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斌
〔摘 要〕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們互訴衷腸、表達愛意的重要載體,也是湘西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成為苗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情歌優美抒情,唱詞規整而有韻律,運用了固定的程式結構和自由多樣的節奏;其唱腔質樸自然、情真意切,并使用了滑音、拖腔、甩腔等潤腔手法,展現了淳樸的民族品格,形成了湘西風格鮮明的音樂形態特征。
〔關鍵詞〕湘西苗族;情歌;音樂形態
湘西苗族主要集中在保靖、古丈、吉首等縣。自古苗族就有著“苗族有歌千千萬,情歌就是小姻緣”的美傳,情歌是湘西苗族獨特求偶方式“以歌為媒”的體現。在苗族“趕邊邊場”習俗,以及“三月三”馬蘭節、“四月八”跳花節、“七月七”苗族情歌節等重大節日,苗民們都會唱情歌、打苗鼓、吹木葉。情歌已然成為苗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苗民的愛情觀、審美觀,并以真摯的情感為主線,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形態特征,精彩紛呈,意境深遠。
一、湘西苗族情歌音樂形態的整體特征
從湘西苗族情歌的音樂本體來看,其音樂形態的形成與它所在的區域文化生態關系緊密。湘西苗族情歌所流行的地區山高林密,風景旖旎。這些自然生態不僅成為歌唱的內容,而且對情歌優美抒情、親切自然、樸質含蓄的音樂風格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情歌中的“青山綠水正月十五約妹連”等唱句就是從自然環境中衍生出來的。當然,這種自然環境作為文化的表層現象也造成了不同地域苗族支系的情歌風格差異,形成了適合山林田野間演唱、高亢的“高腔”,和適合苗寨內演唱、婉轉悠揚的“平腔”。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樂形態還受到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湘西苗族情歌運用方言演唱,苗語有八個聲調,較之普通話更為豐富,聲母多,韻母少,形成了其特有的音韻特點。苗語發音靠前,音色輕盈、脆亮,聲調多樣,從而使得演唱的聲腔婉轉,潤腔豐富,形成了情歌婉轉、柔美的唱腔特征。另外,湘西苗區自由婚戀的文化傳統和固定的婚俗形態使得情歌演唱的對象、演唱的場所、演唱的形式、演唱的內容都具備了一定的規范,成為湘西苗族典型的音樂文化,為情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豐沃的文化土壤。
從宏觀文化語境來看,湘西苗族情歌的整體性特征表現在其對當地風土人情、地域人文情感、民俗文化傳承的詮釋之上。這些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發音、發聲方法為其音樂形態增添了外在的符號性特征。
二、湘西苗族情歌音樂形態的內在特征
音樂的曲詞關系、調式屬性、節拍律動等是認識其音樂形態的微觀視角,也是音樂形態的內在特征。湘西苗族情歌是在民族文化浸潤中所誕生的藝術形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一)唱詞的音韻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具有傳統的音韻和格調程式,但是在唱詞組合上又彰顯了無數的可選擇性。湘西苗族情歌的歌詞大多源于生活,語言質樸,以表現細膩的心理活動,除了固定歌調的唱詞,還有隨著演唱場所、時間、情緒等不同而進行的即興創作,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唱詞,都具備規整的押韻和豐富的修辭。
湘西苗族情歌的唱詞多以七字為一句,并根據唱句的數量分成奇句類(苗話為“莎組”)和偶句類(苗話為“莎賴”)。“莎組”是以三句為一組,三組及以上為一首。如鳳凰江鎮的“代代撒”(苗語),就是典型的“莎組”,每一組的歌唱韻腳和格調都要對稱和工整,如果不對稱,就屬于情歌對歌不過關。“莎賴”是以兩句或四句為一組,兩組或四組為一歌,其中四組一歌的又名“四個頭”。“莎賴”的結尾也需押韻,如《桃花朵朵開》就落在韻腳“ai”上;《趕邊邊場》的前半部分落在韻腳“ao”上,而后半部分落在韻腳“an”或“ang”上。
(二)調式調性特征?湘西苗族情歌采用的是典型的民族調式,但對民族五聲性調式的運用卻比較獨特。根據歌調的風格分為“平腔”和“高腔”,這兩種曲調所使用的調式是有差異的。“平腔”苗語為“韶薩”,其旋律起伏不大,通常使用角調式,調式音以la-do-re-mi為核心骨干音,以小三度、大二度為核心音程,并強調主音上方的三度色彩音。如湘西鳳凰縣的情歌《趕集放歌》(平腔)就是以角音結束。“高腔”苗語為“韶唔”,其曲調比較高亢,旋律起伏相對大,通常使用商調式,調式音以re-sol-la-do為核心骨干音,以純四、小三、大二度為核心音程,強調主音上方的二度音。如情歌《我化春風暖妹心》(高腔)以宮音開始,最后結束在徵到商的四度下滑音中。可以看出,湘西苗族情歌常用的調式是角調式和商調式,并形成以該音為核心的四音列,構成了湘西苗族獨特的情歌調式色彩。
(三)節奏節拍特征?湘西苗族情歌節拍以散板為主,節奏也較為自由,節拍散而不亂,并穿插著常規的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但是其節拍的強弱規律卻與傳統的西方節拍相異。湘西苗族情歌受到苗語發音特征的影響,其大部分弱拍要比強拍強,弱位音也比強位音強。如二拍子就形成后拍或后半拍強于前拍的獨特處理形式;三拍子則形成“頭拍打、二拍小、三拍還要用力絞”的特征,即原本最后的弱拍變為了次強拍,而“絞”正是其韻味之所在。
湘西苗族情歌所使用的節奏型與其節拍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即常使用短長型節奏,如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跨小節延音線等。在苗族情歌中,均分型的節奏用于“起腔”“襯腔”以及“尾腔”之中,而中間的“加腔”演唱則運用短長型節奏。如情歌《見魚沒有網來撒》(平腔)就大量運用了一拍后附點、跨小節延音線等節奏,形成濃厚的湘西風格。
三、湘西苗族情歌音樂形態的外在特征
分析邏輯層次性及音聲軌跡是認識音樂形態的有效手法,這是音樂形態外在特征表現。湘西苗族情歌的邏輯層次性解析主要是分析其結構特點,而音聲軌跡的多重解析則體現在其聲腔特征之上。
(一)曲式結構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常用同一曲調填唱不同的歌詞,其結構呈現是三部性,即由開頭樂句、中間樂句和尾句組成。開頭往往由襯詞開始,又名“起腔”,在苗語中稱為“起薩”,主要是起到引入的功能。之后接入基本的樂句部分,又名“加腔”,在苗語中稱為“沙阿駝初”,由一個樂句或樂句的變化重復組成,且在樂句重復之間一般會加入襯腔或滑音的鏈接。在基本樂句陳述完畢之后是作為結束的樂節和樂句,又名“絞腔”,在苗語中稱為“薩絞邊”,往往是運用下滑音來進行結尾。
湘西苗族情歌的曲式結構是非方整性的,在樂句的安排上根據演唱的唱詞來進行安排,增加、縮減、重復樂句都是根據演唱情況由歌者自由發揮,并加有大量的裝飾音、潤腔、襯詞等,為演唱的情感增添了韻味,也體現了苗族情歌的獨特藝術魅力。如《為什么苗家人人愛歌唱》的起腔就是由襯詞“嗯尼喂嗯”開始,隨后加入三個樂句,每個樂句間都有“嗯朗”襯腔的演唱,最后在下滑長音上結束。在相對比較長的敘事形式情歌中,結構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疊加,會出現兩句開頭,甚至三句開頭。總之,在湘西苗族情歌中,唱句是音樂的主體,曲調結構隨唱句的變化而變化。
(二)演唱聲腔特征?湘西苗族情歌大多采用真聲演唱,善于運用“喉顫音”來表達情感。苗鄉人沒有太多的演唱技巧講究,往往用“依” “吆喝”等發音大喊一聲,使聲音能夠在田野山林間回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聲帶閉合能力,音色比較結實而具有穿透力。而在情感比較豐富的長音處,歌者則常常會使用“喉顫音”發聲技巧,即通過氣息抖動聲音,放松喉頭,從而獲得均勻的聲線和聲音共鳴。這種發聲往往與假嗓并用,將演唱者的情緒和情感推至高潮。
除此之外,湘西苗族情歌還使用滑音、拖腔等潤腔手法。滑音最常見于“尾腔”的演唱,在發音后從一個音滑向主音,使得聲腔更加富有韻味。拖腔則運用在一字多音的演唱中,在深化情感中延伸旋律線。
結?語
湘西苗族情歌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根植于傳統禮俗,歷經時間洗滌,依然熠熠生輝。可以說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它展現了一個古老民族的風韻和淳樸的民族品格。
參考文獻:
[1]張云娥.湘西苗族情歌審美[J].音樂創作,2009(6)
[2]杜寶.從湘西苗族情歌的變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對社會環境演化的再適應[D].吉首大學,2016.
項目基金: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侗、苗多聲部民歌音樂形態之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6C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