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梁曉聲 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現任教于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梁曉聲的《母親》大概是我們最先了解的作品。它曾節選在語文課本上,樸質的語言,卻將舐犢情深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他身為人父,當站在《朗讀者》節目中讀到這篇文章,想必感觸更深,有所啟迪。
健康的心態與良好的品行
作為一位作家,梁曉聲十分感性,注重交流,所以他一有機會就會找兒子梁爽談心,教導他、引導他。在梁曉聲看來,兒子的成績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心態如何,是否處于一個健康的狀態。
曾經有一次,還在上小學的梁爽回家告訴梁曉聲,他的同學因為犯錯誤導致紅領巾被老師收走了。言談中,梁曉聲發現兒子語氣中夾雜著幸災樂禍的情緒。他想起這位同學和兒子正在競選班干部,現在兒子這種洋洋得意的態度,是他認為自己同學的犯錯可能會讓他成功當選班干部。其實這是很多孩子乃至成年人都無法避免的嫉妒心。但梁曉聲認為這是十分不好的心態,他借機告訴兒子: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惡的。嫉妒和羨慕不一樣,羨慕一般不產生危害性,而嫉妒是對他人和社會具有危害性和危險性的。第二,要明白不可能一切好事、機會都會理所當然地降臨在你頭上。別人幸運時,你應對自己說,我的機會和幸運可能在下一次,現在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比如當不當得上班干部,并不說明什么。在梁曉聲與兒子的相處中,這樣成年人般的對話時常發生,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件小事。但只要涉及心靈層面的,梁曉聲一定會及時地告誡兒子,因為他認為如果惰于拂拭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里一定會浮塵厚積、雜草叢生。
懂感恩,需憶苦
梁曉聲出生于農村,小時候家里條件十分艱苦,所以他極為反對生活中的浪費。當梁爽學畫畫時,梁曉聲的朋友們給他送來很多畫紙、畫筆。然而,他并不愛惜,隨手一畫就會丟棄了一張紙,或者弄壞畫筆。這讓梁曉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時常在想:“我們這一代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拉扯著父母的破衣襟,跟著共和國趔趄的步子走過來的。怎么,我們的下一代消費起任何東西時的那種似乎理所當然和毫不吝惜的損棄之風,竟比西方發達國家的富家子弟還要過分很多呢?仿佛他們父母已經富甲天下了。難道我們自己也有如此荒誕的認識么?如果不,我們為什么不告訴他們一些他們應該知道的事呢?”于是,他身體力行地教會兒子如何節約。他自己平時從來不會浪費一張稿紙、一支筆。當兒子學著他的辦法,從舊作業本上剪下一條格子,貼在了寫錯字的一頁上,節約用紙時,這讓梁曉聲激動不已。雖然看著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在梁曉聲看來,是一次大的進步。他不希望培養出一個從小似乎什么也不缺少,長大了卻認為這世界什么都沒為他準備齊全,因而只會抱怨乃至憎惡社會的人。可喜的是,梁爽沒有辜負他的教育,懂得感恩,懂得思苦,懂得一切來之不易,更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
以柔克剛的教育
梁爽的成績并不出色,早年的時候,梁曉聲也同很多家長一樣也為此著急、苛責過。但隨著梁爽心態的調整,梁曉聲也隨之變化,因為兒子不再是那個不思進取的懵懂男孩。梁曉聲對孩子考試成績采取的是鼓勵的態度。面對高考與求學,梁曉聲也認為,高等教育對人生很重要,但這種重要不是唯一性,人要將名利看淡些。其實,一個人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有一處住房,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這沒有什么可感到羞恥的。在梁曉聲看來,梁爽并沒有什么獨特的潛能,他的未來有可能是一個普通的人。經過這樣的判斷,梁曉聲就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兒子在談到理想時,他在鼓勵的同時,也讓兒子認清平凡也是一種可以度過的人生。雖然如此,梁曉聲卻不會讓孩子隨波逐流,盡量讓他多接觸世界上好的東西。他曾提到:“對孩子,我不主張鞭催式的教育,而是主張對他們進行快樂式教育。從來不強迫孩子在班里一定要考前幾名,所以孩子沒有過重的心理負擔。在這種較為寬松的家庭氛圍中,我有意識培養他讀好書。我將我看到的一些報刊上的優秀散文、幽默故事親自剪下來,在他的功課之余送給他。這樣,一來可為他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培養他的閱讀、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對他緊張學習生活的一種調解。久而久之,兒子不僅養成了閱讀好書的習慣,在課余時間看了不少文學讀物,增長了文學知識,在生活中也學得有了幾分幽默感。”
梁曉聲曾經生活貧困,是母親堅持與辛苦,給了他學習與閱讀的空間與條件,而梁曉聲并未辜負母親的期盼,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于是,帶著這份來自大地的氣息,他的育兒經就帶著幾分質樸、幾分堅韌,誠如他的作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