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英
摘要:本文簡要討論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黨的教育方針的關系,分析了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基本特色,指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肯定素質教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對現有考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與挑戰性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育方針;基本特色;主要途徑。
一、引言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1],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立刻引起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2,3],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發布,其總體框架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進一步細化為等十八個基本要點。這是針對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將對繼續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本文就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特色、發展核心素養途徑及面臨的嚴峻挑戰進行了思考與探討。
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黨的教育方針的關系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結構圖解如下:
這是一個金字塔形式的結構,最高層級即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特征。往下各層階逐漸細化為十八個要點。
那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黨的教育方針的關系是什么?自1949年12月,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以來,隨著我國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生態的發展戰略需要,我黨教育方針也隨時代而不斷變化,內涵不斷豐富。
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特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終身發展需要所確立的學生綜合素養框架,六大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核心素養具備時代性、綜合性、發展性以及民族性的特色。
時代性體現在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符合現階段黨的教育方針,是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符合現階段黨和人民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期盼。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些要點都帶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四、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及面臨的挑戰
研究課題組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設想,認為構建基于核心素養課程體系應至少包含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與質量標準四個部分,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目前,核心素養主要是通過研究者的頂層設計來實現的,核心素養的落實必須通過進一步的課程改革,教學實踐,教育評價在各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實現。因此學科核心素養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學生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具體細化,核心素養評價體系如果還是以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那么,核心素養在實踐中的落實前途仍然不容樂觀。傳統的的“唯分數論”考試評價方式應該也必須予以改革,然而,這并不是很容易的。其挑戰在于如下方面:
首先,這涉及當前范圍更加廣泛的人才選拔制度,從高考到公務員考試,書面分數仍然是重要的選拔依據。
其次,學生核心素養的測量與評價本身也是一個難題。第一,核心素養具有彌散性的特點,它廣泛地存在于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很難準確完整地描述和把握。第二,核心素養及包含的基本要點有些是可量化評價的,有些本質上是不可量化評價的。第三,脫離了具體學科的核心素養測評,可能帶來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進一步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和更深陷入唯分數論的泥潭,與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和改革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考試制度背道而馳。
最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認識信念,建立與學科素養相適配的教學認識信念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五、結束語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成果,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豐富與細化,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素質教育這一命題的獨特價值;理清推進素質教育的思路,探索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及優化教育評價體系,站在新的歷起點上尋求素質教育的新突破,這任重道遠是時代賦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對此,我們滿懷信心。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育部,教基二[2014]4號
【2】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教育科學研究》,2014年3期
【3】劉濯源,核心素養-聚焦核心素養,發展終生學習力,《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