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平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迅猛發展,課堂教學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課堂教學具有哪些特點?面對時代的變化,應該打造什么樣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人工智能、課堂教學、主體、生成性、整合性
人工智是當下在各行各業中都炙手可熱的話題。在眾多對未來的見解中,人們幾乎達成了一個共識: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會有非常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來完成。在眾多人們認為即將消失的工作里,教師這一職業赫然在列。真的會這樣嗎?教師這樣一個幾乎伴隨人類文明存在的職業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嗎?
猛然看去教師似乎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其一,教學內容具有重復性。其二,教師上課過程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按照這樣推理,似乎未來教師職業也會與銀行柜員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樣,未來的孩子們只需要一個人工智能教師就可以完成學習過程了。
提出這樣說法的人,其實并不懂教師,不懂得教育。
第一,課堂教學的學習主體是學生。
課堂要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被牽引的過程,也不是由他人完全設計好的。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引領者,不是木偶的操縱者。不論是學習過程中的策略規劃還是學習動力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地、逐步地探索完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的投身學習,親身參與過程,獲得思維的發展經驗的積累。這樣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個體差異,也就是孔子所云的 “因材施教”。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是某一個程序這幾種程序可以去概括的。
第二,課堂教學具有情境性。
教學是教師的引領,材料的運用,學生的理解,學生之間的探討與切磋,共同打造了一個學習的情境,學生利用課程的各種資源展開學習活動,進行探究,解決實際的問題。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是自己的綜合能力得以不斷的增長,這樣的能力將會是他未來進入社會之后,面對各種復雜環境,解決各種問題的基礎。
這種學習情境的打造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進行的,這樣的群體行為與環境創設,不是由一個或者一組人工智能夠和完成的。
仍以《鴉片戰爭》一課為例,學生對課堂材料的初步閱讀、教師問題引領、通過小組合作的探討,形成對于當時社會的情況得出一定的結論,并把這個成果運用進行一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人生片段的演繹,進行課堂。這樣的展示對自己組別來說,是知識的運用與生成,對于其他組別來說,打造了了解這個時期社會情況的良好情境。所有同學又可以一起與教師一起基于對社會情況的了解,進行課堂學習的深化。這樣的情境是小組同學間、各組同學間、教師與同學間多層合作共同打造。學生在情境中更能夠獲得有參與感、榮譽感和成功感。學生的社會性在這樣的情境中、合作中、交流中得以發展和延伸。無法想象,這一切關系被人工智能取代,將會是什么狀態。人與人工智能的交流,依靠的是人能夠了解人工智能的代碼,人與人的交流,卻更為復雜,具有社會性。
第三,課堂教學具有及時生成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妥善處理教學的預設性和生成性,使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因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新問題,產生一些新的想法,這個問題恰恰是學生思維發展的發動機,繼續解決,這些新問題是深入學習的表現,也是課堂中的重點所在,這些問題的生成,基于學生的學習經歷,課堂情境,繼而產生,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教師的引導也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好的情境隨機進行不具有預設性。
例如《鴉片戰爭》一課當中,有的班級學生對于林則徐的個人遭遇感到非常的憤慨,并且直言,如果是自己,不會像林則徐一樣做出同樣的人生選擇。這就給教師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契機,帶領學生理解什么是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社會責任感。西方世界古代所追求的精英精神。帶領學生理解精英精神不是人們當下所理解和想象的,高薪下的光環生活,而是對社會始終如一的堅持付出。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林則徐人生境界的偉大,懂得社會責任的承擔,成長為真正的精英人才。再向學生推薦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和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精英精神世界的窗子。
第四,教學內容具有整合性。
時代在不斷發展,學生的個性也在不斷發展,課堂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運用,不斷的探索世界與探索自我,所以課堂的內容和教學的進程,都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整合。這種整合不僅限制在某一個領域,他甚至是跨學科的,甚至是跨地域的和跨越時間的整合。以我們楓葉的中方歷史課程為例,雖然我們的課程是歷史科目,但他其實融合了中國教材,加方教材,時事新聞以及學術中的最新教師需要不斷的把這些內容整合為課堂中的材料,成為學習學生學習的營養成分。尤其是一些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知識,更需要教師整體性的進行整合。
第五,課堂教學是情感的交流過程。
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密切的情感溝通的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儲備,每一個學生的反應其實都在教師的心理。教師在課堂上會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進行引導,對于他們遇到的學習問題和生活問題,也會加以不同的指導,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吧。
綜上所述,因為教師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是一份充滿了藝術性的工作。教師的職業過程中充滿著愛心、責任心與創造性、藝術性,所以人工智能無法替代教師,。正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人工智能再發展,也只是人類制造出來的智能,又怎么能擁有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