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作為“城市復興2050”項曰的創始發起人、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3D打印數字維創中心CEO,姚京在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業,為未來的城市建筑,增添文化氛圍,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美好環境。以媒體身份與建筑設計的“初相識”
“最早從事媒體行業,專注于室內設計、建筑沒計、城市規劃、產品設計等泛設計領域。2000年左右,我發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嘗試融合、跨界。”姚京說道。
銳德集團(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是美國一家主要做電子、計算機等領域的媒體集團,2006年姚京進入其中,擔任集團旗下《室內沒計》雜志中文版的主編。
“銳德集團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一家媒體集團,商業和專業齊頭并進是令我觸動最大的,它不只是在宣傳報道某一行業,還會引申出如何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深層意義。在設計層面,把設計的產業鏈做的非常扎實。”姚京評價道。
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設計領域開始走向一個新浪潮。
2006年到2009年這個時間段,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房地產領域來拉動,由此帶動家裝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姚京介紹說,設計在中國最早源于裝潢裝修,也就是家裝領域。
跟隨房地產行業的興起,設計師群體也慢慢走入大眾視野,設計師品牌開始陸續展現出來,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樓盤、樣板問,既而藝術、文化類空間也不斷涌現出來,表明人們越來越注重建筑的文化價值,追求美的體驗。
2010年前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傳統媒體紛紛轉型,不少紙質媒體關停,向數字媒體轉型。姚京也在此時,嘗試自己的蛻變轉型。她慢慢地從一個設計領域的媒體人邁入到設計行業中,介入到設計行業的商業本質里去學習、觀察、體會。4年的時間,跟設計、建筑行業有了更緊密的接觸。
近幾年,中國的經濟也正在面臨新的轉型一一城市建設從增量轉為存量。以房地產為例,進入到轉型階段,逐步縮減土地供給,整個供給側也在發生轉變,規劃界里發出了對存量規劃的呼喚,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發揮價值成為業界關心的問題。
“此時,大批的房地產商開始尋求新的創新,我們當時做了一個以建筑設計行業為拉動,給房地產行業提供創新動力的‘CBC學院,即‘中國建筑中心學院,以建筑設計賦能房地產轉型的模式,做相關的教育、培訓,以及園區、聯合辦公、民宿等新的空間形態模式探討與輸出,學院為開發商、運營商、城市管理者等提供新的方法、經驗和系統的設計思維,形成‘智庫體系。”
從那時起,作為“CBC學院”院長的姚京,認識到“知識經濟”已開始成為一種推動行業前行的新的生命力,她在學院里有一個非常受推崇的板塊是“城市更新”,即如何將老的建筑、老工業園區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其實像老工業園區,它們自身的建筑結構很完美,空間非常高大,獨具氣勢,完全可以把它的空間從原來破敗的模樣用設計的方式,重新把它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新空間,而當下發展迅速的互聯網企業,正需要這種開放、個性的辦公環境。
同時,我們在建筑設計的基礎上,打算創造出一種業態混合的模式,讓空間中的人們感到更有意思、更有樂趣。比如:毛大慶所做的“共享際”,按照共享模式來創造一種集體生活,激活每個個體,讓大家充分的交流、互動,進行各種新的創造,派生出新的可能性。
它融合了中困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共享經濟發展和地產領域創新這三個投資主題,將城市存量資產升級改造成囊括居住、工作、健康、休閑、文化、娛樂一站式立體空間,為城市創造性階層人群提供工作、生活以及精神追求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小到改造一個建筑物,大到—個社區及—個園區、景區,將老的物業和新的設計與內容運營結合起來,打造—個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環境。
“其實老的物業改造,是需要融合當下時代發展涌現出的新技術,所以,這樣的發展情況,也把我一步步地帶到以‘城市更新為主題的主線上。”姚京說。
發起“城市復興2050”
2015年,姚京帶領團隊在“城市更新”的基礎上,發起了“城市復興2050”項目,把2015年定為城市復興的元年,當時在成都、西安、福州,都做了一系列城市復興的活動。
成都老城區一一寬窄巷,是老街區再生的典型代表;在西安,改造的是—個老鋼廠,以工業建筑與校企結合塑造新型的創意園區;在福州,以煙臺山地區的歷史建筑與當地社區、新青年生活方式為結合的城市更新正在持續進行中。
同年,姚京借“城市復興2050”項日,舉辦了一場“全球城市峰會”,項目成立的初衷是把2050年作為一個時間節點,來預測和預警城市問題的爆發。
2050年時,全球每10個人中就有7個人生活在城市里面,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問題集中爆發。人口的增長、資源的枯竭等問題,都需要人們從現在就開始去預防和解決,創造更好的未來。這也是“城市復興2050”項曰的愿景。
“2017年我們團隊協助做了“大柵欄更新十五年”的展覽,將它不同階段的變化更新進行梳理,我們以媒體觀察者的身份,從不同角度參與到大柵欄更新計劃中,并且也把其中的項目帶入到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姚京說。
大柵欄更新計劃于2011年啟動,是在北京市文化歷史保護區政策的指導和西城區區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區域保護與復興的實施主體,創新實踐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基于微循環改造的舊城城市有機更新計劃;同時成立了一個開放的工作平臺一一大柵欄跨界中心(英文名:Dashilar Platform),作為政府與市場的對接平臺,通過與城市規劃師、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商業家合作,探索并實踐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有機更新的新模式。
伴隨著社區改造、社區營造,前者會有設計師團隊來進行,而后者主要是依靠當地的社區居民來共同參與完成,這既是一種社會行動,也是一種文化行動。
“城市復興2050”項曰作為一個非營利性平臺,給了姚京和團隊成員一種使命和責任:“我們在其中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意識到城市問題,并且以協同創新的方式來共同面對和解決。”
目前建筑行業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也已經逐漸進入到科研學者以及建筑、地產企業和沒計師的視野中。
姚京作為3D打印數字維創中心的CEO,在她及各方力量的努力下,3D打印數字維創中心正建立起集國內外頂尖專家工作站、合作發展伙伴聯盟、3D打印實驗室聯盟、高新科技園區與高校產業園聯盟、全媒體科技成果推廣發布平臺,高端人才培養與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施服務和3D打印國際技術專利評估與交易平臺于一體的3D打印產業鏈生態系統,全力推動3D打印產業的蓬勃發展。
預見美好未來:“下一代建筑”
2018威尼斯雙年展上開啟了一場關于“下一代建筑”的全球創新大賽,第一期主題為“智慧樹:垂直智慧社區的未來生活”,以汀蘇省汀北健康城國際人才公寓為創新大賽項目實施的載體,在全球征集參賽隊伍以及整體創新解決方案,根據“下一代建筑”的探索方向,通過競賽全力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并將成果轉化到實踐中,進一步實現高層建筑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如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統以及學元模塊能源使用的集成效率等);以數據驅動沒計,形成建筑的智慧大腦;結合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居住、娛樂、研發、交流等空間模式和技術應用場景進行探索與同應;以及智能建造技術等。這意味著,更多的科研機構、企業、院校、設計創意團隊等將被納入到更加深度的協作過程中,也意味著從一開始,政府、開發商、集成商、運蘺商、科技企業、建筑沒計院、科研院校、投資機構等即在升放創新平臺中建立起共事模式。這是具有開創性的,也將是建設行業中新一輪產業與科研交匯、開拓激動人心未來的開始。
今年5月27日,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Fondazione EMGdotART)聯合DADA(中國建筑學會數字設計專業委員會)、IAAC(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高等建筑研究院)、“城市復興2050”(UR2050)等共同發起了“下代建筑”發展計劃。
姚京作為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FondazioneEMGdotART)秘書長、“城市復興2050”創始發起人,為了“下一代建筑”發展計劃走訪全球各地知名建筑師、建筑學院、科技企業等;一次次地同國外專家們討論的筆記,早已經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她的本子。
“下一代建筑”即代表了數字建筑的前沿發展,其數字化工作流程涵蓋了從設計、建造到運維的全過程;它不同于以往,是以新的方式、生態和能力面向未來;是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傳感技術、新能源、虛擬現實、3D打印增材制造、軟件信息化、區塊鏈等技術和產品得以創新性應用的高維集成平臺。其核心是人,集合了人們進入數字時代的新生活方式。”姚京介紹說。
當下,人們對房屋建筑的個性化需求,正在逐漸擺脫一個樓盤房屋建筑建造雷同的狀況,在追求特色、個性化的同時,人們也更加追求綠色健康。
房地產開發是耗費巨大能源、資源的,“下一代建筑”的項目智庫中,就運用“循環經濟”理論,來實現能源的節約、互補,實現向下一代建筑的轉型。
姚京想要打造一種美的環境,一座有氣質的城市,將城市升級,展現她自身的時尚感和文化感。
“去丹麥出差時,要去一個地點開會,在街區步行過去,一路上,看到開放的自然公園,里面野生動植物都生活的很自由。再往前走,會看到一個城市廣場,而使用這個廣場的全都是孩子們,孩子們在廣場上嬉戲運動。再向前走,是一片設計的很好的集市、菜市場和咖啡館,為成年人和孩子的家長們提供一個交流、休閑的場所。整條街區走下來,就到了開會的大廈里,一路上的歡聲笑語、自然美麗的環境,讓人流連忘返。”姚京說。
“我也希望中國的小鎮,能夠被打造成這樣的環境,這是極具魅力和活力的。中國小鎮的發展可以借鑒西方的‘一公里規劃,真正關注人們的需求。”
“下一代建筑”的智庫里有國內外設計師、建筑行業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企業的創新領袖等。將先進技術與實際發展需求結合起來,一方面實現科研成果落地,一方面從需求方推動整個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與升級。
除了關注建筑與科技融合并向未來延伸,姚京還特別關注從歷史和傳統中走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中國傳統建筑和其所代表的地方文化的傳承。
今年5月27日,由其作為策展人之一策劃的“活化一一以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為例”主題展覽登陸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
湖北恩施州宣恩縣作為土家族的聚居地,宣恩縣人民政府大膽嘗試,通過文化保育,長遠謀劃,規劃布局,發展經濟,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及武漢華中科大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李保峰教授團隊,以及一批優秀專家學者,以彭家寨為核心,聯通上下游曾家寨、梁家寨、張家寨、汪家寨、獅毛寨、伍家寨等土家族村寨進行整體規劃。
設計團隊提出了“中國土家族泛博物館”的概念,它并非封閉同定的場域空間及呈現靜態“文物”的同化空間,而是將以彭家寨為中心的土家族村落連成一體,形成一個活化的動態土家生活生產全景畫廊,讓對土家族文化感興趣的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見活生生的土家族人,實地了解土家族的生活居住形態,切身感受土家族文化。
“把我國土家族文化以建筑展覽的形式帶到威尼斯雙年展中,這是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特色與發展未來的機會,我們深處其中,感覺非常驕傲。”姚京說道。
全球智慧共享與文化問的不斷對話是走向“下一代建筑”的必由之路。
“如今,世界發展速度太快,其實在大多數人心里,都充滿彷徨和不確定性,這是因為我們正在經歷著社會重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適應感。我很慶幸的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清晰的曰標,對未來充滿好奇和期待,堅定而心存感激與美好,為了真正有意義的改變,不斷求索,擁抱真理,無所畏懼。”姚京這樣評價自己。
得內心世界的一方凈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美好的、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