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群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武漢 430063)
隨著高速動車組的快速發展,全路高速鐵路里程突破2.2萬km,日開行動車組達2 322.5對。高鐵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動車運用所是用于動車組的整備、停放、日常檢修和突發故障的臨時性檢修的場所,承擔了高鐵運營動車組的一、二級檢修作業,是動車組的后勤保障基地[1-5]。
動車運用所的檢修效率,直接影響了動車組是否能夠正常運營。隨著檢修技術的飛速發展,檢修效率得到不斷提高,而運用所咽喉區的接發車能力,成為制約動車運用所檢修效率的關鍵性因素[6-7]。而動車所一經投入運用,改擴建十分困難,必須從設計階段確保動車運用所咽喉區的通過能力[8-10]。
Flexsim軟件是面向工業物流、人流的圖形化仿真軟件,在倉儲基地[11]、機場[12]、物流中心[13]、工業裝配線[14]、大型機械生產線[15]等方面都有很廣泛的應用。動車組在運用所每日進行檢修的活動,可以視作多列動車組從動車所內徑路通過的一種物流過程,為驗算設計方案中動車所內咽喉徑路的合理性,從設計階段保證動車運用所的檢修效率,本文提出基于FLexsim的動車運用所咽喉區通過能力仿真分析方法,為新建動車所咽喉徑路的設計提供依據。
動車運用所主要由存車場、檢查庫、臨修庫、旋輪庫、輪對踏面檢測棚、機車外皮清洗庫及其他生產生活房屋構成[6-8]。為提高利用效率,動車組利用天窗時間進行檢修。動車所擔當動車組需在當天運行結束后依次進入所內進行整備檢修,檢修完成后,等待第二天正常發車。
以某動車運用所10線庫為例進行說明。該動車運用所含2條出入段線,35 條存車線,10條檢查庫線。輪對踏面檢測棚跨雙線,布置于進場咽喉出入段線上。存車線、檢查庫、臨修庫、鏇輪庫、機車外皮清洗等設施如圖1所示。

圖1 某動車運用所總平面布置
該動車運用所擔當CRH2、少量CRH1和CRH3動車組的檢修工作,速度等級350 km/h的車型需每天檢修,250 km/h的車型隔日檢修。其運用檢修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某動車運用所工藝流程
某動車運用所前期階段設計進場咽喉和中部咽喉徑路如圖3所示,進場咽喉和中部咽喉均設平行徑路2條。

圖3 某動車運用所咽喉徑路
根據動車運用所設計徑路圖,采用Flexsim建立了動車運用所的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動車運用所模型
基于動車組檢修工藝流程,在Flexsim軟件中,利用網絡節點及AGV路徑模擬動車組在運用所內的走行路徑,動車組必須沿著既定的路徑行走,在指定的節點變道;以軟件提供的發生器、暫存區部件組合起來模擬進出段線,段內徑路不通時,動車組可臨時停放在進出段線上(本運用所進出段線長,具備短時停放的條件)。用處理器模擬輪對踏面檢測設備及各個工作車間(洗車,檢修,臨修等)檢修設施。
首先,根據設計的平面布局,建立動車設施的模型,并在相應位置設置仿真用的網絡節點,利用AGV工具,連接行車路徑。
然后設置動車優先路徑。本次模擬中的動車組共有4種類型:350 km/h速度等級、250 km/h速度等級、需鏇輪、隨機故障需臨修。根據不同的類型,設置動車組的優先路徑,仿真開始后,系統判斷動車類型和需進行的工藝,規劃其在指定的線路上行車。
最后,設置檢修工藝,并開始仿真。動車組從入口駛入后,在最近的存車線臨時停留,待有洗車位空出后駛入洗車,洗車后根據是否需要檢修選擇回到存車線或進入檢修庫。
檢修結束的車輛,通過指定徑路發往存車線(設置兩側優先停車)。在每條停車股道中間,都需要設置1個暫存區,用于停放車輛,同時給上游的洗車處理器和檢修處理器提供有序的端口。
在入場處布置1個吸收器(設為出口),連接所有的停車暫存區,用于模擬發車。
根據經驗參數,為每個工藝節拍設置處理時間。1列長編動車組洗車為15 min,檢修為2 h,鏇輪為8 h,臨修為1 h。
動車最高行駛速度設為7.2 km/h,在特定的節點,如道岔,檢修入口,洗車入口處設定限速,速度為5 km/h。
本動車運用所350 km/h的動車數目約占40%每日檢修;250 km/h的動車組占60%隔日修。
2.3.1工位的均勻利用
為了使每個洗車處理器和檢修處理器得到均勻的使用率,并且效率最大化,因此將入口的發送邏輯設置為隨機可用端口發送到臨時暫存區,首先用if條件語句實現對實體類型的判定,用for循環語句檢測可用端口數目,用到duniform函數語句實現隨機發送。然后臨時暫存區按排隊最短可用邏輯發送到設置好的洗車處理器。洗車處理器經判定邏輯后,同樣按排隊最短邏輯發送至相應的檢修處理器。
2.3.2 防碰撞和阻塞
在車輛進行洗車流程和檢修流程的轉換過程中,需要避免車輛的碰撞和堵塞。因此在模型中設定兩個守則:
(1)在洗車進行過程中,與其股道相連的檢修處理器中的車輛(無論是否檢修完)都不能駛出;
(2)當一個洗車處理器對應相連的檢修處都有車輛進行檢修時(滿員狀態),該洗車處理器的輸入端口需要暫時關閉,等有車輛從檢修處出來時才可重新開啟。
根據經驗,1條檢查線最多能擔當5列車的檢修任務。本模型采用50列動車組進行仿真。到達時間間隔為8 min。在開始本次仿真前,由于存車線設置量低于接車容量,部分車完成檢修后需出運用所停車。在35條存車線停滿前,讓最先停入的5輛車依次開出庫房,然后剩下最后檢修完的車輛就停放在檢修股道上。仿真時間從開始收車(當晚8點)到全部車輛檢修。
中部咽喉區有2條獨立徑路,上徑路對應6條檢查庫線,下徑路對應4條檢查庫線,兩條徑路間轉換時,不允許有其他車輛通過。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仿真分析結果
上述仿真結果中,動車組進庫檢修等待時間較多,僅庫線1、庫線7未出現等待情況,完成當日全部檢查工作共耗時863.4 min。
根據方案徑路圖中顯示,中部咽喉區有2條獨立徑路,上面徑路對應6條檢查庫線,下面徑路對應4條檢查庫線,仿真結果顯示一條徑路接的檢查庫線越多,等待時間越長。
本方案總體等待時間長,檢修效率低。
為了獲得合理的等待時間,在既有用地范圍內,需要增加咽喉徑路。調整后,在中部咽喉增加了2條徑路,并增設了2臺洗車機[8-10],方案如圖6所示。

圖6 優化后的徑路方案示意
通過以上方法,對本徑路再次建模分析,得出檢修總用時674.7 min,比2條徑路減少了188.7 min,并統計20:00至檢修完成時間段內各工位工作時間,空閑時間,等待時間等信息。
(1)洗車工位
4個洗車工位的統計時間如表1所示。

表1 洗車工位仿真結果
表1中統計時間為從接第一列車開始,到最后一列車發出時段內的洗車、空閑時間及洗車機的利用率。由仿真數據可知:①咽喉區及洗車工序已經沒有出現阻塞,這樣可以保證檢查庫線的充分利用;②其中洗車1利用率較低,部分需補洗車輛可安排在工序1洗車機進行。
(2)檢修工位
10個檢修工位的統計時間如表2所示。

表2 檢修工位仿真結果 min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各檢修線的工作時間都較為飽滿,并且除了4號檢修線外,股道有效利用時間均超過50%。各檢修庫線阻塞時間在合理范圍之內。
(3)臨修、鏇輪工位
臨修、鏇輪工位的統計時間如表3所示。

表3 臨修、鏇輪工位仿真結果 min
由于臨修線取消了與前部咽喉的連接道岔,導致等待時間較長,建議將臨修線與前部咽喉貫通。
鏇輪庫作業時間較長,12.7 min的等待時間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經過本次仿真分析可得:
(1)咽喉區4條徑路條件下,檢修時間比2條徑路少188.7 min;
(2)4條通過徑路的條件下,接車時間間隔為8 min的條件下,該動車運用所每天的檢修時間內可接車50列。按照設定的行車組織和檢修規程,動車所內的行車徑路、臨修、鏇輪等設施能夠滿足需求。
本文將Flexsim物流仿真軟件應用于對動車運用所咽喉區通過能力的仿真和檢算上,結論如下。
(1)驗算了某動車運用所咽喉區2條徑路條件下滿負荷檢修時的節拍和耗時。
(2)提出了4條徑路方案,并驗證了該方案的合理性。
(3)本文計算結果已在實際項目中應用。
本研究在深度上還有所欠缺,對各工藝流程耗時的準確把握能提高仿真結果的準確性,可以指導車輛的運用和檢修工人的排班,使檢修過程的控制更加合理,對保證動車組的安全運行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