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復斌
對于尹作全來講,他是在把自己多年努力的成果拿出來與農民分享,是在用自己努力贏得的市場份額來支撐他的“62411”精準脫貧事業,是在用九三學社的科學精神為脫貧攻堅助力,為留守農民開辟脫貧致富新捷徑。
2018年4月13日上午9點30分,黑龍江省拜泉縣育新社區廣場內人頭攢動,由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農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承辦并直播的黑龍江省科普大集主場活動在此舉行。與此同時,黑龍江省遠程教育培訓中心安排全省所有鄉鎮和部分村屯的850多個分會場近10萬名農民同時觀看。這次活動的主講專家只有一人,他就是九三學社社員尹作全。
“破題型”攻關與“實效型”研發獨樹一幟
提起尹作全,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是中國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科技服務團農業專家、綏化市青聯副主席、綏化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專家,是遼寧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山西省呂梁市人民政府的特聘專家,還是阜新市、呂梁市、黑河市、寧安市的“榮譽市民”。
作為一名志在為農民做實事的科技工作者,從1985年7月畢業,尹作全就在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農科所創立了馬鈴薯課題組,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解決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個課題組的成立改變了該所過去只從事大豆、玉米、高粱研究,沒有馬鈴薯研究的狀況,也為尹作全后來在馬鈴薯行業的重大成就埋下伏筆。
1990年,課題組變為馬鈴薯研究室。從課題執行人到項目主持人、研究室主任,尹作全從事馬鈴薯研究及生產至今已有30多年。
1992年,他成功引進并推廣了目前國內應用面積最大的超早熟馬鈴薯新品種——“早大白”,當年他研究生產的脫毒一級種薯賣出了每噸5000元的天價,創造馬鈴薯種薯國內價格的最高紀錄,至今無人突破。
1995年,他主持研究完成的馬鈴薯大棚高產栽培技術,讓黑龍江人5月份就能吃上自己產的土豆。
1998年,他發明了馬鈴薯脫毒小薯無基質噴霧栽培新技術,獲國家專利。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認為,這項技術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同類研究先進水平。
1996年,他主持研究完成的超早熟馬鈴薯復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打破了高寒地區農作物只能一季生產的傳統模式,實現了高寒地區馬鈴薯與前茬作物的一年兩季生產,被農業部列為在馬鈴薯方面第一豐收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推廣。時任黑龍江省副省長的孫魁文在全省推廣現場會上,將其譽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業實用新技術”。
2003年,他主持研究完成的馬鈴薯三層結薯等新技術,改變傳統的一層結薯為三層結薯,畝增產近50%。2011年9月5日,在綏棱縣后頭鄉5300畝馬鈴薯生產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1300多農民和科研人員給采用三層結薯技術的馬鈴薯進行現場測產,測產結果:畝產4.24噸!
30多年來,他研發的這些增產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黑、吉、遼、晉、寧、冀、粵、閩及內蒙古等省份累計推廣面積500萬畝以上,總計可促進農民增收50億元以上。
在很多薯農的眼里,尹作全簡直成了“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不僅善于增產,更善于看病,是南北各地薯農信賴的“土豆醫生”。2013年,福建一個薯農在生產上遇到了難題,他家的1500畝馬鈴薯,不知為什么就是長不好,他請遍了幾乎所有的能人來給他的馬鈴薯瞧病,就是沒人能看明白。最后,有人向他介紹了尹作全,他就托人請尹作全到當地給解決難題,許諾“只要給看好了,就給5萬酬金”。尹作全理解農民急切的心情,當即買機票前往,在經過認真的田間檢查和測試之后,他斷定,這片土地的馬鈴薯缺少一種微量元素——鈣,這個困擾當地薯農多年的大難題一下子就解決了!但尹作全沒收那5萬元,只拿了4000元的往返機票費用就回來了。當年底,一個意外的超大郵包被放在他的辦公桌上,原來,福建那位農民沒有忘記尹作全,給他郵來了大禮包以示感謝。這件事很快便傳成佳話。尹作全的名氣一下子傳遍大江南北!廣東、福建的薯農有的干脆自己帶著病苗登門拜訪:有的本人來不了,就用飛機把照片和植株發給遠在黑龍江綏化的他,請他給“診病、開方”。
“晨練型”勞作與“傻瓜型”技術完美結合
中共十九大閉幕后,尹作全幽默地給朋友發微信說,“十九大勝利閉幕啦,但我的職務和工作沒有變,還是種土豆。大事找習主席,吃土豆還找我。”其實,作為一名九三學社社員、綏化市政協委員,他內心正醞釀著一個宏偉的計劃,就是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盡一份力。
尹作全這個宏偉計劃的切入點,就是2017年已經在黑龍江省青岡縣試行成功的“62411馬鈴薯原原種庭院生產精準扶貧項目”。
“在以糧食經濟為主的黑龍江,想實現鄉村振興,就要讓農民真正脫貧,走向富裕,這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讓進城打工的農民進城后留得下,這是城鎮建設和管理者該考慮的問題:二是讓走不出農村的留守農民不離家也富得起來,這就是我們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想的事情。”說起農民增收的話題,他總是很有見地。因為尹作全不僅在基層生產一線專業從事馬鈴薯科研生產服務30多年,更有長期接觸農民,了解農民的實踐積累。多年來的農業技術科研和推廣經驗,讓他意識到指導農民掌握新技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過去很多專家所采用的如同給學生講課一般的方式,農民根本聽不懂。但是你把種子選好了、肥料配好了、操作規程定好了,把讓農民犯難的事情都解決好了,讓他們照單去做,效果就好多了。2003年,《黑龍江日報》就曾以“農民在自家地干活也能賺工資”為標題,報道了尹作全等人創新的馬鈴薯合作生產新模式:農民以土地作價4000元/公頃入股,不再投入任何資金,其余生產所需資金、田間管理技術由組織者提供,農民在自己地里干活也賺工資,秋天分成,有效解決了制約馬鈴薯生產的一系列難題。
中共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打勝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更加鼓舞了尹作全。2017年,憑著對農民的了解和多年在馬鈴薯行業打拼的經驗,在省直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多方支持下,他首創推出了“62411馬鈴薯原原種庭院生產精準扶貧項目”。
“6”即農戶無償獲得6000株脫毒馬鈴薯定植苗:
“2”即農戶出200平方米院子安置網棚:
“4”即脫毒馬鈴薯組培苗在網棚中從定植到收獲需要40天:
“l”即每戶貧困戶春秋兩茬收入萬元以上:
“1”即教農民一項先進農業技術,使農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一模式,特別適合那些沒有大型農機具,也沒有足夠勞動力從事大田生產的留守農民。因為困擾農民的前期投入、技術規程和產后銷售等問題都由尹作全包攬解決,農民只需在生產季節在自家庭院的育種網棚里,按技術規程做些強度不大的勞動。就如當地農民自己所說“技術不用咱們操心,照單兒做就行,這點兒活,就跟你們城里人早上出來鍛煉一樣。”
“包收型”銷售和“穩賺型”增收同步實現
剛一開始,尹作全推出的這一模式,一些對他不夠了解的干部群眾并不認同。他們擔心的是:這樣生產的種薯能否好賣?這種模式能否長遠可持續?對于這些疑惑,尹作全心中有數。他了解農民,也熱愛農民,從不在這些小事上與農民計較。他知道,農民之所以有此懷疑,是因為他們在市場上畢竟還是弱勢群體,禁受不起任何風險。真心給農民辦實事,就得理解他們,真正替他們想在前面,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于是,他再次做出驚人之舉:以訂單的方式向農民承諾,不僅免費提供設施和種苗,秋后還包收農民生產出來的全部種薯!這樣一來,就像過去他在各地講課后出現的場面一樣,他再次成為農民們追星般圍追堵截和幾乎24小時不間斷電話“騷擾”的對象:一些貧困縣的領導也主動上門請他去給農民講課,更希望他多帶一些貧困戶用這一模式脫貧。
“任何農業增收模式都不是無限萬能的,‘貪多嚼不爛,我們得掌握好節奏,不能盲目擴大范圍,那樣就是蠻干。”盡管已經被追捧,但尹作全依然十分清醒。2017年,他首先在黑龍江青岡的禎祥、勞動、連豐三個鄉鎮采用這一模式選擇350戶貧困戶進行了馬鈴薯原原種庭院生產示范,所有產品寒地黑土馬鈴薯研究所院內回收、現金結算。這種模式一試行就大獲成功,年終算賬,收入最低的貧困戶200平方米一茬收入3700元,最高的收入4500元;200平方米兩茬最低收入6300元,最高收入8700元,而且貧困戶只干活,無投入,有收益,無風險。350戶貧困戶當年就實現脫貧!黑龍江電視臺、綏化電視臺、黑龍江日報、農村報、綏化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東北網等媒體對此作了報道。尹作全的名字也再次成為一搜百鏈的網絡熱詞。
“辣味型”建言和“擔當型”實干融為一體
生活中的尹作全,沒有一點兒“大專家”的傲氣,更沒有絲毫“大老板”的牛氣,但作為綏化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他在發表見解時,卻總有獨到之處。用干部的話來說,他“有個性”;用農民的話說,他“不怕官兒”。
1993年,他應邀到黑龍江省望奎縣給縣、鄉、村三級干部講授新式馬鈴薯栽培技術。令人吃驚的是,他竟然開講就說,“那些種地的農民沒來,給你們聽這個課有啥用?今天我就不講土豆咋種啦,我給你們講講今年秋后怎么幫農民賣土豆吧!”于是,一堂學科技的講座,讓他變成了講營銷的市場分析課。而他所講的這些,恰恰正是在座的每個人迫切想聽的。1993年至今,尹作全在中央二套、中央七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山西電視臺、葫蘆島電視臺、黑河電視臺、綏化電視臺、牡丹江電視臺等67個電視臺,指導馬鈴薯生產,講解、解決馬鈴薯生產難題,創造了全國11個省67家電視臺講課的最高紀錄。巴彥縣宏光鎮東雙景屯農民薄立強是尹作全技術的直接受益者之一。2017年,他的馬鈴薯比周圍薯農每公頃少投入2300元,卻增產30000斤,按0.5元/斤計算,每公頃增收15000元。2018m1月22日和4月13日,黑龍江省科協先后邀請尹作全作為唯一的受聘專家通過電視電話會議的方式,給全省663個分會場近10T名干部群眾講課兩次。他的講課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能講到人心里去,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62411”模式試行成功以后,看著那些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尹作全的干勁更足了,但同時壓力也更大了。因為他更清楚,盡管用他的模式生產出的脫毒種薯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都不愁賣,但畢竟總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市場競爭是無止境的。要讓更多的農民用這一模式脫貧,需要他以更多的付出去解決投資、技術和銷路方面的問題。為此,2018年,他又把努力的方向由種薯研發拓展到商品薯開發,在拜泉籌建起一個5000畝的商品薯出口生產基地。
無私的付出、扎實的業績,必然廣受贊譽。尹作全先后獲得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優秀青年科技標兵、黑龍江省科技星火帶頭人標兵、首屆綏化地區十大杰出青年、首屆綏化市十大杰出青年、綏化市勞動模范等榮譽。對于尹作全來講,他是在把自己多年努力的成果拿出來與農民分享,是在用自己努力贏得的市場份額來支撐他的“62411”精準脫貧事業,是在用九三學社的科學精神為脫貧攻堅助力,為留守農民開辟脫貧致富新捷徑。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