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雪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土是一項十分重大的發現。此次出土的帛書大都是失傳兩千年的佚書,內容涉及廣泛,共約12萬字,包括近50種古籍。其中有記述戰國縱橫家事跡的一部帛書,全書共27章,原書無題,發表時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傅斯年先生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談到,“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經統計,馬王堆帛書中共有11個章節與《戰國策》《史記》相類似,可進行對讀研究。可將《觸龍見趙太后章》與《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史記·趙世家》中的內容進行對讀,并在對讀的基礎上補充與訂正帛書本與今本的不足和錯誤。
1.大——太
《戰國縱橫家書》:“大后規用事。”《趙策》:“太后新用事。”《趙世家》:“趙王新立,太后用事。”大,古通“太”。《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他達切)也。凡大之屬皆從大。徒蓋切。”《說文釋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讀為太。或經改本書,作‘大’或‘太’。”
2.胃——謂
《戰國縱橫家書》:“大后明胃左右曰。”《趙策》:“太后明謂左右。”《趙世家》:“太后明謂左右曰。”《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道經》:“兩者同出,異名同胃。”又《經法·君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胃之文。”在帛書中,“胃”常通作“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08:“是胃家罪。”郭店楚簡《老子甲》7:“是胃果而不強。”
3.侍——恃
4.宵——肖
5.昧——沒
《戰國縱橫家書》:“昧死以聞。”《趙策》:“以衛王宮沒死以聞。”《趙世家》:“昧死以聞。”《說文解字注箋·履部》:“沒,叚借為昧。”故“沒”通“昧”。
6.若——諾
《戰國縱橫家書》:“敬若。”《趙策》:“敬諾!”《趙世家》:“敬諾。”“若”本像以手理發,使其通順之形,用來表達“順”義。《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名理》:“若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不信,則知大惑矣。以若必信,則處于度之內也。”“若”為應允義。劉心源“若即諾之古文”,后在“若”的前面加上“言”旁來表示“若”的本義。故此處為本有其字的假借。
7.寘——填
9.汲——及
《戰國縱橫家書》:“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趙策》:“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趙世家》:“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說文》:“汲,引水于井也。從水,及聲。”《說文》:“及,逮也。從又,從人”。此處“汲”通“及”。
10.堋——崩
《戰國縱橫家書》:“山陵堋。”《趙策》:“山陵崩。”《趙世家》:“山陵崩。”《說文》:“崩,山壞也。從山朋生。”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文王堋,武王即立。”按《說文》:“堋,喪葬下土也。《虞書》曰:‘堋淫于家’。”“堋淫于家”之“堋”乃“朋”之借字。“朋”與“崩”通。
11.次——恣
《戰國縱橫家書》:“次君之所使之。”《趙策》:“恣君之所使之。”《趙世家》:“恣君之所使之。”“次”通“恣”。《呂氏春秋·蕩兵》:“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于省吾新證:“次應讀為恣。”《墨子·天志上》:“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次己而為政。”畢沅注:“次,恣字省文。一本作恣。”
12.氏——是
《戰國縱橫家書》:“于氏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趙策》:“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趙世家》:“于是為長安君約東百乘。”《說文通訓定聲·解部》:“氏,叚借為是。”
13.連——輦
《戰國縱橫家書》:“老婦持連而睘。”《趙策》:“老婦恃輦而行。”《趙世家》:“老婦恃輦而行耳。”《周禮·春官·巾車》:“連車組挽。”陸德明釋文:“連,本亦作輦。”“連”本義指人力拉的車,通“輦”。
14.耆——嗜




1.規——新
《戰國縱橫家書》:“趙大后規用事。”《趙策》:“趙太后新用事。”《趙世家》:“趙王新立,太后用事。”“規”與“親”古文字字體相似,疑是“親”字之誤。而“親”與“新”二字通假。此處帛書當為“親”字。
2.胥——揖
《戰國縱橫家書》:“大后盛氣而胥之。”《趙策》:“太后盛氣而揖之。”《趙世家》:“太后盛氣而胥之。”《集解》:“胥,猶胥也。”可見,“胥”通“須”,有等待義。“揖”本義為拱手,這里表示接見,而前文說“太后盛氣”語境與其不符,故“揖”為誤字,《趙策》當從“胥”字。
3.衰——哀
《戰國縱橫家書》:“曰:‘食飲得毋衰乎’?”《趙策》:“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趙世家》:“曰:‘食得毋哀乎?’”《說文》:“哀,閔也,從口,衣聲。”其本義為憐憫,引申為哀痛、悲傷。《說文》:“衰,草雨衣。從衣象形。”后假借為“衰落、衰微”之“衰”。根據語義,此處當從“衰”字,“哀”字乃形近之誤。
4.智——和
《戰國縱橫家書》:“少益耆食,智于身。”《趙策》:“少益耆食,和于身。”《趙世家》:“少益嗜食,和于身也。”“智”通“知”,《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知于身”指有益于身體。而《戰國策》與《趙世家》均作“和”,乃形近之誤。

6.侯——孫
7.間——今
《戰國縱橫家書》:“老臣間者殊不欲食。”《趙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趙世家》:“老臣間者殊不欲食。”“間者”意為前一些時候。從文章語境來看,觸龍是在述說前些日子的事情,故《趙策》“今者”當從“間者”,否則語意不順。
8.車——東
《戰國縱橫家書》:“于氏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趙策》:“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趙世家》:“于是為長安君約東百乘。”“車”與“東”古文字體相似,“東”是“車”的誤寫。
1.睘——行
《戰國縱橫家書》:“老婦持連而睘。”《趙策》:“老婦恃輦而行。”《趙世家》:“老婦恃輦而行耳。”《說文》:“還,復也,從辵睘聲。”《字源》:“睘”通“還”,駒馬盨:“睘至于蔡。”《說文》:“行,人之步趨也。”本義為道路,引申義為行走。而“還”也有行走義,故此處為同義詞之間的通用。

3.攀——持
《戰國縱橫家書》:“必大后少子長安君來質,兵乃出。”《趙策》:“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趙世家》:“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此處帛書當有脫落,缺少了“以”字。
《戰國縱橫家書》:“入而徐趨,至而自曰。”《趙策》:“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趙世家》:“入,徐趨而坐,自謝曰。”此處帛書當有脫落,缺少了“謝”字。
《戰國縱橫家書》:“食飲得毋衰乎?”《趙策》:“日食飲得無衰乎?”《趙世家》:“食得毋哀乎?”此處《趙世家》當有脫落,缺少了“飲”字。
《戰國縱橫家書》:“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趙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趙世家》:“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此處《趙世家》當有脫落,缺少了“自”字,缺少主語。
《戰國縱橫家書》:“曰:‘此其近者,禍及其身。’”《趙策》:“此其近者禍及其身。”《趙世家》:“曰:‘此其近者禍及身。’”帛書與《趙世家》均有“曰”字,此處《趙策》應添加“曰”字,以使語義完備。
《戰國縱橫家書》:“質于齊,兵乃出。”《趙策》:“質于齊,齊兵乃出。”《趙世家》:“質于齊,齊兵乃出。”此處帛書當有脫落,缺少主語,故應從《趙策》、《趙世家》。
《戰國縱橫家書》:“曰:‘食飲得毋衰乎’?”《趙策》:“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趙世家》:“曰:‘食得毋哀乎?’”此處《趙策》當有衍文,多“日”字。“日”為“曰”字的誤衍,當按帛書本無“日”字。
《戰國縱橫家書》:“趙主之子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趙策》:“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趙世家》:“至于趙主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其繼有在者乎?”即指孫輩以下,則《趙策》《趙世家》當從帛書,無“孫”字。
《戰國縱橫家書》:“遠者及其孫。”《趙策》:“遠者及其子孫。”《趙世家》:“遠者及其子孫。”與上文“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相應,此處當從帛書無“子”字。
《戰國縱橫家書》:“念其遠也,亦哀矣。”《趙策》:“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趙世家》:“念其遠也,亦哀矣。”《趙策》中的“悲”字與下文“亦哀之矣”重復,當從帛書與《趙世家》無“悲”字。
《戰國縱橫家書》:“曰:‘婦人異甚。’”《趙策》:“太后笑曰:‘婦人異甚!’”《趙世家》:“太后笑曰:‘婦人異甚。’”此處當按帛書,無“笑”字。
《戰國縱橫家書》:“趙大后規用事,秦急攻之,求救于齊。”《趙策》:“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趙世家》:“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趙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趙世家》還說明了當時緊張的局勢。可對帛書和《趙策》的內容進行補充。
《戰國縱橫家書》:“竊自□老。”《趙策》:“竊自恕。”《趙世家》:“竊自恕。”“□”疑是“赦”字,《趙策》與《趙世家》均作“恕”,“赦”與“恕”音義俱近。帛書中無法確定的字,在《趙策》與《趙世家》中可以對照理解。
《趙策》與《趙世家》在文章最后都有“子義聞之”之語。帛書可對此作補充。
《趙策》中的題目為“觸詟說趙太后”,而帛書與《趙世家》均作“觸龍”。《趙策》合“龍”“言”二字為一。宋姚氏本《戰國策》在詟下注:“一本無言字。”可見其原本也是“龍”“言”兩字。
通過對《戰國縱橫家書》《趙策》《趙世家》的對比,不難發現三個版本的《觸龍見趙太后章》無論是在內容、格式還是思想上差異較小,帛書本《觸龍見太后章》整體上用字比較規范,但是也不乏不規范的一面,具體表現在脫文、衍文方面,多為脫落主語、借詞、增加動詞。在字詞方面,多為假借、訛誤、古今字、異體字、同義互用。本文通過對這些字詞的考釋,一方面可以補充參證不同版本的漏缺之處,另一方面可以為讀者提供更為精確的閱讀文本,提高對文本的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