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采取“黨建統領、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以“黨支部+合作社”為主要路徑,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年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有13個,10萬元以上的村有86個,5萬元以上的村有194個。
堅持黨建統領,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2014年以前,全市有157個村屬于無資源、無產業、無收入的“空殼村”,有230個負債村。針對這一現狀,凌源市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農村黨建的龍頭任務,加快推進。一是強化組織引領。成立了以凌源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制定了《凌源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把“村社合一”作為主要發展模式,探索出了盤活閑置資源、加快土地流轉、興辦專業市場等15種途徑。二是選優配強村書記。凌源市委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新選拔127名合作社負責人和致富帶頭人擔任村書記,使“雙強”型村書記達到90%;將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村書記“一諾雙述雙評”的重要內容,堅持每半年對村書記進行一次履職評估,先后對業績突出的16名優秀村書記進行表彰,有4名優秀村書記通過選舉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對不勝任的堅決調整撤換。三是注重要素保障。依托范杖子村全國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以及鄉鎮黨校和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基地,每年組織實用技術培訓2700余人,并為每個村都配備一名科技特派員。在有條件的村示范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組織合作社參加產品展銷會、訂貨會,把特色產品和品牌推廣到全國。

凌源市郭家店村利用合作社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發揮產業優勢,打造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凌源市設施農業發展較快,已經形成了“菜、花、果、畜”四大主導產業,總面積達到24.7萬畝。全市各級黨組織堅持以設施農業為基礎,引導鼓勵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組織,通過“村社合一”,探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一是推動合作社黨建工作,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黨旗紅”。近幾年來,凌源市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 《關于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通過財政投入、黨費補助,建立400萬元合作社專項發展及黨建基金,通過資金扶持、典型帶動等方式,大力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擴面提質增效”工程,使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06家,單獨建立黨組織105個,聯合建立25個,選派黨建指導員116名,使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達到100%。二是推動村社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發展“一體化”。積極引導和鼓勵村黨組織單獨領辦、創辦合作社,與能人大戶聯辦合作社,全市由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現已達到168個。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由村黨支部書記“一肩挑”,班子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并以土地、資金、資產等融資、入股,實現了村黨支部與合作社的有機結合。范杖子村作為“村社合一”最早實踐者,村黨組織創辦了農峰蔬菜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溫室大棚現有2020棟,年產甜椒2.7萬噸,成為東北最大的甜椒生產基地,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30萬元。三是推動脫貧攻堅和集體經濟精準對接,實現“富民強村”。凌源市堅持以產業扶貧為重點,進一步發揮“村社合一”的組織優勢,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推動脫貧攻堅和集體經濟同步發展。目前,全市120個貧困村已實現“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全覆蓋,通過流轉土地、利潤分紅等疊加方式,帶動7902戶貧困戶脫貧增收,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初步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牛營子鎮郭家店村通過領辦股份制合作社發展設施農業,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已達70萬元,帶動118戶243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拓寬發展思路,實現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堅持“黨建統領、村社合一”,解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誰是主體、由誰主導的問題。放寬視野、拓寬思路,在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發展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化、市場化運作實現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一是加強項目建設。依托村級集體資源和主導產業,本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思路,引導村集體開發市場前景好的生產經營項目,以項目支撐集體經濟發展。凌源市小劉杖子村借鑒“BOT”模式,通過市場手段融資招商,發展工廠化育苗、蔬菜配送中心、農產品深加工、花谷旅游等項目,開展村集體和企業合作經營,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萬元。二是拉長產業鏈條。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優勢,采取“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專業市場”等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村級組織通過使用權入股、出租門市房等形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城關街道八里堡村黨組織牽頭建立了蔬菜批發市場,打造了面向東北地區的蔬菜交易集散地,村集體每年增收200萬元以上。三是發展新型業態。充分挖掘自然風光、傳統村落、民俗文化、土特產品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認養農業、采摘園、農家樂等項目。四官營子鎮小窩鋪村,利用古村落和水庫資源,由村黨組織牽頭創辦旅游公司,發展古村休閑文化旅游產業,每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此外,凌源市還針對位置偏遠、沒有資源的村,通過鼓勵鄉村發展“飛地經濟”、異地置業創收等方式,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