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 賀勇華?
摘 要:本文在新媒體環境下,結合傳統出版編輯工作實際,從選題素養、營銷素養、服務素養三個方面,簡要介紹了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編輯,如何從圖書選題策劃、作者團隊搭建、讀者市場細分、品牌意識培養、裝幀設計創新、編輯能力培養、媒體宣傳營銷角度,強化對產品、作者、讀者的品質服務,從而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選題素養;營銷素養;服務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68-02
編輯工作細致入微,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具有高素養的優秀編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給了我們啟迪和詮釋。鄒韜奮先生“嚴謹細致,精益求精;堅持標準,保證質量;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堅守專注,求真務實;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給了我們指引。
一、選題素養
1.項目的前期策劃。在圖書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所有出版人都在不斷地追求“精品意識”。但作為一名編輯,如何在選題策劃環節搶抓出版熱點和市場空白點,是一名好的編輯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這能夠為出版項目的進一步實施奠定強有力的基礎。(1)選題策劃要兼顧地域性與普適性。以地域特色文化圖書為例,文化的最初形成和表現,完全是以地域為基點展開的。地域文化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開發地域性文化圖書,不僅是為了宣傳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讓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但是,地域文化類圖書的研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更廣闊范圍內的傳播。所以在做好地域性文化產品的同時,要用更寬廣的思維打造普適性產品,讓產品突破地域性限制,實現更好的銷售與傳播。(2)好的編輯,需要對出版的堅守。好的作者需要通過不同的渠道去發現、維護,更需要編輯與作者搭建溝通的平臺,比如觀念、學識、眼光、共同的話題等,值此才能與作者對話、建立良好的關系。在我國出版史上,曾經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者型編輯和作者型編輯,這就決定了他們與作者的交流是平等的,有時甚至是高屋建瓴的,能夠為作者提供建設性意見,大幅度提升作品質量,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加工。其次,對于出版來說,一部好的作品,是奉獻給人民的最好的精神食糧,是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打磨的。此過程也是對編輯素養、學識、溝通交流等各方面提高、完善的過程,也是對編輯出版堅守的考驗。(3)精細化的讀者細分。要成功運作好一個選題,首先要有明確的讀者定位,清晰的讀者市場,要能夠從他們的知識層次、年齡階段、工作性質等分析其購買及閱讀的需求狀況等。只有精細化的讀者市場細分,才能了解此類人群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關注焦點,才能更加清楚內容所承載的信息、傳播方式等。
2.編輯自身能力的提升。關于編輯的能力,很多文章都論述過,除必備的基本能力外,在出版過程中,編輯還需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具有品牌戰略。新時期下,傳統出版在遭受數字出版沖擊的同時,也遇到了政策影響,導致出版成本不斷增加,市場對圖書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出版社如何應對數字出版的沖擊、突破成本增加的被動態勢,在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塑造品牌,形成合理的產品結構,利用品牌自身及品牌衍生品,進一步增強產品與讀者(客戶)的粘合度,為產品的營銷奠定基礎。因此,首先應該有長遠的品牌規劃。其次,調動專業化的人才,打造品牌專業化發展之路。第三,品牌化的形成,需要實現傳統出版與數字技術的相結合,以提升品牌整體形象。(2)具有創新能力。①傳統出版下編輯的創新能力。互聯網基因的注入及融合出版的產業發展態勢,勢必對出版編輯人才的素養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如何使傳統出版在大好形勢下突破重圍,是擺在傳統出版人面前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隨著市場購買方式的轉變、文化體驗的創新、圖書載體形式的創新、內容的創新等,一部好的產品,如何借助新媒介等數字技術,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凸顯了編輯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這也要求編輯要樹立一種全新的出版理念,著力實現創新意識的不斷超越。此種模式下筆者認為應發揮數字技術的“服務”功能,強化產品的服務、體驗、內容延伸等。②新媒體下編輯的創新能力。《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指出:2017年知識付費市場延續了2016年的快速發展勢頭,知識付費用戶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底達到1.88億人,較2016年的0.93億人,增長了102.2%;知識付費收入顯著增長,顯示了我國知識付費市場的高速增長態勢[1]。如千聊、喜馬拉雅、知乎等一系列知識付費均取得了豐厚的效益回報。這些知識服務軟件針對特定人群的閱讀習慣,解決了他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系統知識的平臺,但是對于所傳遞知識的理解因人而異,因此,紙媒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編輯更應該深度思考如何將以“內容為王”的傳統出版優勢轉型為以“知識變現”為目的的知識服務。此種模式下筆者認為應借助新媒體發揮內容的“基礎”功能。
3.裝幀設計——市場需要的藝術。圖書在承載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是一個市場流通的“商品”,如何讓商品“說話”,達到與潛在購買者的“溝通”,實現購買,已成為圖書營銷的重要手段。因此,圖書“商品”視覺傳遞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圖書的生存。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中對一則廣告的字體有這樣的描述“用大一些字號的字排正文第一個詞的第一個字母一般能多吸引13%的讀者。”“如果在段落間加上引導性符號,讀者數平均會增加12%。”[2]國外的廣告設計尚且如此細微,圖書出版的裝幀設計則應該達到更高的層次。因此,將標題的要求、字體、字號等廣告的設計方法和技巧滲透到圖書設計領域,會更有效地傳遞圖書的特性,使圖書具有“廣告性”和“藝術性”,也就賦予了圖書更好的視覺傳遞效果。另外,在造型設計、材料運用、印裝質量等方面要注重視感、質感和手感,逐漸形成自己的裝幀設計品牌,實現產品品質的視覺化。
二、營銷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圖書企業的全渠道布局,以滿足消費群體的全渠道體驗需求,已成為零售發展的必然選擇。
1.新媒體下營銷素養的養成。對于新媒體素養的養成,平時關注較多的是在新媒體沖擊下,出版人如何堅守那份出版的底線。在此,主要探討一下新媒體時代,傳統編輯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產品的體驗營銷推廣。即在無形之中,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網絡社交方式,將產品信息宣傳、滲透到個人及個人所在媒體,同時被龐大的讀者群或潛在的讀者、好友等自發地宣傳,提升產品的影響力。
2.線下體驗式營銷推廣。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我們將遠遠超越‘功能的需要,把服務業,無論是商店、餐廳還是理發館,變為一種預先安排的體驗。”[3]實體書店的轉型,如日本蔦屋書店,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其將成為實體書店未來的一種發展模式,成為一種概念店、體驗店,讀者可通過終端實現網上購買。
因此,對于營銷推廣,在運用好上述的新媒體營銷外,應更加注重線下體驗式的宣傳推廣。如依托寒暑假、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開展座談會、主題活動、文化體驗等,準確定位目標顧客,獲得讀者的情感認同,形成對產品、服務及其品牌的偏好,全面提升讀者的滿意度與忠誠度,并實現“圖書”向價值的轉變。
三、服務素養
隨著傳統書店轉型的大趨勢和新媒體數字技術的便捷服務功能,新媒體環境下完整的、碎片化的海量信息蜂擁而至,如何篩選、整合、創造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面對作者的來稿,如何從導向、內容確定稿件的出版價值,成就一部暢銷書,便是編輯面臨的最大挑戰。其實,對于出版企業來說,在實現“雙效”的過程中,對市場(讀者)、對作者都可歸為服務型的企業。傳統出版與數字融合的大趨勢,讓眾多的企業感知:對讀者個性化需求和作者可選擇性增大日趨明顯的今天,強化對產品、讀者、作者的服務能力,聚合更多的出版資源,對出版社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產品服務。(1)內容服務。字典中對于“編輯”的定義是“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原有的編輯職能在實現轉變的同時,也應該提出更多的要求。傳統出版與數字化的融合為傳統出版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產品的深度開發,不僅能實現產品品牌化,而且在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數字化技術的使用不僅實現了“一個內容、多個載體”的傳播,而且對于原本必須通過紙媒傳遞的增值內容,完全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同時也實現了對產品的延伸服務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必須對產品后續的附加內容和延伸服務做好充分的準備。(2)營銷服務。作為優秀作品的助產士,編輯是最熟悉圖書內容的人之一。因此如何與發行聚力,實現對圖書的精準營銷,也是編輯必須具備的素養。如編輯如何運用簡明、準確的文字向發行人員、讀者傳遞圖書的亮點、賣點;運用網絡、報刊連載,組織發表書評,召開圖書研討會、座談會等實現信息擴散;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作者—編輯—讀者”三者聯動,形成話題張力、持久力推動營銷服務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2.作者服務。對于出版企業來說,發現一部好的作品、一位好的作者,如同沙里淘金。因此維護好作者,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學會換位思考,多從作者角度考慮問題。另外,對于一位好的作者,不能停留在簡單、粗淺的合作上,要通過與作者的深度交流,形成對作者潛能和資源的再挖掘,甚至可以對作者的發展進行規劃設計,實現作者、產品的共同包裝。只有這樣才能與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讀者服務。讀者是圖書的最終購買者,實現出版物的良好銷售是大多數出版社追求的共同目標。當下互聯網的發展、新媒介的使用,使繁雜、層次不一的海量信息通過各種手段推送給讀者,讀者從原有的“被動性”文化接受轉變為需求的“主動性”選擇。因此,如何利用好傳統媒介與新媒介,強化對讀者的服務意識,形成產品穩定的讀者群體,增強與讀者的粘合度,實現讀者對產品、服務及其品牌的偏好,將會實現比較持久的效益來源。
參考文獻:
[1] 鄭成宏,黃亞楠.新技術提速媒體融合.http://www.cssn.cn/xwcbx/ xwcbx_rdjj/201807/t20180703_4493276.shtml.
[2] 大衛·奧格威著.林樺譯.一個廣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143-144.
[3] 阿爾文·托夫勒著.蔡伸章譯.未來的沖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