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佳
時間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已到了宜人的5月。5月正是春末夏初的季節,氣候適宜,溫和沉靜,不似盛夏的浮躁與寒冬的凜冽,美麗的鮮花也都在此時簇簇盛開。在音樂中,適合5月聆聽的音樂作品不計其數,比如維瓦爾第的《四季·春》,門德爾松的《春之歌》,約翰·施特勞斯的不朽名作《春之聲圓舞曲》等等。悠揚歡快的旋律流淌在耳畔,不禁讓人感嘆音樂世界的奇妙無窮。那么,我們也繼續開啟本期的探索之旅吧,體驗音樂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kora
kora,又叫科拉琴,是非洲的傳統彈撥樂器,深受非洲西部人民的喜愛,被譽為西非的祥和之音。它有21根琴弦,共鳴箱體呈大大的半圓,箱體上左右兩邊分別有一根細的木棍,叫作手撐柱,是在演奏時方便手的固定。箱體上的琴碼可以穩固琴弦的分布,左側10根琴弦,右側11根琴弦,也有少部分的科拉琴與之相反。早期的科拉琴,使用布環一圈圈緊緊地纏繞在琴頸上用于調節音調,功能就像我們現代其他彈撥樂器的琴軸一樣,后期制琴工匠用皮環取代布環增加穩固性。但是在演奏時,琴弦一旦跑音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智慧的人們在不足中積累經驗,借鑒其他樂器,改革后的科拉琴和吉他一樣也有了可以自由靈活扭轉的琴軸,并且可以調出4種不同的常用七聲音階,接近西方大小調式,利底亞調式等。
科拉琴雖然形似古老的琉特琴,但它的彈奏方法和豎琴相似。演奏者將琴放在地上,主要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彈撥琴弦演奏,中指、無名指與小指握在手撐柱上。演奏技巧復雜多樣,所以又被稱為西非吉他。
科拉琴的音色柔和、若即若離,撥動的琴弦清脆但不嘹亮,平緩安靜,與印象里節奏鮮明的非洲音樂有著強烈的反差,展現了非洲人民寧靜祥和的另一面。最早的科拉琴屬于宮廷樂器,演奏風格分為固定音型伴奏與即興獨奏。近幾年,科拉琴得到不斷發展和創新,音樂家將傳統21根琴弦增添到了25根,音域更加寬廣多元化,還將它與非洲鼓一起表演,柔美的旋律加上沉穩的節奏,給聽者營造出了一份獨特的精神世界。
講解了這么多關于科拉琴的小知識,那么西非人民到底有多喜愛這件樂器呢?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第一任總統列奧波爾德·賽達·桑戈爾就把kora琴寫進了塞內加爾國歌里:“大家彈起科拉,把鼓敲響,紅獅吼聲亮,叢林里的馴服手已一躍而上,驅散陰暗,照亮我們的恐慌……”表達了人民保衛家鄉、渴望和平的決心與斗志。
排笛
排笛,又叫潘排簫、排簫,是一種氣鳴樂器,也是一套由長漸短的簫管連成一排構成的。通過左右吹奏簫管頂端的音孔發聲,管體上沒有指孔,因此演奏者需要調整高度和力度,才能吹奏出不一樣的音調、音色、音量。世界各地都有排笛,它是一件歷史悠久古老的樂器。在遠古時期,排簫用于圖騰祭祀、節日、婚禮。在印第安文明中,排簫又是鼓舞士兵的號角。而在古希臘,排簫更是一段凄美的傳說。本期我們了解幾種分布在世界各地不一樣的排簫吧。
中國排簫
中國排簫是我國最早的管樂器,據記載,最早出現在舜時的樂舞《韶》,是主要伴奏樂器。20世紀,我國考古學家在河南、湖北等地的西周時期墓葬中,發現了多件排簫用于陪葬。到了漢代,排簫是宮廷音樂中重要的樂器之一,一直到近現代逐漸衰落。
歐洲排簫
在歐洲較早時期,排簫分布很廣,但近現代僅有幾個國家有排簫的吹奏者。英語稱它為潘排簫,是來源于一個希臘傳說。潘是古希臘的牧神,他愛上了一位仙女任克斯。但是潘的樣貌怪異,頭上長了一對羊角,下半身也是羊的樣子,嚇跑了仙女任克斯。她在逃跑時,遇到了保護神。為了掩護她,保護神將她變成了一束蘆葦。潘知道后,無奈又憂傷,便用蘆葦做成了排簫,聊以慰藉。后來,排簫在古希臘乃至歐洲等地,常在放牧中吹奏。在演奏技藝方面,羅馬尼亞把排簫發展到了高藝術水準,其中最經典、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就是民間樂曲《云雀》,將云雀在藍天中歡快鳴叫的場景表現的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美洲排簫
美洲排蕭主要流行于印第安人之中,形制多樣,一直流傳至今。在世界上將近200種的排簫中,中、南美洲占據了多數。關于排簫,它還曾有一段血腥的歷史。19世紀初,西班牙侵略者暴虐無道,當地土著者對他們埋下了刻骨的仇恨,于是把殺死的西班牙人的空腔骨做成排簫,祭祀神靈。
除了我們介紹的這三種特色不一樣的排簫外,世界上關于排簫的歷史、形制還有很多種類,我們需要去研究,才能與它靠得更近,知曉其中的奧秘,傳承這件古老的樂器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