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前幾天,我的一位老同學在朋友圈發帖抱怨,自己在室內溫度“四五十度”的教室給學生上了兩節課。沒有空調,教室天花板上幾把吊扇“要死不活”地打轉,她瀕臨中暑,學生近乎崩潰。
她所在的地方是長江邊的某二線城市,人稱中國“三大火爐”(天氣冬冷夏熱)之一,外地人認為這里美女很多,本地人也越來越有錢。她是當地一所大學的青年教師,兩節課上下來,“頭發被汗水打濕,變成了面條”,她說。
這個關于空調的牢騷,一下子深深觸動了我,甚至讓我感到有些憤怒,必須要說兩句。空調不是小事,它是個大事。
首先,如果在80后的讀者朋友中做一個小調查,想來多數人的大學生涯中,宿舍多半都是沒有空調的。如果在長江流域或者嶺南,一到盛夏,基本上很難入睡。
這讓我想到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故事。曾有國際媒體采訪李光耀,問他新加坡能在一個資源貧瘠的彈丸之地,迅速實現經濟騰飛,除了人所共知的包容文化之外,還有什么秘密?他竟然一本正經,斬釘截鐵地說:“空調!”
沒錯,就是空調。在李光耀看來,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比如新加坡,由于白天溫度太高,所以人們一般只能在早上和黃昏工作。如果在人員密集的辦公區,要從事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那么空調更是必不可少。
“我擔任總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務員工作的大樓里安裝空調,這是保證公共事務高效運行的關鍵。”李光耀認為,空調是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發明,它的出現讓地球上熱帶地區的發展成為了可能,改變了人類文明。
李光耀對空調的評價,并不是空調廠商胡編亂造的,而是確有其事。實際上,一個在四五十度高溫的環境待過的人都知道,溫度太高,真的對腦力勞動不利。因此,近代以來長期有一種觀點認為,為什么熱帶地區物產富饒卻發展不起來,因為太熱,人們的勞動時間不足,而且不利于思考和大腦進化。
對那些“有權決定裝不裝空調”的人來說,裝空調對自己的升遷和權力穩固,毫無價值。那么,為什么要裝?
那么,大學該裝空調嗎?這個問題,一種長期流行的反對意見是,大學生是年輕人,要培養艱苦樸素的作風。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熱一點算什么?
在我看來,以上觀點基本上是胡說八道的詭辯。中國的大學一點都不缺錢,念過大學的人,應該都不會反對我的觀點。那么,為什么很多大學不但宿舍不裝空調,甚至教室也不裝空調呢?
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利益驅動的,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很少有人干。裝空調這種事,讓學生和老師舒坦,但這種師生舒適度的提升,卻根本無法納入一所大學的年終“成績單”,其他硬性指標,比如論文、課題立項等更重要。因此,對那些“有權決定裝不裝空調”的人來說,裝空調對自己的升遷和權力穩固,毫無價值。那么,為什么要裝?
道理就這么簡單。一位從東南沿海某頂級名校畢業的年輕人對我說,他以后如果當了土豪,掙了大錢,一定會把三分之一的財產捐給母校。因為,這所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就給每一間學生宿舍裝了空調。而我稍微研究了一下發現,這所大學的校友歸屬感極強,而且其校友捐獻基金也是國內名校里做得最好的之一。
最后,我這位“頭發熱成面條”的同學回復了大家的同情,她在朋友圈寫到:希望今年夏天流的汗,能讓學校明年評上“國家級貧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