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祝婕妮,康斯雅
(遼寧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移動學習是現如今大學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除了關注移動設備和網絡環境建設,如何提高大學生移動學習的持久性越來越受到平臺設計者的重視。分析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流體驗與用戶粘性的關系,提出有效的提高使用粘性的途徑,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混合模式的學習質量,另一方面也為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提供借鑒。
心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提出,他發現:人們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可能會經歷一種奇特的體驗,它會使人廢寢忘食、不計回報地投入工作,并且樂在其中。研究證明,心流體驗產生時,受試者比平時更專心,他們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積極、投入、創造、自由、興奮、開放、清晰、滿足等感覺,并且想繼續進行手頭的工作(活動),此時挑戰和技能處于高水平[1]。心流體驗最先被應用于娛教游戲,設計有利于游戲者產生心流體驗的模式和機制,使其投入其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它也被應用于在線購物、游戲和移動端的在線購物中。
粘性一詞最早出現于傳統的市場營銷中,后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又被頻繁地應用于營銷與網絡市場之中。文獻[2]中將網絡產品的粘性定義為:“用戶對互聯網產品的參與程度和脫離互聯網產品的阻力程度,用戶對互聯網產品的參與程度可以從用戶使用互聯網的頻率和每次使用時間長短這兩個方面解析;用戶脫離產品的阻力程度是指用戶放棄使用互聯網產品時受到的來自客觀環境的阻力大小” 。
從用戶的視角出發,文獻[3]中認為粘性是使用網站的時間;文獻[4]中則認為粘性是用戶的體驗經歷,可以用點擊流數據測量粘性。影響用戶粘性的因素有兩方面,包括技術角度——頁面內容的編排、平臺的風格、基礎設施等;管理角度——獎罰機制、學習內容的感知等。本文對移動學習的調查將用戶粘性作為學習者對平臺的使用滿意度,具體體現在“停留在平臺的時間”和“訪問平臺的頻率”,并將其作為心流體驗的結果因素展開研究。
有研究者發現在網上購物、人機互動、在線游戲方面,心流體驗會影響用戶粘性。文獻[5]中認為用戶粘性表現為對停留用戶網站的時間和訪問頻率的增加,而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因素為心流體驗;文獻[6]中證明心流體驗能促進網絡社交用戶產生忠誠;文獻[7]中對門戶網站的研究發現,心流體驗和滿意度對持續使用意圖有明顯的正向影響;文獻[8]在研究用戶粘性形成因素中提出,心流體驗和用戶滿意程度對持續使用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總體而言,對心流體驗和用戶粘性的現有研究中,在線購物、游戲的研究較多。筆者將學習者的使用粘性作為心流體驗的結果因素,以微信訂閱號作為移動學習平臺,從感知易用性、內容質量、感知關系性、感知趣味性4個因素出發研究心流體驗與用戶粘性的關系,提出的模型假設如圖1所示。

圖1 模型假設
1)感知易用性與心流體驗。
感知易用性是指學習者自我感知某技術或者應用的使用難易性,有研究發現,感知易用性是影響學習者系統使用滿意度的關鍵因素[9]。移動學習使學習者方便自主地進行學習,但繁瑣復雜的學習平臺會增加操作時間,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減少平臺的停留時間,進而影響其心流體驗。數據顯示,僅在一個月內,微信訂閱號瀏覽量有幾十億,可見,它更易于被學習者使用。由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感知易用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
2)內容質量與心流體驗。
內容質量是指課程質量,包括課程的設計和課后輔導兩方面。課程的設計是指課程介紹是否簡明扼要、課程結構是否完整清晰、課程重難點是否說明等;課后輔導包括每節課是否有對應練習、反饋、輔助材料等[10]。學習者若在移動學習過程中覺得課程內容豐富、質量高,并能及時更新,便能感知課程內容對他們有幫助,從而提高有用性感知和期望確認水平[11]。因此,筆者針對內容質量提出如下假設:內容質量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
3)感知關系性與心流體驗。
在移動平臺中,學習者對于同一內容的學習更自主靈活,但這并不阻礙其渴望在學習過程中或持續學習時同伴的存在。學習者在傳統的協作學習中,同伴間的相互交流使學習者沉浸于學習中,移動平臺中的互動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同樣的效果。由此假設:感知關系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
4)感知趣味性與心流體驗。
感知趣味性,是指學習者在移動學習平臺中感知的樂趣。筆者將其理解為只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移動學習的相關研究表明,經常性的學習者有較明顯源于學習過程的樂趣,趣味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習者再次參與其中;也有研究顯示,在其他學習平臺中,感知趣味性會影響學習者的使用意愿[12]。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感知趣味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
5)心流體驗與用戶粘性。
根據上文對心流體驗和用戶粘性的具體介紹,將兩者應用在移動學習中,分析發現,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會提高平臺持續返回頻率和停留時間。由此,筆者對心流體驗和用戶粘性給出如下假設:心流體驗是用戶粘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心流體驗對用戶粘性有正向影響。
我們將申請的微信訂閱號“心梨體驗館”作為學習平臺,對影響微信移動學習者心流體驗的幾個因素開展實踐性研究。學習平臺的教學內容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Flash動畫制作基礎與上機指導》中具有代表性的“元件的類型與創建”“遮罩動畫”和“引導路徑動畫”,研究對象選擇某師范大學理科專業二年級本科生。為了研究內容質量、感知趣味性、感知關系性對學習者的影響,把3節課的教學內容區別設置于表1中。
①通過 “元件的類型與創建”研究內容質量對學習者心流體驗的影響。“學習重難點”和“練習題”作為內容質量的變量因素。“學習通道一”中對每小節的重難點用紅色標注,同時在每節的最后附有對應的練習題,點擊“答案與解析”檢驗對錯;“學習通道二”則不包含這兩部分內容,其他學習內容完全一致。②通過“遮罩動畫”研究感知關系性對學習者心流體驗的影響。微信公眾平臺中的關系性可以從兩個方面感知:一是訂閱號中的留言功能;二是通過平臺進入學習社區。“學習通道一”中“遮罩動畫”開通留言功能并提供學習社區;而“學習通道二”不開通留言功能,沒有學習社區入群通知。③通過“引導路徑動畫”研究感知趣味性對學習者心流體驗的影響。“學習通道一”采用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講解;“學習通道二”則采取正常文字和圖片講解。
訂閱號在自定義菜單中設置“學習通道一”和“學習通道二”鏈接,同時附有“必讀說明”,如圖2所示。為了使學習更加方便快捷,同一條規則可以設置若干關鍵字以及多條回復信息,如學習者想盡快尋找到習題答案,向訂閱號發送“答案”或“解析”,就可以及時收到“答案與解析”的圖文信息,如圖3所示。近兩個月的消息發送次數如圖4所示,實驗表明及時地響應互動也對學習者的興趣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圖2 訂閱號菜單界面

圖3 關鍵字回復演示

圖4 消息發送次數統計
根據數據統計,在近1個月的學習中,學習內容瀏覽人數有185人,閱讀量高達1206次。從反饋中可以發現,在“元件的類型與創建”這節中,學習者更偏向于標注學習重難點和有對應習題的內容,說明內容質量對學習者的評價有影響;在“遮罩動畫”這節中,學習者有兩點反饋:①留言功能可以使學習過程更加透明,精選留言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②加入學習社區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交流互動,可見感知到關系性的存在對學習者起促進作用;在“引導路徑動畫”這節中,學習者反饋,使用數據觀看學習視頻會耗費更多的流量,但是在無線網條件下觀看視頻學習操作過程會更有趣、更直觀。
本次調查問卷包括3部分。第1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第2部分為各影響因素的問題選項,共包含16道選擇題,其中關于感知易用性、內容質量、感知關系性、感知趣味性、心流體驗、用戶粘性的問題均為2~3道,目的是了解學習者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過程中,各個因素的影響傾向;第3部分為2道主觀題,使被調查者對“微信移動學習”和“移動學習”的設計及未來提出相關構想與建議,以此幫助教師或開發者從學習者角度出發構建更高效的學習平臺。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擬寫問卷,以微信、郵件、問卷互填等方式進行發放。為避免重復問卷,回收的問卷以ID號命名,提高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正式調查問卷的數據搜集時間為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15日,共收集正式問卷371份,其中手機提交的樣本占74.12%,問卷推薦占13.75%,互填問卷占12.13%,有效問卷328份,有效率為88.4%。
在調查問卷的第1部分中,男性占比為41.78%,女性占比為58.22%,性別比例比較均衡,可見在調查中性別因素不會影響分析結果。問卷的第2部分調查各因素對心流體驗的影響以及心流體驗對用戶粘性的影響,對每個因素進行交叉分析如下。
1)心流體驗。
本次提出的5條假設中,均和心流體驗相關,因此先將有關的調查結果列出:56.48%的被調查者感覺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有實用性;40.35%表示能與外界溝通,感覺很快樂;43.8%表示有投身于公眾平臺而暫時忘記身邊事的經歷,如圖5和圖6所示。筆者將感知快樂程度和學習沉浸程度作為心流體驗的表現方式,研究各因素對其的影響。
2)感知易用性與心流體驗。

圖5 使用公眾平臺心態

圖6 投身于公眾平臺忘記身邊的事
21.33 %的被調查者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操作非常熟練,33.14%較為熟練;10.95%表示在微信公眾平臺中搜索學習內容非常容易,84.15%表示能順利在平臺中找到學習內容。將以上數據與心流體驗的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使用與查找熟練程度對學習者感知快樂程度和學習沉浸程度有影響,如圖7和圖8所示。
由圖7和圖8可知,學習者感知快樂程度、學習沉浸程度和使用與查找熟練程度基本呈正比,與之前感知易用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基本一致,但也有個別不符合整體趨勢,分析原因有兩種可能:①學習者不能完全掌握微信公眾平臺的全部操作,但是對基本的查找較為熟練,由于受到學習興趣和學習內容的影響,仍然可以感受到快樂;②微信公眾號數量逐漸增加,同類型的內容也隨之增加,但是搜索到的內容不符合個人需求。
3)內容質量與心流體驗。

圖7 使用與查找熟練程度與感知快樂程度關系

圖8 使用與查找熟練程度與學習沉浸程度關系
在本次調查中,被調查者表示更愿意停留在圖文結合的內容中(79.54%),其次為框架清晰的內容(35.16%),形式單一所占比例最少(7.49%);同時6.92%表示微信公眾號中的學習內容對自己非常有幫助,27.38%表示大多數有幫助,51.87%表示會針對題目選擇性觀看。不同表現形式對學習者評價有不同的影響,如圖9所示。
可以發現,下面兩條折線變化幅度較小,分析其原因:對于每一篇都會仔細觀看的人來說,不論何種形式都會從中學習到知識;對于用來打發時間的人來說,不會探究形式和其中的意義,因此這兩種可能性的數量較少且變化幅度不大。分析另外兩種折線,占比最多的表現形式分別是可以進行留言和利用特殊字體標出重難點,可見在學習內容的呈現上,能夠有效進行知識提取和分享是學習者當前最為關注的。我們還發現在課程信息的多媒體表現形式中,圖片與文字結合的形式和帶有語音、視頻信息的形式比純文字方式更受到學習者的關注。“一圖勝千言”,說明視覺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可以從情感認知角度對用戶粘性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筆者將學習者對內容的評價作為自變量,將心流體驗中的感知快樂程度和學習沉浸程度作為因變量進行交叉分析,得到如圖10和圖11所示的結果。
圖10和圖11中顯示,被調查者對學習內容的評價越好,感知快樂程度越高,學習沉浸程度越高,說明學習者對課程的有效評價表明自身的學習情感可以對其他用戶起正向引導作用。結合之前的分析可以得出:內容質量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與假設相一致。

圖9 不同表現形式對學習者評價的影響

圖10 對學習內容的評價與感知快樂程度關系

圖11 對學習內容的評價與學習沉浸程度關系
4)感知關系性與心流體驗。
在全部被調查者中,加入微信學習社區的人員所占比例為73.58%,其中添加過組內人員為好友的占比為54.21%,共148人。筆者將此148人作為感知關系性對心流體驗影響的調查對象,將與社區好友交流頻率作為感知關系性的變量,研究它對感知快樂程度和學習沉浸程度的影響,如圖12和圖13所示。
從圖12和圖13中可以看出,學習者在經常交流時,感知快樂的比例高達81%,投身于其中而暫時忘記身邊事的比例為63%,而且整體趨勢均隨著交流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可見與社區好友交流頻率與感知快樂程度、學習沉浸程度基本呈正相關,與之前的假設:感知關系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相一致。

圖12 與社區好友交流頻率與感知快樂程度關系

圖13 與社區好友交流頻率與學習沉浸程度關系
5)感知趣味性與心流體驗。
在本次調查中,10.66%的調查者認為微信公眾平臺非常有趣;45.53%認為很有趣,很享受學習到的內容;40.35%認為一般有趣,與其他媒介差不多;3.46%認為沒有趣。筆者將以上數據與心流體驗數據交叉分析,得到如圖14和圖15的結果。

圖14 對微信公眾平臺評價與感知快樂程度關系

圖15 對微信公眾平臺評價與學習沉浸程度關系
由圖所示,認為平臺非常有趣的學習者中,感知快樂的比例為78%;投身于其中而暫時忘記身邊事的比例為65%,并隨著感知趣味性的降低而降低。說明被調查者認為微信公眾平臺越有趣,其感知快樂程度越高,學習沉浸程度也越高,與假設“感知有趣性對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相一致。
6)心流體驗與用戶粘性。
筆者將用戶粘性作為心流體驗的結果變量,用進入微信公眾平臺頻率以及使用平臺時間作為用戶粘性的體現,將心流體驗的數據與其進行交叉分析,如圖16和圖17所示。

圖16 心流體驗與進入微信公眾平臺頻率關系

圖17 心流體驗與使用平臺時間關系
根據以上數據首先可以得出,被調查者中偶爾點進去觀看感興趣的內容(59.94%)和使用時間小于1小時(66.57%)的比例最多,總體用戶使用粘性較低。分析其原因有兩點:①智能手機所支持的軟件越來越多,學習者的選擇越來越多,每天花費5個小時以上在微信公眾平臺上不太現實,大多數人每天只使用零散的時間瀏覽平臺;②隨著微信公眾平臺開發數量的增多,發布信息的重復率也增高。
雖然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使用粘性普遍較低,但仍能從數據中分析出心流體驗對其影響的趨勢。圖中顯示感知快樂程度和學習沉浸程度越高,及時關注微信公眾平臺的人數所占比例越多,長時間使用平臺所占的比例也越多,與假設“心流體驗對用戶粘性有正向影響”相一致。
調查的第3部分是對微信移動學習和移動學習的設計及未來提出相關構想與建議。被調查者在回答第1個問題“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布者提出建議”時,在有效的答案中提到的關鍵字由高到低為實用性、內容質量、趣味性、吸引力等,如圖18所示;在第2個問題“用移動設備來學習,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中,被調查者意見各有不一,在有效的答案中,占比最多的為學習內容、學習趣味性,如圖19所示。綜合來看,現階段移動學習仍需在學習內容的質量、實用性、趣味性等方面進行改進,才能更好地被學習者接受。

圖18 對發布者提出建議關鍵字

圖19 需要改進關鍵字
本文以調查問卷和應用實例的形式,以微信移動學習為例,探究基于心流體驗理論的感知易用性、內容質量、感知關系性、感知趣味性對學習者使用粘性的影響。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內容質量、感知關系性、感知趣味性對學習者的心流體驗有正向影響,同時心流體驗也提高學習者的使用粘性。
本文的研究對開展移動學習平臺設計有一定的啟示,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可以參考以下幾點:①在各章節學習中,盡量選擇簡明清晰的模板進行知識內容的呈現,特別是對于函數和指針這類難于理解的知識內容,選擇的典型例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并配以直觀形象的圖片,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者學習的緊張感,還能通過視覺信息促進知識理解,提高感知易用性。②學習內容的組織可以采用以專題方式為主的資源聚合與分享,選擇重難點的知識點作為課程框架的基本單位,如函數部分就可以分成函數定義和聲明、函數調用、函數返回值3個專題,其他概念性知識不單列而是分別整合到這3部分中,簡化學習內容的聚合關鍵字,利于學生自行總結和復習。③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中,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因此如何在移動平臺幫助學生自動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感知關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評論功能,讓學生在每個知識點學習后針對學習感受、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等方面進行簡要評價,通過機器學習的情感分析技術提取個性特征,并形成內容注釋、推薦等,為學習者進一步選擇合適的分組提供參考。④課程設計和語言表述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趣味性打油詩或者故事,從課程內容介紹和小結部分入手,一頭一尾相互呼應,吸引學生關注。例如,循環結構教學就可以在課程開始通過“從前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說:從前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說……”這個有趣的小故事的圖片或者視頻入手,簡單明了地介紹無限循環的含義,把握學習者的視覺心理需求,增強好感,進而從情感認知角度提高使用粘性。
本次研究也有一些不足:①只從移動學習平臺和學習內容的建設出發,討論4個因素對學習者心流體驗的影響,并沒有考慮學習者的個體特征,事實上不同個體對待同一外部影響也會有不同的感知,產生不同的心流體驗,這一原因也導致在調查問卷數據分析時產生個別不符合總體趨勢的現象;②在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實例中,只將內容質量、感知關系性、感知趣味性3個因素應用到具體的學習內容中,而缺少對訂閱號本身娛樂性的設計,研究表明,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娛樂感會增加其向身邊朋友推廣學習平臺的可能性。
移動學習是一種適應當下快節奏社會的學習平臺,它不僅可以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汲取知識的需求,其中學習社區還方便知識的共享與傳播。在網絡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學習方式越來越多樣,學習者的選擇也越來越多,要想提升用戶的使用粘性,就應達到功能豐富、使用方便快捷等,同時也要滿足學習內容質量高、用戶關聯性強等要求。對學習者心流體驗的感知不僅可以增強對學習平臺的使用粘性,還能促進移動學習的發展,在教育教學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