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要:多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一度忽視對現代文化的實用性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滲透。這種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本土文化失語現象已經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亦是時代的需求。只有讓學生充分地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對所學英語的理解和領悟,才能使其在交際中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
關鍵詞:中職院校,傳統文化,英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語言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它依附社會而存在,伴隨社會而發展。如果抽去社會文化內容,語言就只剩下了空洞的外殼。多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一度忽視對現代文化的實用性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滲透。這種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本土文化失語現象已經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亦是時代的需求。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的教學應成為我國教育各階段英語教學共同擔負的重要任務。
首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魅力獨特。特別是近年實行了新的休假制度,更體現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親近。但是中國與英語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了語言現象的差異,在語言的詞匯系統、語用系統中也會有所反映,如有些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就有不同的涵義,有不同的聯想意義。在漢語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動緩慢、呆傻之態,指人時常有“熊樣”;形容股市不景氣時稱“熊市”。但英語用bear指人時,則為a bad tempere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魯莽之人);在中國,大多數人對貓特別厚愛,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來描繪殘酷的女人。學生如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
其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呈現缺失,教材均為英美文化的讀物。語言的全球化過程也使英語及其附帶的文化滲透到本土文化中,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形成了重大的沖擊。因此教材上語言閱讀資料的偏重,使得學生學會的知識如何用英語表達外來文化,而作為學生要交流表達的中國文化,基本處于忽視狀態。
最后,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片面的導入英美文化,缺少對本土文化的導入,沒有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所涵蓋的底蘊滲透。教師們為了激起學生對于英語的學校熱情等目的,長期模仿和滲透英美文化,甚至為了語言語法基礎教學等,清空母語文化的積淀。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都會講解圣誕節等外國節日的來歷及其慶祝方式。從而引起如今學生熱衷過洋節日,圣誕節熱,情人節熱等,甚至有的學生能夠流利的用于介紹圣誕節的來歷慶祝方式等,卻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春節及其慶祝方式。
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1.弘揚傳統文化美德。
傳統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質、民族精神、民族禮儀等內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滲透傳統文化,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積極面,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美德,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讓傳統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這要求中國人首先認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夠利用英語表達。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促進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更好地開展。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設計教學活動,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有利于促進課堂互動,促進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的習得,言語是用于交流的。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教材或者教師的引導,過于片面的導入英語知識及其附帶文化,而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在交際中,將面臨多層次的交流障礙,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因此,只有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其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對所學英語的理解和領悟,才能使其在交際中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
關于外國文化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教學,王宗炎先生的告誡,可謂意味深長:“對自己的文化語言和人家的文化語言該怎么看待,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強國或強大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不如自己,這是民族主義,弱國或弱小民族自卑,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比自己好,這是懼外心理。”對于所有文化和語言,我們必須采取平等的態度。外語教學中,如果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本族文化,這個世界仍是隔離的世界,如此學習外語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浩. 中職院校中英語專業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 (16)
[2]彭小紅,車艷. 英語教學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 懷化學院學報. 2007.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