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俠
摘 要:為篩選出適合阜南地區種植的小麥新品種,2016—2017年開展了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煙農999、淮麥35、安科157、華成3366等品種產量水平較高,抗病性、抗倒伏等綜合表現好,建議作為阜南縣小麥種植的主推品種;煙農19雖種植多年,但其表現好,穩產抗病,建議繼續種植。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阜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2-0028-2
阜南縣為小麥生產大縣,地處皖西北地區的淮河中上游結合部北岸,為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理區位較為特殊。在目前市場上小麥品種眾多的情況下,為了給當地小麥種植戶的選種提供參考,筆者于2016—2017年度開展了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對區域內小麥新品種的品種特點、豐產性、適應性等進行全面考察,以篩選出適合在阜南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高產穩產、綜合抗性強的小麥新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2016—2017年度阜南縣小麥新品種試驗安排在阜南縣阜東園藝場進行,土壤肥力屬中等偏上水平,在阜南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交通條件便利,前茬玉米平均產量為7500kg/hm2。
1.2 試驗品種 供試的小麥新品種為煙農999(半冬性品種)、華成3366(半冬性中晚熟品種)、濟麥22(半冬性中晚熟品種)、煙農19(冬性品種)、安科157(半冬性品種)、揚麥23(春性品種)、紅皖88(半冬性品種)、荃麥725(半冬性品種)、淮麥35(半冬性中熟品種)、渦麥8號(弱春性品種)、連麥8號(半冬性品種)。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12個處理,即每個小麥新品種為1個處理,以當地常規半冬性小麥品種皖麥52作為對照(CK)。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60m2(15m×4m),隨機排列。各品種之間設保護行(寬1m左右)。
1.4 試驗方法 2016年10月中旬統一采用雙帶寬幅式種肥同播機按照35cm的行距進行播種,播種時田間墑情較好,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播種量約150kg/hm2?;适┤?5%配方肥(25-8-12)750kg/hm2。2017年2月5日進行1次化學除草,3月6日結合降雨施入尿素150kg/hm2作為拔節肥,4月7日、4月14日開展2次“一噴三防”。
1.5 調查內容 對各處理小麥的苗情進行監測,記錄各小麥品種的生育進度,調查各品種對凍害、病蟲害、倒伏等的抗性能力[1-3]。2017年5月30日對各小麥品種進行考種,比較各品種的經濟性狀,并統計各品種小區產量,折算出單位面積產量[4-5]。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對11個小麥新品種生長發育進度比較可知,從播種期到返青期,各品種的生育進程差異不大,幾乎保持在一致的水平;進入返青期后,生育進程表現了較大的差異,尤其是進入了起身拔節期之后,多數半冬性品種拔節期出現在2017年3月9—12日;而渦麥8號、揚麥23在2月中下旬就出現了拔節特征,原因可能是弱春性、春性品種2016年10月中旬的播種期稍微偏早。通過對孕穗期、抽穗期等生育期的比較,半冬性品種比弱春性、春性品種晚3~6d,成熟期晚3~5d。
2.2 主要農藝性狀及抗逆性 根據對各小麥品種主要農藝性狀的觀察,發現多數小麥品種進入越冬期后都達到了6葉1心,分蘗3~4個,次生根4~7條。由于2016年冬季的溫度一直處于偏高的水平,小麥未表現出明顯的越冬狀態,整個越冬期內各品種單株葉片數差異不大,都增加1~2片,分蘗數增加1~2個/株。但各品種的最高莖蘗數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一般多在1800萬/hm2左右的水平,莖蘗數最多的是煙農999,達2025萬/hm2左右。由表1可知,煙農999和渦麥8號的株高最高,為88cm,抗倒伏能力相對較差;淮麥35的株高為87cm,抗倒伏能力中等;其余品種位于75~85cm,抗倒伏能力較好,其中以安科157、濟麥22、紅皖88幾個品種的抗倒伏效果最好;抗寒性方面,多數小麥品種都較抗寒,未發生凍害或者凍害發生程度較輕;只有渦麥8號表現出明顯的受凍癥狀,越冬期間大多數葉片被凍,有的葉片由于凍害而枯死,影響了小穗的發育。對葉銹病、赤霉病的抗性方面,煙農19的抗性最好,其余的品種整體抗性水平一般,其中華成3366對2種病害都表現出高感。
2.3 產量結構及產量 由表2可知,在參試的12個小麥品種中,有效穗數超過600萬穗/hm2的有10個品種(除了揚麥23、淮麥35這2個品種以外),穗粒數以安科157最多,為39.4粒,千粒重以渦麥8號為最重;產量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煙農999>淮麥35>安科157>煙農19>華成3366>皖麥52(CK)>荃麥725>渦麥8號>連麥8號>濟麥22>紅皖88>揚麥23。
3 結論
(1)2016—2017年度阜南縣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小麥新品種煙農999、淮麥35、安科157、華成3366產量較高,可作為阜南縣的主推小麥品種種植,但要注意加強防治小麥赤霉?。唬?)煙農19是大路品種,已經種植多年,但綜合表現較好,仍可繼續在阜南縣推廣;(3)皖麥52抗倒春寒一般,抗性水平不穩定,建議減少在阜南縣的種植面積,其他品種有待繼續試驗觀察。
參考文獻
[1]吳巖松.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6(7):43-45.
[2]孫艷華,何景新,崔曉東,等.河南省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4(4):46-47.
[3]徐士清,孫朋,孫妍,等.灌南縣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1(6):63-65.
[4]邢松,房春興.淮北地區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24):16-17.
[5]姜威,尹純軍,張文玲,等.2016—2017年阜南縣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4):52-5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