實年份,并分析另外兩種說法舛誤的原因。
關鍵詞:納蘭性德;進士;年份
納蘭性德為清初重要作家,以詞名稱于世。清胡薇元《歲寒居詞話》謂納蘭性德與陳維崧、朱彝尊鼎足詞壇。清末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謂之“國初第一人”。足見其地位。納蘭性德年三十一歲而卒,且其時代距今也不久遠,故其生平不甚復雜,經歷亦較清晰。唯有其中進士的年份,現存材料所言有所差異。
關于納蘭性德中進士的年份,有三種不同說法,即: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十四年(1675)和康熙十二年(1673)。《清史列傳》、性德友人所撰其墓志銘等材料皆言其中進士是康熙十五年。《清史稿》等材料則云康熙十四年。而清代、民國,乃至當代的一些筆記、雜談、論著之中,常稱性德中進士是康熙十二年。那么,對于納蘭性德中進士的年份,為何有不同的說法?以下先簡析各種說法的文獻情況和產生原因。
一、康熙十五年說
納蘭性德康熙十五年中進士,現存材料多有記載。如《清史列傳》卷七十一言:“性德,……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這是史書之中明確指出性德中進士是在康熙十五年。并且,據《清朝進士題名錄》記載康熙十五年丙辰科,有納蘭性德在列,題名是“成德”,居第二甲第七名。
此外,納蘭性德師友在其去世后所作銘文中,也有相關記述。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言:“歲丙辰,應殿試。”韓菼《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神道碑銘》亦言:“又三年而當丙辰廷對。”二銘所言丙辰之歲,就是康熙十五年。
《清史列傳》和《清朝進士題名錄》的共同佐證是有較強說服力的。并且,作為納蘭性德的師友,徐、韓必對其生平很是熟悉,他們的說法也頗可信。因此,可以斷定,納蘭性德中進士年份應為康熙十五年。
二、康熙十四年說
對于納蘭性德中進士是在康熙十四年的說法,主要見于《清史稿》。《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言:“性德,……康熙十四年成進士,年十六。”同為史書,《清史稿》所記載的康熙十四年說,已與《清史列傳》矛盾。從二書的史料價值而言,《清史稿》晚出,又因其編纂所用的材料問題和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多有訛誤。其真實性本自低于《清史列傳》。并且,《清史稿》“康熙十四年成進士,年十六”這句話自身也有矛盾之處:納蘭性德生于公歷1655年1月19日,時為清順治十四年臘月,至康熙十四年其年實為二十一,而不是“年十六”。因此,《清史稿》所記載的康熙十四年說,顯然是錯誤的。
三、康熙十二年說
對于納蘭性德中進士是在康熙十二年癸丑的說法,在清代、民國,乃至當代的一些清筆記、雜談、論著等材料之中時有出現。比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軍機大臣奉旨查納蘭性德履歷,即認定他為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中式進士。朱彝尊為納蘭性德所作祭文也稱:“囊歲癸丑,我客潞河。君最年少,登進士科。”俞樾《小浮梅閑話》也說:“(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中式進士,年甫十六歲。”今人鄧遂夫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書前《走出象牙之塔》一文中介紹納蘭性德時言:“納蘭成德,……康熙十二年進士……”
上稱康熙十二年癸丑進士,是因納蘭性德在當年確實與試,且通過會試。但因“患寒疾”,未能參加殿試(徐乾學在納蘭性德墓志銘中說:“明年會式中式,及廷對,患寒疾。”),而三年后參加丙辰科殿試。鄂爾泰等纂修的《八旗通志初集》中“選舉表”可見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進士著錄“成德”名,并云“未殿試”;康熙十五年丙辰科進士也著錄“成德”名,并云:“補殿試”。
按清代科舉制,會試中式者稱“貢士”,殿試錄取者稱“進士”。但清人常把會試中式者也慣稱“進士”,而不等到殿試以后。“進士”稱謂遂逐漸被泛化,而“貢士”稱謂卻被弱化。從而導致后世誤解,這就是后來常有“納蘭性德康熙十二年中進士”這個錯誤說法的原因。
綜上所言,納蘭性德中進士的真實年份應是康熙十五年為真。今學界也普遍贊同此說。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納蘭詞箋注》和中華書局的《飲水詞校箋》皆是。另外兩種錯誤說法的存在,也有其各自原因,以康熙十二年說流傳較廣。但細加分析,還是能較容易辨別的。
參考文獻:
[1](清)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清)納蘭性德著,趙秀亭、馮統一校.飲水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江慶柏.清朝進士題名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清)俞樾著,謝超凡箋注.小浮梅閑話箋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5](清)鄂爾泰等纂修.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6](清)曹雪芹著,(清)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