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景輝
摘要:在圖書出版領域,編輯職業的工作性質,使編輯更需要加深學習、掌握和運用意識形態理論,建構起編輯自身的意識形態理論素養。這就要求編輯加強意識形態基礎理論的學習,強化自身主流意識形態理論修養;加強意識形態理論品格的提升,強化自身對非主流意識形態思想的批判格局;加強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踐性,強化實踐中的意識形態自覺。這對于維護文化安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圖書出版;編輯;意識形態;理論素養;建構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29-02
關于“意識形態”一詞,在習近平總書記所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8次之多,報告鮮明指出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指示,從時代性、理論性、實踐性方面闡釋了我們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給我們出版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時又賦予光榮的使命和責任。
在新時代圖書出版事業中,編輯職業的意識形態屬性,以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事業中所承擔的使命和角色,使編輯比常人更要加深對意識形態觀念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在面對當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導致的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編輯更要有較高的意識形態理論素養,這也就需要編輯加深學習、掌握和運用意識形態理論,這對于維護文化安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踐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義重大。因此,雖然編輯職業的運作過程是一種主體性行為,但更是一種建構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活動,即建構編輯的意識形態理論素養。這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即包含編輯的思想理論基礎(所接受的意識形態理論及掌握水平),思想理論品格(對非主流意識態思想的批判與超越),躬身踐行的旨向(對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與維護,編輯技術能力)。只有這樣,編輯才能增強自身的自覺意識、判斷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一、加強意識形態基礎理論的學習,強化編輯自身主流意識形態理論修養
在圖書出版中,編輯總會以一定的意識形態立場來指導自己的工作,這就要求編輯工作者要具有較高的意識形態理論水平,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發展理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是編輯進行意識形態把關的理論指導,因此,編輯要學習和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作為一名編輯而言,只有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才能很好地在審稿中把圖書編輯工作過去的經驗與當下對書稿的意識形態把關相結合;只有從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角度出發,才能很好地在審稿中用辯證法承認矛盾、運用矛盾的觀點去正確認識書稿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才能在審稿中深刻領會出版物這個特殊商品的特點,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只有從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出發,才能在審稿中自覺地運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用社會主義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去衡量書稿的意識形態問題。
因此,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掌握,進一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別是要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馬克思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實踐性“決定了它不是凝固不變的既存態,而是與時俱進的生存態”。用自身扎實的意識形態理論確保政治上的清醒并能主動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編輯自身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陣地意識和導向意識,努力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使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在跟其他意識形態的較量中彰顯其理論魅力,“要以開放的胸襟,科學的態度,站在世界的前沿,引領話題,把握話語權,打造出經得起歷史、社會檢驗的精品力作”。
這種理論修養主要體現在編輯最基本的是非把關方面,即按照《出版管理條例》要求的禁止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包括出版物應嚴格維護國家憲法尊嚴;反對錯誤思想政治觀點;嚴格維護國家統一與主權和領土完整;嚴守國家秘密、維護國家安全或國家榮譽和利益;維護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及民族感情;反對宣揚邪教、迷信、淫穢、賭博、暴力,導人向善;維護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等等。
二、加強意識形態理論品格的提升,強化編輯自身對非主流意識形態思想的批判格局
理論品格的含義,“就是指一種理論所代表和反映的人的格局”,而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反映在編輯的個人格局上,就是一種批判格局。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格,尤其在意識形態理論之中,馬克思主義作為關于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的學說,正是確立了超越性品格,才使得其對現存思想的批判性立場獲得了不竭的精神動力,通過‘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使得意識形態的批判本性具有了現實性與力量。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辯證法的本質屬性;辯證法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那里,指的是一種思考方法或真理的“催產術”。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批判成為深化人類認識的推進器,推動人類認識的發展,這對編輯而言也不例外。
在圖書出版中,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與沖突,直接表現為各種書稿中不同文化思潮以紛紛不一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需要編輯具有批判精神。編輯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就是指編輯在審稿時,以維護和促進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發展理論為標準的意識形態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追求真實、批判錯誤、糾正錯誤的行為規范和精神氣質,它包括這樣一些因素,包括政治意識、大局意識、陣地意識和導向意識等。只有在對非主流意識形態批判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書稿的價值批判、結構批判、邏輯批判等。
這種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精神主要體現在編輯審稿的全面性、徹底性和辯證性等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區分書稿的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雖然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關系復雜,明確劃分很困難,但我們不能因其難以劃分就模糊化處理,混同兩者的關系。相反,我們應更加謹慎地區分兩者,即通過審稿中的全面、徹底和辯證的批判精神,于細微之處發現學術問題下所隱藏的政治傾向問題,區分出哪些內容允許出版,哪些內容不允許出版,哪些問題應該肯定,哪些問題需要修正。就一般處理而言,學術問題與政治相交叉的學術問題應按學術問題對待,學術問題下有意識地隱藏的政治傾向問題按政治問題處理。這樣就既能活躍學術,又能與那些從學術入手,以學術自由爭鳴為借口搞政治滲透的行為做針鋒相對的斗爭。正是在這種批判精神之下,編輯對于一些探索新情況、新問題、新對策的書稿要在批判中超越,要敢選、敢用,將一些新觀點、新方法、新路徑向社會公布,使社會對正確的東西逐步接受和認同。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編輯應注意“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三、加強維護意識形態理論的操作性,強化編輯實踐中的意識形態自覺
意識形態自覺既是一種思想意識,也是一種思想價值觀,更是一種思想實踐論。毛澤東指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中的銳利武器”。因此,從編輯自身來理解,它應指編輯在思想文化傳播中所體現的一種意識形態主體意識,包括自覺的意識形態反省、自覺的責任擔當、自覺的兼容并蓄和積極的自主創新等。編輯的意識形態自覺滲透在編輯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在很大程度上,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意識形態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書稿的選擇實踐方面。編輯是多元思想的發現者與選擇者,其歷史使命即在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面對各種書稿以及書稿中的大量信息,應具備選擇取舍的意識形態自覺性,并且能夠以此為指針,用客觀平和的心態去認識各種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性,從出版角度推動對主流意識形態有益的知識的傳播。一是排沙揀金、去偽存真,自覺去挖掘那些具有真正思想文化價值的精神產品,將它們甄別出來并撒播出去,使之成為人類共有的思想文化成果;二是激濁揚清、去惡揚善,自覺把那些不健康、不科學的垃圾信息剔除出去,使思想文化變得明澈潔凈,真正實現優化與凈化。
2.在書稿的整合實踐方面。編輯是多元思想的整合者,在發現和選擇書稿信息的前提下,應具備信息整合的意識形態自覺,一方面是內容形式的整合,從內容上能夠從所獲取的書稿信息中進行整合,剔除不良信息,提煉出與主流意識形態有關聯、有裨益的信息,能夠捕捉到當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從形式上把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果與經驗以合適的出版形式突出展現出來,使圖書出版能夠契合時代發展的主題與趨勢;另一方面是編輯規范的整合,這是編輯職業知識和意識形態理念的實踐與運用,即用嚴格的規范來整合書稿的內容,使之符合出版要求的規范;其中“內容形式的整合”是對書稿的優化過程,是‘編輯規范整合”的重要前提,對沒有進行整合優化的書稿的規范沒有實際意義,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圖書正確的導向功能。當然,編輯對書稿的整合實踐還需把握一個“度”,即不能越俎代庖,應加強與作者溝通,如需作者進行修改,則應就修改意見與作者溝通,請作者進行整合修改。
3.在書稿的創新實踐方面。新形勢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不斷創新發展,這也就要求編輯必須有不斷創新的意識形態自覺,而編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性工作。好的圖書,尤其是符合并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精品圖書,必定是有所創新的圖書;這種創新一方面可以是作者在作品思想方面的創新,而另一方面也是編輯在圖書出版中創造思維和重構思維的展現,它不僅體現在書稿內容(知識性內涵)和形式(狹義指裝幀,廣義指載體形式表現)上,而且也體現在書稿前期的精心策劃和后期的細致加工中。具體而言,即是突出一個“新”字,圖書要傳播新的知識,編輯在內容上就要不斷推出新類型,擴大新領域,開拓新的出書局面;同時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以新理念、新模式闖出新路子,使編輯在出版中的意識形態工作不斷走向成功。在這一過程中無不滲透著編輯的意識形態理念。在適應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要求的前提下,一個富有創新性的編輯,在工作中一定會將主流意識形態理念自覺貫穿于自己的社會經驗、工作經驗以及聰明才智中,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出版作品的創新。
4.在書稿的技術處理實踐方面。編輯作為圖書意識形態的直接責任人,對書稿意識形態的把關主要體現在書稿文本的技術處理層面上,尤其在面對有價值但意識形態問題模糊的書稿時,這樣的處理方式尤為重要,這里的意識形態自覺主要體現了編輯意識形態的技術把握水平。因此,雖然書稿文本所表現的意義是署名作者思想的展現,但是其中編輯主體意義的表達也是不能抹殺的,尤其在意識形態領域。在主動約稿(自主策劃選題,約請作者撰寫)中,編輯可以通過策劃選題所確立的有關意識形態的指導性和目的性原則,適度參與到書稿的寫作過程中去,從源頭切實把握好書稿的意識形態屬性;在被動受稿(自投稿和推薦稿)中,編輯的意識形態實踐,可以采用編輯方法或手段,對書稿內容和形式進行意識形態內容的技術性加工,包括:糾錯、潤修、刪減、改寫、校訂等方式,尤其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問題的準確把握,以及對相關技術政策、技術法規的規范把握等。
綜上所述,編輯工作是意識形態領域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而編輯的意識形態修養建構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對于圖書編輯來說,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在編輯理論素養中占有首要位置,對保證圖書對文化市場的引導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加強編輯理論素養中的意識形態把握能力,才能讓出版作品真正“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編輯在圖書出版領域中對維護文化安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黃明理.馬克思主義魅力與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
[3]張擁軍.主題出版是出版界職責也是發展機遇[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5-09-18
[4]梁建新.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屬性[J].湖南社會科學,2015(5):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