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武
摘 要: 數學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方式,起疑開竇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優化課堂提問,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參與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討的課題。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個有心人,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朝著優化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懈努力,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
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形成濃厚學習氛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主體地位,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如何建構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俄的課堂提問呢?
一、提問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它應完成以下六方面的任務:(1)促進知識理解和掌握完善智能結構,熟練技能方法;(2)創設問題情景,點撥啟迪,促進學生思維活動;(3)促進思維定向,提問思維方向,集中學生注意力;(4)輸出信息并獲取信息反饋,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5)落實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大面積全員化提高教學質量;(6)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習能力。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提出哪些問題,提問哪些學生,希望得到什么結果,學生回答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還要提問哪些問題作為鋪墊,等等,都必須仔細考慮。提問要抓住教學中心線索,關鍵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所提問題要明確易懂無歧義,能反映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易于找到問題的切入點。
2、啟發性原則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原則,旨在強調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啟發,而不是強迫、代替。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新學知識只有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并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聯結點,才能將新知識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提問來引導、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應啟而發,切忌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這樣的問題。
3、適度性原則
課堂提問要根據思維“最近發展區”原理,選擇一個“最佳時機”進行.適度性原則有兩方面: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和時間。一節課不能提問不斷,否則學生無法冷靜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壞了課堂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沒有提問,否則整堂課會毫無生機.另一方面,問題的難易程度要科學適度。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的問題,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4、全面性原則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因此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調動每一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切忌教室內有“被遺忘的角落”;要有親切的態度,民主的作風,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的意見,充分施展學生的自我個性,暴露在學習中的問題;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運用適當夸張的語氣和鼓勵,贊揚的言辭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5、共同參與原則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交流過程,教師設計的問題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不僅要設計好“問什么,怎么問” ,也要心中有數問誰,那一層次的問題找哪幾個學生,誰先回答,指名回答還是舉手回答,個別回答還是分組回答,口頭回答還是書面回答等等。這些都應通盤考慮,統籌安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問題,應做好面向全體發問,讓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再讓學生單個回答,且問題要有層次性,適合各種水平的學生,也要讓學生做好修正錯誤,補充遺漏,判斷正誤的準備。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策略
1.創設巧妙問題情境,引人入勝
問題情境就是當學生面對問題時,不是感到害怕,而是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數學啟發式教學中,要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形成疑難和困惑,就需要有相應的問題情境。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教師有目的地進行活動的結果,是教師創設的,把學生引入積極思維活動的教學問題情境。例如,高中“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課例中,教師通過創設棋盤麥粒問題“1張棋盤,共64格,第1格放1粒麥子,第2格放2粒麥子,第3格放4粒麥子……麥子放到第幾格就超過1億粒了”引導學生去想前n項和公式,但所列的代數式中出現了無法求和的情況,即不是已經學過的等差數列和的類型,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沖突,目前還不能求這個代數式的值,那么原問題要得到解決,就需要研究這個代數式的特征,就必須去研究如何利用規律把這個代數式化簡,因而需要乘以等比數列的公比q,這樣的故事情境使學生既產生了內心學習需求,又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
2.趣味提問導入新課,激發探究
提問內容的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識。教師要著眼于教材或知識點結構體系巧妙的構思設計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并因此體味到思考與創造的歡樂、滿足。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這一章時,如果教師先提出問題:“有一張厚度為0.1毫米的紙,對折20次后(假設可以對折20次),它的厚度能超過30層樓高嗎(每層樓高平均為3米)?”那么學生的興趣就會一下子被激發起來。若接著提出問題:“你想驗證此一下嗎?我們要學的等比數列知識將會告訴你。”學生的注意力會馬上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來,因為學生憑感覺總是不會相信一張薄薄的報紙會被折成那么高,想弄明白教師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這種提問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將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中,激發了學習興趣,使他們自始至終情緒飽滿,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