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康建標 石穎斐

一絲不茍規范貧困檔案的王新濤
寬闊的水泥路開通了,村容村貌整潔了,花草叢中、綠蔭之下,已建成投產的榮輝箱包加工廠車間里,幾十名貧困群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構成了一幅和諧自然的鄉村美景圖畫。
7月20日,平頂山市委副書記葛巧紅蒞汝調研,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汝州市騎嶺鄉白馬村已取得的幫扶成效表示贊賞。
白馬村的幫扶工作,凝聚了汝州市住建局扶貧干部王新濤的不少心血。
一
汝州市住建局是白馬村的結對幫扶單位。2017年10月,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汝州市住建局年輕干部王新濤帶著政治任務進駐白馬,開始了對白馬村的貧困幫扶工作。
白馬村緊鄰風穴寺景區,距離汝州城區也僅有15分鐘的路程,按理說,僅就區域優勢,白馬人想不富都不可能,但事實上,白馬不僅一窮二白,而且還是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省定貧困村,環境臟亂差。全村戶籍人口202戶681人,因水資源匱乏,以山地為主的970畝(64.67公頃)耕地糧食種植望天收。村兩委會班子渙散,村內人心不穩,信訪不斷。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72人,其中90%以上為因殘致貧、因病致殘的低保和五保貧困戶。
通過一連幾天的走訪和調查了解,王新濤找準了“病”根,于是,他對癥下“藥”,誓讓白馬舊貌換新顏。
二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做好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沒有一個好的領導核心不行。”王新濤說。
“抓黨建,凝聚力量”是王新濤改變白馬的第一步棋。結合白馬村兩委會班子渙散的情況,王新濤通過組織公開換屆選舉,幫助白馬村成功組建了新的兩委會領導班子。同時,協助該村黨支部建立健全了民主生活會制度、“三會一課”制度、黨員學習制度、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黨務政務公開工作制度等,規定每月10日為黨員活動日,組織黨員學習黨章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使白馬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明顯增強。
接下來,通過募集資金建設白馬村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大舞臺,有效改善了白馬村的文化娛樂基礎條件,豐富了村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
三
白馬村的臟亂差,王新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憑著自己多年來在住建系統的工作實踐,王新濤認為,要改善人居環境,必須搞基礎設施建設,而規劃必先行。為此,王新濤積極聯系城鄉規劃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順利完成了對白馬村的道路、綠化、污水排放、房屋建筑等規劃編制。之后,又通過多方爭取資金,幫助白馬村完成了村室建設、路燈亮化、廊道綠化、健身廣場建設、村衛生室建設,并組織對白馬村的村容村貌進行了全面提升整治,在村里投放近50個垃圾桶,配備了2名專職垃圾清運人員。
與此同時,王新濤督促相關部門落實了白馬村光伏電站項目的并網發電和村里24戶貧困戶的廣播電視戶戶通安裝,幫助白馬村申請并協調獲批了安全飲水工程與農業灌溉項目4眼水源井,以及3.9公里村道路提升等項目。
補齊“短板”,精準扶貧,今非昔比,白馬在嬗變。
四
在王新濤的《工作日志》里,有這么一段話:白馬村雖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要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利條件不算少,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只有先扶志,才能開闊群眾的思路,激發大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創業能力。
王新濤創汝州扶貧工作之先河開辦了白馬“扶志”講習班,不定期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建筑工程師等,到班傳授家禽、牲畜養殖技能、果樹嫁接、農作物種植技術和建筑施工技術,并親自備課講解扶貧政策和傳播致富經。
通過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王新濤的“扶志”講習班,幫助白馬村的貧困群眾樹立起了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
于是,60畝山楂經濟果木林在白馬的溝溝嶺嶺上扎地生根;
于是,住建局支持啟動資金、由貧困戶于延旗牽頭帶動的白馬村養蜂產業很快見到了效益;
于是,白馬村幾十名貧困群眾相約走進榮輝箱包加工廠,開始了足不出村打工賺錢……
五
“俺以前的房子漏雨,簡直沒法住,現在好了,修了房頂,粉了墻面,油漆了門窗,新壘了灶臺,新走了電線,就跟搬進了新房一樣。”接受記者采訪時,白馬村貧困戶王清河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5歲的王清河,是白馬村的2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本人老實巴交,又沒有什么特長,妻子長期臥病在床,白發蒼蒼的老母親也患有慢性病,一家5口人長年擠住在3間破舊的瓦房里生活。通過詳細了解王清河的家庭情況,王新濤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數萬元,并按照“六改一增”的標準,組織施工隊伍對王清河家的危房進行了改造,幫助王清河家解決了住房難題。
在白馬村,和王清河一樣受到危房改造、“六改一增”幫扶的貧困戶還有很多。王新濤說:“國家的扶貧政策這么好,作為組織指派的幫扶責任人,不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咱對不起白馬村的貧困群眾啊。”
危房改造、“六改一增”,改到貧困戶的心坎上,增強了貧困戶的幸福感,白馬村貧困群眾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六
在白馬村,一提到王新濤,不少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王書記,好樣兒的!”

王新濤與貧困戶親切交談
“工作狂”是王新濤帶給白馬群眾的第一印象。王新濤平時話不多,但若談及白馬村24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一向少言的王新濤卻是如數家珍,因為他對村里的貧困群眾了如指掌。從開始入戶對接、入戶調查到信息收集,從表格填寫到完善檔卡,從落實“三個一”到因戶施策幫扶,誰也說不清王新濤到底往每個貧困戶家里跑過多少回!但大家都清楚,駐村以來,王新濤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組織開會、調查研究、總結匯報,他幾乎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
但更多的時候,白馬村的群眾都喜歡談起一個令王新濤心酸的故事。
今年6月,王新濤的岳父因肺部腫瘤需要到鄭州住院手術,妻子打電話讓他開車送岳父到鄭州就診,當時,為了迎接省里扶貧工作檢查,王新濤沒有張口向組織請假直接讓妻子陪著岳父坐公共汽車去了鄭州。就在岳父住鄭州醫院手術期間,王新濤的女兒也不明原因發起了高燒,因白馬工作難以脫身,王新濤讓自己年逾七旬的母親在汝州人民醫院陪護女兒整整三天……
王新濤和汝州市住建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同志們的付出,讓白馬村發生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面對幫扶工作的初步成效,王新濤說:“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還在路上。下一步,我們不僅要繼續引進新的項目和企業,來壯大白馬村的集體經濟,而且還要依托白馬村緊鄰風穴寺景區和龍山花海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白馬生態旅游、特色種植、農家樂等休閑體驗項目,以此帶動白馬村的貧困群眾徹底脫貧奔小康。”
王新濤的話,飽含著一個優秀黨員干部的民本情懷,傳遞著黨和政府的溫暖。

建成投產的榮輝箱包廠生產車間一角

干凈整潔的白馬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