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琪
“教育是偉大的事業。我的心愿就是要辦一所百年名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任重道遠,我愿為此而不懈努力。”
2017年5月5日,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會上表彰了一批在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推動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單位和杰出個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最高獎項,此次會議上,山東威海外事學院(以下簡稱山外)院長孫承武榮獲“杰出校長獎”。其后不久,孫承武又被九三學社中央評選為“九三楷模”。
崇高榮譽的獲得,是孫承武近20年心血和汗水的回報,也是他作為教育路上追夢人的新起點。
毅然下海,艱苦創業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民辦教育大潮風起云涌。畢業于山東大學、在山東省政府機關工作的孫承武被時代潮流所呼喚,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他大量閱讀書報、搜集資料,系統地研究了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張伯苓的辦學經歷和世界名校的辦學經驗,寫出了四卷本的《聚焦全球十大名校》:他去北京、去西安,去民辦教育最先發展的地方實地考察、學習取經,腦子里逐漸清晰地勾畫出一所新型學校的藍圖:這所新興的學校,將以外語、外經、外貿為主打專業,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宗旨,以面向國內外開放辦學為特色;通過辦學,將讓失學者有學,讓無業者有業,讓消沉者奮起,讓卑微者成才。考慮成熟之后,他毅然決定:辭去公職,全力辦學!就這樣,山東外事翻譯學院像一株生機勃勃的新松,在1999年金秋季節破土而出。
初創時期,孫承武既打里又打外,但他以苦為樂,迎難而進。沒有校舍,他找人租用了濟南歷下區解放橋附近的一處空院:沒有師資,他從駐濟高校聘請了各科兼職教師:1999年9月,第一級300多名學生順利開學。學校門口,是他寫給學生的院長寄語:“為真才實學走進來,為馳騁世界走出去!”從此以后,他既當院長又當輔導員,與學生同吃同住,同活動,共成長。
第二年,隨著生源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他把校址遷到了濟南天橋區的黃臺山上,添置了基本的教學設施,組建了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此后,省內外學子結隊而來,學院以超常規速度迅猛發展。
2003年,學院經省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正式定名為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同年,威海乳山市政府在銀灘海濱度假區規劃出150公頃土地,以優惠條件支持學院到黃海之濱辦學,學院威海校區開工興建。2004年,威海校區第一級學生開學,學院發展史掀開嶄新一頁。學院邊建設邊發展,硬件軟件一起上,外延擴張和內涵提升互相促進,辦學效益與社會聲譽同步提高,2008年和2015年,兩次順利通過教育部教學水平質量評估。
目前,學院已發展成為占地160公頃,擁有校舍30余萬平米,設有5個二級學院、34個專業(其中包括11個外語語種的13個專業),教職212600多人,在校生過萬人的基礎設施完善、教學質量保證、辦學特色鮮明、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的高等職業院校。經過多年努力,學院于2018年經教育部嚴格評審,晉升為本科層次的山東威海外事學院。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的詩句不啻是對孫承武和一切創業成功者的禮贊。近20年的歲月里,他矢志不渝,堅忍不拔,連續突破了資金、師資、生源、校舍、管理等瓶頸,所有的艱難險阻都被留在身后,變成了寶貴的經驗和前進的基石。成績面前,他滿懷感恩之心,感謝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謝教工團隊的辛勤工作,發愿一定要“把學校辦得更好,讓每一個學生成才,讓每一位教工幸福。”
要知識技能,更要人文素質
作為具有較大辦學自主權的民辦高職院校的掌門人,孫承武決心在實施素質教育上闖出一條新路。他認為,決不能把學生培養成掌握了一些知識技能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必須全面培養他們的人文素質,使之成為合格的公民。
早在2000年暑期,他就帶領第一級學生到石家莊專門進行過“大學生生存測試”體驗:在陌生的環境里,每人每天只帶一塊錢,在10天時間里,要靠為別人勞動、服務獲得報酬解決吃住行等各種需要,頑強地生存下來。炎炎烈日之下,一塊錢只夠買一瓶礦泉水或一塊冰糕:或者坐兩次公交。這些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時何曾受過這種艱難?但是,院長的親自帶頭和不斷激勵,使大家倍受鼓舞。最后,每個人都發揮出了最大的潛能,圓滿完成了任務,不少學生發生了近似于脫胎換骨的變化。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當年參加活動的學生早已走向社會,成為中堅力量,但提起當初的生存體驗來,他們依舊津津樂道。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一系列教育觀念、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管理措施的變化。眾所周知,民辦高職院校招收的大多是報考公辦院校落榜的學生,不僅被人們習慣性地視為“差生”,他們在自己入校時也往往被失敗情緒所籠罩。但在孫承武看來,人才標準是多元的,不是一次考試可以定終身的。他引進了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組織師生學習,促使大家樹立全新的人才觀;他引進了世界先進的智能測試系統,為每一位新生測試、發現其智能強項和發展趨向:他開辦了大學生成長訓練營,使每一位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他主編了國學、禮儀、藝體系列讀本,為學生提供了正規教材所沒有而又不可或缺的知識。教師們學會了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學生,發現了這些高考成績不佳的學生身上的巨大潛能:學生們學會了用全新的觀念認識自己,樹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強烈信念。
學生成長過程中是需要不斷激勵的。單純以學習成績定優劣固然不免片面,過分強調全面發展也會變成求全責備,不利于更多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多元智能理論相適應,孫承武認為,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所以,每年的頒獎大會,山外的大多數學生都會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獎勵。只要學生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就會獲得單項獎。在國家獎助學金制度還未惠及民辦學校學生時,孫承武就在校內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作為全校標兵的學生,可獲得萬元重獎:而家庭困難又能勤奮學習的學生,則可以獲得勵志獎。學院用于發放助學金和減免的學費,每年都不少于100萬元。
總結10多年素質教育探索的經驗,孫承武提出了“山外育人模式”——外語+專業+技能+綜合人文素質,并堅持不懈地大力推行,取得顯著成效。外語專業學生必須選學第二外語,其他專業學生必須選修一門外語,每個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拿到兩個技能證書,必須至少有一種藝體方面的愛好特長。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誰能說他不是人才呢!而這樣的學生受到社會歡迎,在擇業和職業生涯中具有明顯優勢,則是不言而喻的。
學生就業是頭等大事
這些年來,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在許多學校把招生視為學校生命線的時候,孫承武一直認為,就業才是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他一直把就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一專多能,成為學子特色;校企合作,拓寬了就業空間;就業指導,他更是常抓不懈。
本來,由于山外學生素質全面、特長明顯,就業具有顯在優勢,用人單位盛贊:“山外學生不僅專業扎實、外語基礎好,而且講誠信、懂禮儀,善于合作,適應性強”,招聘時優先錄用山外的畢業生。
但是,每年至少3000多名畢業生,仍難免會有少數就業困難者。對這少部分學生,孫承武給予了極大關注。從學院有第一屆畢業生開始,孫承武就提出了“讓每一個學生就業”的工作目標,并采取各種措施確保目標實現。他說:“對學校來說,一個學生只是畢業生的幾千分之一,但對本人和家庭卻是百分之百,只要還有一個畢業生沒有就業,我就覺得問心有愧,于心不安。”每到畢業季,他都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各種措施,聯系用人單位,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前些年就業形勢特別嚴峻時,他把最后未能簽約的少數學生交與領導班子成員分別負責,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聯系用人單位,直到正式簽約。其中難度最大的,他總是留給自己。2006年就業季,為了讓最后一名身有殘疾的學生也能就業,他親自拜訪多家企業進行推介,幾乎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用人單位領導深受感動,說:“你這樣的院長太少見了,拿學生就業比自己兒子的事都上心。”最終破例錄用了這名學生。學生家長感動得熱淚盈眶,給學校送來錦旗,說:“院長比我們做父母的都盡心,孩子能上這樣的學校是他的福分。”在多年持續努力下,近年來山外畢業生不僅好就業,而且就業好,就業率在山東所有高校中名列前茅,也吸引了更多學生來山外就讀。
讓每一位教職工幸福
學校初創時期,孫承武主要靠精神鼓勵和帶頭實干團結帶領教職工艱苦創業,大家工資福利待遇也都比較低。教師隊伍發展經歷了一個比較困難的階段。有的外聘老教師抱臨時工作觀念,一些青年教師則把學院當作跳板,每遇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招考,就會有教師流失。孫承武很清楚,辦好學校靠教師,沒有一支穩定優質的教師隊伍,再美好的教育理想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而讓教師留得住、干得好的前提,只靠感情留人是不夠的,還必須靠事業留人、待遇留人。隨著學校的逐步發展,孫承武明確提出,要讓教職工分享事業發展的成果,做到讓每一位教職工幸福。在不斷改善校園環境和教職工辦公、住宿條件的同時,學院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現在,山外教職工的工資已經與公辦高校基本持平,較好地解決了教職工的后顧之憂。
教師的業務成長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孫承武制訂落實了各項教學和科研獎勵制度,引導鼓勵大家在業務上不斷提升,并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他利用上級給予民辦高校的比較寬松的職稱評聘政策,使一批又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順利獲得了高級職稱,逐步從外聘老教師手中接過了各學科帶頭人和管理崗位的重擔。大家學有榜樣,干有目標,把個人命運與學院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安心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學校發展我成長,事業成功我光榮”,已成為山外教師隊伍普遍的共識。
2010年5月,一位青年教師的父母來到學校,向孫承武反映這位青年教師的“不孝”表現,說他不肯按時盡到養老義務。孫承武本人是有名的孝子,他也最鄙視不孝的人。但在和這位青年教師談心之后,發現他因參加工作時間短收入不高,而且連續經歷了結婚生子等一連串大事,確實困難很大,實不能也,非不為也;而家在農村的父母則認為好不容易供他上完大學,他上班了就應該開始回報父母了。這事引起了孫承武的深思:青年教師們如不能在為父母盡孝方面身體力行,不僅會影響個人成長,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為了讓山外教職工都能做到在家是好兒女,在校是好員工,他提議在全校設立每人每月200元的敬老專項津貼,隨工資發放。這一舉措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全校沒再發生過因養老費用產生家庭矛盾的問題,還有很多家長來校或打電話對學院表示感謝,表示一定支持子女在學校安心工作,多作貢獻。
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教育的開放也已不可逆轉。在當今時代辦學,必須面向世界,走國際化辦學道路。而擁有11個外語語種、13個外語專業的山外,在對外開放方面理應走在前列。這是孫承武又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
時刻關注世界教育發展的動態,隨時捕捉可用于學校發展的資料信息,是孫承武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之一。繼2003年編著出版《聚焦全球十大名校》之后,他又整理出版了《世界名校五百強》,將世界教育的瑰麗畫卷、迷人風光盡收眼底。基于廣博、開放的視野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他總是把山外的發展置于全國的大格局和全球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他抓住各種機會,擴大與世界各地高校的合作,既吸取了各國教育的寶貴經驗,又擴大了年輕的山外在國際上的影響。目前,山外已經與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俄羅斯、烏克蘭、西班牙等2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除進行教師交流互訪、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以外,山外學子可直接進入國外高校連讀本科和碩博課程,國外學生也已多次利用暑期來山外參加中國文化研修班。
為了讓學生打開國際視野,學院千方百計創造各種條件:十幾年前就配置了國際衛星接收系統,所有教室均能接收美國CNN、日本NHK、韓國阿里郎、英國BBC、德國DW、意大利TVS、法國TVE等11個國家的外語原版電視教學節目:校園無線語音系統使學生在校園任何角落都可接收外語信息。近年新上的同聲傳譯實踐教學中心可同時進行9種語言的同聲傳譯,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筆譯室配有國際先進的翻譯服務軟件系統,支持64種語言的雙向互譯:還在校內創建了美國、日本、韓國生活體驗館,使學生可以隨時感受國外生活場景,汲取豐富的文化滋養。
學院每年與國外高校聯合舉辦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特色文化活動,并進行海外留學、就業實習的推介。近年山外學子赴海外求學、就業、實習者已逾千人,并逐年增多。國外來訪者紛至沓來,國際化辦學道路越走越寬廣。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學院已晉升為本科院校的新起點上,孫承武在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又為全校師生描繪出了激動人心的學院發展愿景:到2029年(建院30年),建設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辦學特色初顯的多科性、應用型院校;到2049年(建院50年),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院校:到本世紀末(建校i00年),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顯著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孫承武常說:“教育是偉大的事業。我的心愿就是要辦一所百年名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任重道遠,我愿為此而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