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彬
一、引言
步入新世紀以來,得益于投資、消費與進出口這“三駕馬車”的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了另世界側目的高速發展。而與之相適應的,是銀行業的粗放管理、重量輕質、重投入輕效益以及同質化競爭。然而,在金融脫媒、同業監管與利率市場化的持續加壓下,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不再能夠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數據顯示,2016年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增速下降了5.46%,已連續兩年利潤下滑。與之相反的是零售銀行整體規模的不斷增長,根據麥肯錫咨詢數據,2009年以來,零售銀行業務收入增幅達23%,預計至2020年,整體規模將達到3.2萬億人民幣,貸款資產規模達到32萬億人民幣,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零售銀行市場。但近年來,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覆蓋范圍的持續增長,商業銀行的傳統零售業務同樣面臨著競爭加劇、客戶流失、業務萎縮的局面,如何應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沖擊,開展新零售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需要審慎考慮的問題。
二、第三方支付
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歷史遠短于國外,在海外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PayPal運營六年后,阿里巴巴才開始設立支付寶業務部,但隨著時間推移,支付寶由初期單一的交易擔保功能向集購物、出行、娛樂、繳費、轉賬于一體的支付生態圈轉型,成為了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之一,并引領了一批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誕生,逐漸成為了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有力競爭對手。
1.主要業務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服務主要分為兩類:
(1)線上收付款服務。在平臺運營初期,作為電商平臺買賣方的信用中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收付款服務主要應用于網絡購物過程中,但隨著平臺功能與受眾的增加,收付款服務開始成為一項社交性支付功能,廣泛運用于紅包祝福、聚會埋單等社交場景之中。
(2)線下移動支付服務。隨著平臺業務由線上向線下的拓展,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移動支付服務開始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到購物中心,小到街邊小攤,都支持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移動支付功能。通過使用二維碼、掃碼槍、智能POS機等,平臺實現了便捷高效的線下移動支付服務,對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形成競爭。
2.特征
(1)高覆蓋率與增速。自第一家平臺開始運營以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規模每年呈倍速遞增,從2011年至2016年,交易規模翻了30倍,達到了78.7萬億元,并預計在2020年將突破300萬億元,可見其增速之快。同時,憑借在青年人中的廣泛覆蓋以及各大支付場景中的普及,非現金支付的覆蓋率超過五成并將繼續上升。
(2)高市場集中度。截止2017年上半年,僅支付寶與騰訊旗下財付通即已占據第三方支付平臺市場份額的90%,市場格局已由二八分進一步集中到了一九分的程度。這一市場集中趨勢與兩大互聯網巨頭龐大的固定用戶群體密不可分,也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入口為王、場景獨占、贏家通吃的特點。
(3)社區化的功能集合載體。以支付寶為例,平臺功能由最初的轉賬付款衍生出了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服務:繳費、投資理財、小額授信等。同時,為提高用戶粘性與活躍度,還開展了社區功能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再僅是支付平臺,更是支付生態圈。
三、第三方支付平臺對零售銀行業務的沖擊
步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龐大的體量及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使其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與革新速度遠不如新興企業來的深入及迅速。保守的經營模式使得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仍保持其關注于支付安全與資金流動中的風險管理而忽視了客戶的多樣化體驗并缺乏創新動力。而第三方支付作為新興的互聯網服務模式,憑借其強大的創新能力、高校便捷的支付效率及良好的用戶體驗,吸引了大量長尾用戶,尤其是對銀行零售業務不敢興趣的青年群體。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無疑將對傳統的零售銀行業務產生沖擊。
(1)客戶群體流失。商業銀行龐大的個人客戶群體是其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但龐大的客戶規模同樣導致了需求的越級變化,零售業務僅能滿足峰值用戶的需求卻無法兼顧長尾客戶,而這也就導致了在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競爭過程中大量長尾客戶的流失。同時,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覆蓋范圍多限于資金狀態良好且擁有理財、支付需求的用戶,這就導致其客戶群體覆蓋范圍的狹窄,大量客戶,尤其是潛力大但當前無業務需求的年輕用戶的流失。此外,服務單一且利息費用的存在也是造成客戶流失的重要原因,經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多年來的教育市場,大多數用戶在享受支付服務時已習慣于“免費午餐”,客戶心理預期的提升很難再次扭轉,因此傳統零售服務收取手續費的行為無疑將影響客戶的選擇。
(2)資金流失。如果僅僅是單純的支付業務造成的客戶流失,那么商業銀行的損失也就僅限于零售業務的服務費用。但第三方支付平臺甚至采取了平臺余額模式來收集用戶閑散資金,而余額提現銀行卡的手續費成為了商業銀行回收資金的門檻,于是大量客戶閑散資金流入第三方支付平臺,導致可用貸款資金減少,銀行利潤進一步下降。
(3)消費金融興起。除了傳統的轉賬支付業務外,第三方平臺還開啟了消費金融服務,如支付寶的花唄服務,事實上成為了一種線上形式的信用卡業務。消費金融服務的開發進一步擠壓了商業銀行傳統零售業務的經營空間,個人貸款業務萎縮將導致營收的下降,如何處理好線上消費金融與銀行零售業務之間的關系成為商業銀行另一難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零售業務在互聯網時代與第三方線上平臺的競爭中存在著許多劣勢,但也正因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產生觸動,促使其正視客戶體驗與服務的創新,開展“新零售”業務。新零售業務的開展需要引入平臺機制,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借鑒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模式,通過提高創新動力,注重長尾客戶的服務體驗,是零售業務平臺化、網絡化、多樣化,在提高客戶覆蓋率的同時,培養其使用習慣,實現線上線下零售業務的平行鋪設。相信憑借商業銀行已有的龐大客戶群體,新零售業務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林文淵.第三方支付對國內零售銀行業務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建議[J].國際金融,2018(04):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