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林


本期封面設計主元素選取了梅林·詹姆斯的一件綜合材料作品《水庫》以及本期專題內容中的漢代車馬、田獵題材畫像石。跨越歷史兩千多年距離的這兩件作品,時代背景、手法材料均風牛馬不相及,但它們卻有一個共通的特點——用靜態的有限來表達動態的無限,并用“勞作藝術的雙手”將其推至極限,投射在觀者視覺空間中,引起悠悠深遠的回音。
靜謐與豐盈之境
在藝術觀念令人目不暇接、藝術話語權爭奪白熱化的今天,一個藝術家或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她是否成功地營銷了自己的觀念,而觀念能否令人信服便另當別論了。
在藝術話語權不斷變換的時代中,真正從視覺上以深厚內涵打動人的作品總是悄無聲息的,不管是近現代還是古代的作品,它們都以一個看似凝固的形態停留在了歷史永恒的時針上,抬頭看這些作品時我們才發現,這“看似凝固的形態”是一種處于變幻和流動交織的“動態凝固”,作品的豐富之處活躍于每一個作者苦心經營的細節當中,其誠懇和樸實的表達往往能通達最直接的感官感受。
靜謐而簡練的藝術語言往往需要作者擁有十分強大而豐厚的精神世界,無論從漢代畫像石中映現的樸素宇宙觀,或者是梅林詹姆斯綜合材料作品中對時間性和永恒性的探討,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語言表達壓縮至最簡單樸素的線條、色塊、材料中,游走在具象和抽象之間,試圖用最有限的畫面表達最極致的無限。
也許在所有事物快速更新迭代的現在,這種靜謐和豐盈的結合更值得我們去借鑒,也更能讓觀者心氣平和下來,聆聽畫外之音。
躍然其外、藏匿其遠
在這幅漢代的畫像石中,我們看到在前方神態專注的車隊乘騎帶領者;馬車上形態各異的“乘客”,或屆堅花凝神、或若有所思,與前者形成主侍呼應的關系。畫面人與物的刻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馬匹矯健渾碩,動態張揚,有的在催鞭下呦呦作響,有的馬蹄高抬,頭部扭動,馬的腿部和畫面主體弧勢仿佛都在訴說這幅畫面動態的激烈,從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創作用意——用主次交叉的人物描繪與矯健飛奔的駿馬展示了一幅節奏感十足的世俗畫面,似乎此行幾人奔跑在赴游赴宴的途中,又或是受到了重要的召見。
這些生動的畫面,煥活了兩千多年前沉默而灰暗的石頭。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如何用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拙樸的刻刀,雕刻出如此具有生活情趣、各具動態的場景,對比現代,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充滿了極其豐富的想象力。
而在畫像石畫面背后襯托著的,是天青綠色調、空間交錯的英國藝術大師——梅林詹姆斯的作品。他尺幅不大的畫面里總是呈現出一種輕盈而脆弱的質感,鄉村風景、孤立的紙張、薄紗織物等材料、層疊煙霧下的房屋、一只盤踞在樹枝上的孤鳥、寂寞的人影……這些物像都經常在梅林的作品里出現,他將這些材料和自己的繪畫層疊結合,通過有透明質感的材料制造多層空間,并用外框、內框來切割畫面風景的結構。他的作品看起來總是煙霧彌漫,似近似遠,在多種材料的互相作用和并不清晰確切的視覺呈現下,交織相映,冷寂之中仿佛把觀者帶入了一個有聲的動態空間。
而漢代畫像石元素的嵌入、局部的留白與位移,也為眼前的風景增加了交叉互文的視覺可讀性。石刻線條樸素莊重的質感、拓片低沉的顏色、躍然其外的生動世俗生活,以拼合的“靜謐之窗”,映襯的多層薄紗、木框、顏料、劃痕和畫面肌理,悄含在寂靜表面之下的多股暗流,亦熱鬧生動,亦竊竊私語。
我們似乎聽到了來自漢代的車聲轆轆馬蕭蕭,又聽到了霧中風景里樹葉搖曳的聲音,仿佛兩件作品聯結在一起的動態,飛越了歷史年代和地域文化的差異,在靜謐的有限空間內傳出了無限的畫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