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沈陽市皇姑區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沈陽建設“四個中心”的征程中,深研城市基層黨建內核,念好“統、聯、創、融”四字訣,激活城市基層黨建“一盤棋”,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
——統籌三級工作體系。皇姑區注重頂層設計,召開全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會議,出臺《皇姑區關于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強化區、街、社三級聯動,構建社區黨建網格,織密服務和管理網絡。根據各街道區位、黨建基礎等情況,差異化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對商務基礎雄厚的,重點在推進基層治理的同時打造樓宇黨建、商圈黨建;對歷史遺留問題多的,重點在兜底民生、平安創建方面著力。
——統籌街道管理權限。皇姑區實行區委常委聯系街道制度,加強對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指導,協調解決疑難問題。壓實街道黨工委書記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建立責任清單、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將其作為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樹立大抓基層的導向,取消街道招商引資指標,試點下沉各類執法資源,建立職能局與街道社區互聯互動機制,賦予街道社區對職能局科、隊、所負責人的選擇權、評價權。
——統籌社區減負增能。出臺《皇姑區進一步推進試點社區減負放權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規范社區事務,減輕社區負擔,將公安、市場監管、環保、執法環衛、物業等相關單位納入社區工作體系,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發揮社區對屬地事務的統籌作用,探索網格自治服務模式,改變原來封閉、前臺式辦公方式,強化精準服務。
——統籌謀劃基礎保障。皇姑區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留存黨費為輔的基層黨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強陣地建設,注重發揮“一室多用”的綜合效應;著力打造“皇姑區黨群活動中心”“三臺子街道黨群活動服務中心”“120中學紅色驛站”等品牌點位;加強人員保障,實行社區工作者工資保障體制,并將社區黨務工作者納入全區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與屬地單位聯建。皇姑區出臺《皇姑區關于建立社區黨建“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按照推薦、遴選、批復、公示、聘用的程序,建立社區大黨委124個。以組織資源引導整合服務資源,推動資源配置利用效果最大化,98家駐區單位服務設施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開展“紅色共享”主題活動,與“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沈陽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聯建黨員教育基地。
——與“兩代表一委員”聯手。根據換屆后人員變化,皇姑區重新調整各社區“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名單,發揮“兩代表一委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積極性,以“請進門”聽意見、“走出門”找問題的方式,采取代表委員接待制度和深入基層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工作措施,引導代表委員關注基層治理和項目推進。一年來,“兩代表一委員”共接待居民1613人次,解決問題273個。
——與黨員志愿服務聯動。皇姑區依托學雷鋒志愿服務協會,充分發揮黨員志愿服務團隊的作用,開展為老、助殘、濟困、調解、創城等公益活動。目前,社區自管黨員成立志愿服務團隊290個,駐區單位在職黨員成立志愿服務團隊163個。

皇姑區司法局黨員干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
——與社會組織聯合。皇姑區大力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重點培育協會商會、科技文化、公益慈善、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功能到位、作用明顯的發展格局。同時,著力在社會組織發揮作用過程中拓展組織和工作覆蓋面。近年來,全區已有195家社會組織成立黨組織,在參與公共服務、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以問題導向引領創新。皇姑區探索實施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協商議事六步法”,創造了主持中立、動議明確等社區居民議事“皇姑十條”,拓寬社區民主協商渠道,增強社區民主自治能力。構建“1+3+N”的基層治理框架,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搭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協同平臺,吸納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等主體共同參與進行多元共治。
——以需求導向引領創新。皇姑區積極探索網格自治新模式,抓好“微自治”,進行社區四級網格(總網格長、包片網格長、網格管理員、網格協理團)試點工作。居民可根據自家所在網格區域信息找到對應網格員,通過網格員聯系相關問題的負責人,居民需求即可迅速得到關注解決。各街道社區推出錯時工作制、代辦服務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便民服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多項業務。在試點社區下放便民事項,將原來166項事務歸并整合為98項便民事項。
——以效果導向引領創新。過去,樓宇、商圈、市場等新興領域黨建基礎比較薄弱。皇姑區立足實際,以街道黨工委為依托,整合行政、商務、社會資源,構建黨建工作聯合體。基于長江街個體商戶黨員較多的實際,建立“長江街商圈黨建服務聯盟”,多點位多層級共同開展黨建活動。發揮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群眾廣泛的優勢,建立組織部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協同推進機制,利用群團組織現有工作基礎開展黨建工作。例如:皇姑區婦聯在位于“沈陽天地”大廈的遼寧維明律師事務所,成立省內第一個“樓宇婦女之家”,在助推該所成立黨組織后又建立了“樓宇黨建試點工作站”。
——打造紅色陣地促融合。紅色陣地除了提供組織生活體驗學習外,還要整合不同類別、不同區域的資源,厚植黨建根基。例如:皇姑區黨群活動中心現已成為皇姑區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區非公黨建促進會、區黨員“雙創”聯盟等組織開展活動的首選之地。區非公黨建促進會圍繞“黨建研究、企業發展、隊伍打造、品牌選樹”,定期開展培訓及業務交流,自成立以來共組織開展4次大型活動,百余家企業參與,成為推動企業和社會組織拓展提升黨建功能的有力推手。
——開展紅色培訓促融合。聯合遼寧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師范大學等高校,將優質黨建資源引入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十九大精神;依托全區225個講習所,開展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培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養紅色情懷,促進黨組織負責人之間溝通交流;成立“沐雨紅色學堂”,結合沈陽沐雨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黨支部開展的“全國黨史暨愛國主義義務巡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黨課教育,半年來受眾近20萬人次……
——推進“紅色物業”促融合。皇姑區從與群眾生活最密切的物業服務入手,開展“紅色物業”工程,夯實物業服務的群眾基礎;以打造“有溫度的物業”為目的,通過推行“便民小舉措、紅色服務隊、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建陣地”等舉措,不斷提高物業企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揮小區物業保障部門的資源優勢,以“紅色物業聯盟”聯席會議為支撐,建立起城市運行保障部門與物業企業的“直通車”,促進小區和諧建設。
——實施“雙進工程”促融合。為了發揮機關黨員干部在業務素質、文化修養、政策水平等方面的優勢,皇姑區開展“萬名黨員干部進百個社區(村)”“千名黨員干部進千家企業”活動,倡導開展支部協作,整合區域各類資源,共同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構筑“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將群眾的幸福感和企業的舒適感在家門口升級。半年來,已解決社區問題740個、企業訴求68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