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秀 諸葛翀 鄭銘潔
摘 要:隨著城鎮化城市的進展,耕地問題日益嚴重。該文從建德實際出發,總結了實施墾造耕地后續管護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墾造耕地后續管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墾造耕地;后續管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3-0118-02
耕地保護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近年來,濫占、濫用耕地的現象日益嚴重。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國家制定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占多少、補多少。加強墾造耕地的后續管護,是保障建德市耕地數量、質量動態平衡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需要,關系到建德市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墾造耕地后續管護的成效
1.1 耕地地力水平得以提升 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經營和管護,土壤的熟化加快,石礫度減少,耕作層增加,保肥水能力增強,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有效改良。通過大量施用商品有機肥、畜禽糞便、土雜肥等,土壤培肥效果明顯。根據對部分項目實施點土樣的監測對比,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土壤肥力和可耕性逐年提高。項目實施后,土壤平均有機質含量由10.17g/kg提升到42.01g/kg,提高近4倍,平均綜合地力指數為0.66,比實施前提高0.1,詳見表1、表2。
1.2 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 種植茶葉、水果、藥材等經濟作物是建德市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受種植土地制約,連片規模化種植經營難度大,成本較高,或占用寶貴的耕地甚至農田。通過墾造耕地后續管護項目實施,新增耕地得到充分利用,為經濟作物發展拓展空間,緩解了現有耕地下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種植矛盾,既發展了建德市農業產業,同時促進了墾造耕地的后續管護和地力提升。如大慈巖鎮陳店村獅山耕地墾造項目,2013年完成耕地墾造40hm2,由杭州市宏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營管護,以種植桃等水果為主,形成連片規模化產業基地。目前,生長勢頭良好,水果陸續進入投產期,2017年桃園經濟效益達到7200元/hm2,經濟效益達到288萬元。
1.3 產業之間融合更加緊密 建德市下涯鎮邵賢洪承包經營3.67hm2,以藍莓種植為基礎,結合建德市果蔬樂園的示范推動,發展成集藍莓種植、采摘休閑觀光、果實深加工銷售、親子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聯動的發展模式,成為建德市主要水果采摘休閑基地。藍莓采摘經濟效益75000元/hm2,通過親子旅游、藍莓后續加工,增值收益33000元/hm2,收入可觀。同時年增加農村勞動力20個以上就業崗位,形成良好的一二三產聯動型發展模式。
2 造耕地后續管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管護成本高 部分墾造耕地項目建在海拔比較高的山坡上,離公路主干道較遠,通達基地道路水毀較多、坡度較陡,運輸肥料、果實等只能靠人工運輸,成本高;另一方面土壤土層較薄、土壤養分貧瘠,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水源、水利設施不能完全配套到位,需投入較大的資金來維持作物的正常生長,對經營者來說,種植成本過高,風險大。管護成本過高使得承包經營者的綜合效益較差,承包經營者不愿承包墾造耕地,致使部分墾造耕地存在荒蕪和半荒蕪現象。
2.2 責任落實難 鄉鎮(街道)作為墾造耕地后續管護的責任主體,沒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工作體系,大部分鄉鎮(街道)沒有成立墾造耕地后續管護領導小組,基礎設施管護、責任農技員指導、臺賬管理等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員、工作職責、目標和任務沒有完全明確,墾造耕地后續管護工作沒有擺到鄉鎮(街道)政府工作中應有位置。
2.3 培肥難度大 建德市墾造耕地普遍存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缺磷少鉀、土層較淺、土壤偏酸等土壤障礙因素。101個墾造耕地土壤樣本化驗分析表明:31.7%的墾造耕地有機質含量小于10g/kg,缺磷的土壤占46.5%,缺鉀的占30.7%;66.3%的墾造耕地為粉砂質壤土,27.7%的礫石度大于25%,保肥保水能力較差;土壤pH值低于7的占46.5%,部分土壤需調節酸堿度才能種植。通過施用有機肥、覆土、清除礫石等措施,雖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地力培肥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更好的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另一方面,部分墾造耕地因運輸商品有機肥困難、施用投入勞力大,增施有機肥等地力培肥措施難以到位,墾造耕地地力提升效果不理想。
3 對策與建議
3.1 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 認真貫徹建德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墾造耕地后續管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建政辦函[2014]147號)的相關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墾造耕地后續管護項目進行政策扶持。同時設立財政專戶,確保專款專用。調整政府的扶持政策,建立以獎代補制度,對墾造耕地后續管護做的好的承包經營者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政策優惠,鼓勵更多的主體、資金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墾造地后續管護中。同時整合水利、發改、國土等相關扶持政策,優先用于墾造耕地的水源配備、外部交通建設和農機配備的建設。
3.2 強化組織,建立健全管理體系 鄉鎮(街道)落實經營種植主體。根據近年來實踐經驗,墾造耕地項目經驗收合格后,能否落實承包經營主體是進行有效管護的關鍵。為此,鄉鎮街道和村要及時進行土地利用變更登記,通過多種形式,落實承包經營主體。鼓勵流轉給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植大戶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承包經營主體進行規模集約經營。同時,將耕種管理任務分解落實到村、到戶,配備專職責任農技員組織指導長期耕種,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項后期管理制度,落實工程管護措施,并將其列入政府績效考核內容之一,促進墾造耕地后續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3.3 引進技術,因地制宜提高肥力 大力引進、推廣生態循環技術,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如以沼氣為紐帶,將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農作物秸稈等作為沼氣基料處理,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有效實現減少焚燒排放、增加農田肥力的生態循環目標。同時依托農業科研院所、植保土肥部門的技術力量,積極探索墾造耕地土壤肥力提升技術。
參考文獻
[1]戴金標,胡榮良,孔樟良,等.建德市墾造耕地后續管護現狀和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4):47-48.
[2]潘理勛,麻進興.永嘉縣新墾耕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208,211.
[3]葉榮林,陳和秀,李靜,等.種養生態循環對提升墾造耕地地力的效果及實施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40,243.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