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秀
摘要: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水平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健全學生綜合語文素質的主要手段。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和學生對閱讀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忽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對學生的思維品德建設有良好的作用。本文結合了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有效進行閱讀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綜合素質;策略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避免不了要面對大量的文字信息。如何使學生理解文字信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每個語文教師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實際上,閱讀理解問題不僅只體現在語文課堂上。在其他學科中,由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導致其對課本、習題中的信息無法吃透,也是常見的現象。初中生正處于智力開發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并不成熟,而且人格發展往往還沒健全,教師如果忽略了其在閱讀理解上的教育輔助,則會貽害無窮、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優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加強閱讀教學上勢在必行。
一、發揮語言焦點在閱讀中的作用
如果把精美的文章比作是一個美人,那么語言焦點就是這位美人的明眸皓齒,是美人身上美感的集中體現。語言藝術是一門精煉的、能有效傳達情感和信息的藝術。在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全文理解、段落分析,而大多忽視了分析語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這對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作者的語言運用中學會閱讀理解,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對其閱讀能力進行開發。在小說、散文、劇本、敘事詩等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會借助于故事中的敘述者或者通過某一人物的眼睛來講述故事。作者在體現某一思想感情時,常常會借助于某一焦點來傳達,比如人物的表情、動作,以及某一事物的狀態變化等等。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中,作者在文章開頭就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一典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的名字叫“背影”,而第一句話就點到了“背影”,可見作者對“背影”有著異于常人的理解和情感寄托。那么在閱讀中,教室就多提醒學生去注意觀察作者在文章中描寫的“背影”。學生在文章中會發現,作者對父親去站臺買橘子時的背影的描寫,“蹣跚”一詞,充分顯出了父親年事已高,當作者看見父親“用兩手攀著···”這時,作者涌出眼淚,充分體現了父愛如山和作者的孝感。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描寫,可以使其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時,利用當下的熱門現象,結合在網絡流行的“買橘子”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提升閱讀能力。
二、精心設計閱讀問題進行反饋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點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只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講解給學生們聽,讓學生被動記住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和內容結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們沒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以致于學生們對文章沒有更加深層的理解。設計閱讀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去帶著疑問對課文進行深度發掘。
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問題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見,閱讀理解中教學問題對學生的促進作用。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求知欲,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其對事物和情感的認知程度與接受能力。只有在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問題,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利用文章資源進行閱讀鍛煉。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晦澀,或者是過于拔高,那么學生顯然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文章的理解也沒有好處。
就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敬畏自然》一課來說,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是“通過閱讀文章,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那么學生往往會積極發言,有所領悟。而如果問題換做“敬畏自然對我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社會有什么意義”,那么這個問題就顯得太過于拔高實際,學生無法回答。所以,在教學問題上要精心設計,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做出梯度性的選擇,充分鼓勵學生的閱讀行動。
三、建設情感體驗模式的閱讀教學
過去的教學手段并不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思想感情的領悟時,往往程度不夠,學生無法真正去設身處地的體會這些來自作者的情感涌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樂觀處世的生活態度。尤其是對于古詩文這一類課文,其高度精煉的文學表達形式,充滿詩意和音樂氣息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活動。這也符合新課標下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的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與朱元思書》中,作者吳均利用簡練雋永的筆墨,為我們描寫了一幅生機勃勃、氣勢恢宏的山水畫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如風景圖片、山水視頻等,充分體現作者描寫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美妙景色,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文的復述活動,結合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會背景,充分讓學生體會當時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美好河川的愿望。在九年級上冊的《出師表》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主旨進行總結,讓學生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上,為劉備之子進行諫言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諸葛亮位居作為忠心耿耿的臣子,是怎樣對蜀漢王室盡心盡責的。教師還可以結合陸游的《書憤》,讓學生體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英雄氣概。這也能夠讓學生充分學習責任和義務,健全學生的思想品格。
四、小結
閱讀是讀者了解作者的工具,也是學生了解世界的窗戶。建立良好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收獲,使學生和老師有效進行溝通,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極大的鍛煉,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鋪路。
參考文獻:
[1]張大乾,韋愛芹.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11):148-149.
[2]李巧貞.關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