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娟 駱映竹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和憲法,表明黨和人民踐行生態文明的決心和行動。文明與教育緊密相關,文明是教育的結果,教育是傳播文明的形式,教育的發展水平體現了文明的發達程度。我國民族地區占國土面積的64%,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是我國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自然、社會、經濟、生態和環境等方面有著特殊性。這些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人口素質偏低,生態脆弱,生態文明建設任務極其艱巨,這對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外在生態文明教育領域起步較早,但大多集中于環境教育。Otto等認為環境知識是環境教育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生態行為的先決條件。他們通過評價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得出結論:更多地參與以自然為基礎的環境教育與更好的生態行為有關[1]。在我國進入21世紀后,學術界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逐漸遞增。金喆提到加強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小學環境教育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2]。刁龍認為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改變現在這種投入大、成效弱的尷尬局面。要克服現階段碎片化困境,就要構建起系統化的模式[3]。閔鈺等認為借助生態系統理論的支撐,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各類活動,讓幼兒接受全方位的熏陶,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4]。
陳菲等認為青少年欠缺生態文明知識儲備、缺少生態文明行為。教育體系不完整、師資隊伍不健全是當前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專業的教師團隊,集中對教師進行培訓。政府部門也要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加大資金投入[5]。何奇等認為,現在的高中生自主意識較強,為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施環境警示教育,開展生態焦點辯論,幫助學生牢固樹立起生態價值觀[6]。王興東等提出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進高中生物教學。提出了一些策略:如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興趣;用模型、實物等直觀方法給學生以心靈沖擊;組織環保活動,強化學生生態文明意識[7]。
朱蕾認為,高校在社會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大學生可以通過自身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影響并帶動社會公眾,并且主動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水平[8]。駱清等提到了:碎片化、單一化是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此提出教育應走向整合。整合生態文明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和途徑。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引導大學生的生態行為,塑造大學生的生態人格[9]。吳建銘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高校能組織起一支強勁的科研隊伍,將生態文明理念與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加強第二課堂實踐教育[10]。Kallas等認為:只有生態教育的發展,才能解決生態問題,維持人類生活的良好環境。生態文明教育有助于學生生態思維的形成[11]。
虞積強認為,要努力將生態文明教育做成全民教育、終生教育。這其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主導,培訓學習的指導、健康輿論的引領和民眾的主動參與[12]。Perfilova等認為現代管理者必須理解存在于他們職業活動中的自然風險或社會風險。特定的生態知識可以幫助他們,避免給地球帶來破壞[13]。
徐燕紅等在對項目管理進行探究時,提出了“加強項目范圍變更控制力度”這一建議。項目在執行過程中經常遇到內外環境變化的問題,因此控制好項目范圍變更十分重要。同時這一點需要與“準確理解項目需求”“制訂項目范圍管理計劃”相結合[14]。王棟平等談道:范圍管理知識領域幾乎涉及整個項目管理生命周期和全部過程組,而且范圍管理的結果是項目成敗的基礎。因此運用好項目管理,才能保證項目范圍穩定,防止項目范圍潛變[15]。
相關文獻表明教育領域日漸重視生態文明教育。眾多學者的研究則得出生態文明教育要體現全民性,要注意層次性。這些觀點為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同時說明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復雜項目,需要綜合考慮各個子項目,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全方位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態文明教育,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整體合力。項目范圍管理通過確定項目的基本目標、范圍、內容,能夠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本研究運用項目范圍管理的方法,分解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內容,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培育民族地區人民生態道德素養,提升道德素質,深化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教育,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范圍定義是指把項目的主要可交付成果劃分為較小的、更易管理的許多組成部分,最終定義和界定生態文明教育項目產出物范圍的項目管理活動。生態文明教育項目是全方位開展的分階段教育項目,針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和社會公眾不同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據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和培養生態文明行為的目標,對項目范圍做不同的定義。構建的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群體,見圖1。

圖1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群體
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具有規范性和系統性,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從教育大綱、教材、課程、基地等方面進行設計;社會公眾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是從生態文明的意識、行為、制度和社會氛圍方面開展。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范圍定義,見圖2。
項目范圍分解是進一步細化、分解項目范圍定義后給出的項目工作范圍。通過項目范圍分解,可以把項目工作劃分成更小、更便于管理的多項工作。每細化一層,就意味著對項目工作進行了更詳細的說明。生態文明教育項目要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量變到質變的身心發展過程,做到循序漸進,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由低到高。幼兒生態文明教育主要起到啟蒙的作用,用幼兒可以接受的方式,如講故事、環境感化等,讓他們產生自主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行為。六年小學教育,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能力不同,可從低年級和高年級兩個方面來分析。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更偏向于幼兒的啟蒙方式;而高年級的小學生,在認知能力上已有所增強,可設置相關課程,傳輸理論知識。中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可以進一步深入開設相關課程,并讓學生步入社會,親身的經歷感受對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更有幫助。大學生在學習上更具自主性和專業性,開設素質選修課程,一方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讓學生自主地將自己專業所學與生態文明教育結合,讓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社會公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在政府加強立法的基礎上,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樹立生態環保的企業文化;社會結合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網絡平臺,營造民族地區社會生態文明教育氛圍。具體分解如下。

圖2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范圍定義
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幼兒普遍存在一種把所有事物視作有生命、有感情的“泛靈心理”傾向。在教育的過程中可將各種事物擬人化,運用幼兒這種特殊的心理,創造條件讓他們與自然交流,使這種不成熟的心理逐漸轉變成牢固的生態意識。生態文明教育師資主要從幼兒榜樣示范方面培訓。幼兒生態文明教育大綱包括教育目標、教育要求和指導要點。生態文明教育教材,根據幼兒認知特點形成系列連環畫。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主要本著寓教于樂的原則,把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運用幼兒喜愛的兒歌、繪畫、手工、童謠、游戲、故事等方式,結合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傳說,將幼兒學習的生態知識點豐富多彩地展示出來,在嬉戲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他們對生態的認知。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主要是校園環境生態設計及當地自然公園等,讓幼兒在校園內也能感受真實的自然環境,從接受教育的第一刻起就培養他們敬畏自然的心理。在幼兒的學習區、玩耍區加入有生命的自然元素,如綠植,室外活動區有微型假山、池塘,幫助他們親近自然,進而愛護自然,保護生態。裝飾壁畫可多以綠色為主,突出“生態環保”的主題教育。對幼兒生態文明教育項目進行分解后得出WBS圖,見圖3。

圖3 幼兒生態文明教育項目
小學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在榜樣示范的基礎上注重師資系統性培養。生態文明教育大綱包括課程性質、目的、任務、教學基本要求、重點與難點和教學內容等。生態文明教育教材,針對低年級的幼兒可以制作生態系列連環畫;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增加民族地區流傳的民歌、諺語等韻文體民間生態文學教材。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以輕松娛樂的方式開展,可以豐富小學教學。低年級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故事和生態游戲的方法,讓他們在娛樂中感知生態環境。娛樂后以引導性的方式,誘導兒童思考,讓生態意識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年級在思想品德課和自然科學課中加入生態文明教育模塊。組織學生觀看生態文明主題的影片,如電影《海洋》。觀后組織影評大賽,讓學生暢所欲言,交流感想,反思自身行為,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包括校園的生態建設和實地生態文明教育。在環保相關主題日里,通過少先隊活動實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這種體驗式教學,豐富了少年兒童的閱歷,也讓他們對課本上學來的生態文明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項目進行分解后得出WBS圖,見圖4。

圖4 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項目
在中學生態教育中同樣要加強中學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建設。地方教育局應為教師制訂全面的提升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研討會、培訓班,讓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生態文明教學。生態文明教育大綱包括課程性質、目的、任務、教學基本要求、重點與難點和教學內容等,在區別小學教育的基礎上,有連續性。生態文明教育教材方面按照大綱要求,并結合民族地區實際生態情況進行編撰。思考民族地區歷史生態情況,被破壞的遭遇,當下改善的過程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以活動的形式展開,納入素質教育考評。開展讀書活動,提供具體書目,如《寂靜的春天》《瓦爾登湖》等。在閱讀活動結束后,開展相應的讀后感寫作大賽、演講比賽和知識競賽,學生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可以廣泛學習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各類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而且有利于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教育基地可分為兩個方面:打造“生態校園”,營造綠色的校園文化;建設體驗自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做好校園綠化,給校園增添生機,在宣傳欄、校報上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樹立警示標語,提醒學生、教師從保護校園環境做起,節約資源。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不論是師生言行,還是學校規章制度都要遵循生態文明觀。地方教育局可以開展“生態校園”評比活動,鼓勵各個學校生態化,為生態文明教育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教育不僅要在校內開展,而且更要讓學生回歸大自然,身臨其境,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真情實感。民族地區有獨特的自然風景,容易開發出具有教育、研發、示范、保護等作用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促進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組織學生在教育基地開展實地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感受生態環境的問題及改善過程中的變化。讓學生在放松之余鞏固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對中學生態文明教育項目進行分解后得出WBS圖,見圖5。

圖5 中學生態文明教育項目
大學生態文明教育師資方面,強調理論性和專業性。教育大綱包括課程性質、目的、任務、教學基本要求、重點與難點和教學內容等,既與中學教學有聯系,又突出專業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結合專業特點編撰。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開設為素質選修課。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分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建設“綠色食堂”“綠色校園”“生態寢室”“環保教室”等。通過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和校園網站進行校園生態文化宣傳,讓全校師生了解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鼓勵師生投身其中。二是查找學校所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應用所學專業知識提出解決辦法。對大學生態文明教育項目進行分解后得出WBS圖,見圖6。
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可從民族地區建筑、風俗、節慶活動等開展。如云南大理白族獨特的古建筑,體現了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建造過程中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大理石石材和木材。白族古建筑著名的“三坊一照壁”格局中,照壁上有藝術裝飾,雕刻著自然山水圖案,塑造著活靈活現的花鳥魚蟲。照壁下的花壇生長著各種綠植,花香四溢,沁人心脾。還有“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格局,這些建筑的格局、裝飾都與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蘊涵著生態理念。生態文明行為教育可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尤其通過一些具體事例的宣傳教育,在公眾身上體現生態文明行為,真正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態文明制度教育在生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公眾學習宣傳、知曉明白、踐行落實。政府在努力“自上而下”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需要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參與主體除地方人大、政協外,還應有企業、民間組織等。參與的方式也應多樣化,如信訪、監督、聽證制度、輿論監督等。生態文明民主監督與法制建設相輔相成,公眾監督政府行為、企業行為,更多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在監督的過程中反省自身行為,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網絡平臺,互聯網時代里,微信、微博平臺信息傳播量大、傳播速度快,用于生態文明教育,可使公眾了解各類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規范自身生態行為。對社會公眾生態文明教育項目工作進行分解后得出WBS圖,見圖7。

圖7 社會公眾生態文明教育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項目范圍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里,一點一滴都貫穿有范圍變更。在范圍變更控制的總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參與對象,也就存在著不同的變更因素。
(1)教育經費變更。政府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教育都有相應的投資。而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經濟水平的提升,顯而易見在教育經費方面,政府支出力度在不斷加大。隨著經費日漸充裕,在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時,應合理分配經費,記錄各項開支,事后分析經費支配情況和達到的使用效果,后期進行改進,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
(2)教育項目變更。教育投資人能嗅到商機,從而一系列生態文明教育產品會浮出水面。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對生態文明教育有提升作用的產品,同時控制劣質產品渾水摸魚流入市場,破壞秩序。
(3)群體會有所變更。隨著教育的逐步開展,時間推移,教育群體不斷變化。
(4)課程設置有所變更。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勢必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會有所改善。課程教材會跟隨實際情況轉變而更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也應該跟隨實際情況與時俱進。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教育應面向全社會開展。本研究對生態文明教育項目各個范圍進行定義,從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學校教育到對社會公眾的普適教育,通過WBS圖分解各個項目,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情況,制定教育目標; 結合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編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教育教材。不同群體以不同的教育方式,系統地接受生態文明教育;采取不同措施,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了解生態文明制度,踐行生態文明行為,從而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的普遍性、針對性、規范性和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