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舒舒
【摘 要】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二者相互作用。本文從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中探析二者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展開如何協調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區域經濟;關系
隨著我國對區域經濟的重點扶持,區域經濟的到了有效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慢慢展現了出來。人們開始對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展開了思考。
一、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人口眾多。按道理來說,我國的勞動力儲備充足。但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劇,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銳減。部分人認為勞動力就是人力資源,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勞動力并不等于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指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貢獻的勞動者。在我國現有勞動力中,并不是所有勞動力都有這種作用。簡言之,就是我國的人力資源比現有的勞動力還要少。這使得我國的人力資源供不應求。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其中三大都市經濟圈中的城市經濟最為發達,而西北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發展落后,二者差距分外明顯。這對我國的經濟總體發展非常不利。我國向來提倡共同富裕的理念,而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嚴重違背這一理念,應及時加以調整。綜上所訴,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應加以調整。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二者發展速度不相適應
人力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保障,如果區域經濟是一座建筑物,那么人力資源就好比是建筑物中的橫梁,如果橫梁不堅固,那么建筑物越往上修建越危險。而區域經濟的根本目標就是不斷向上發展,這需要穩定的人力資源。我國對區域經濟的重視度極高,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致使區域經濟發展迅速。在國家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卻忽略了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導致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甚至存在脫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征兆,我們不能被區域經濟良好的發展速度所蒙蔽,應該從辯證的方向去看待,透過表象看出實質。
(二)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存在地域不平衡,就業者政治思想覺悟不夠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在社會中流傳著句戲言:現在社會真是遍地都是大學生。雖然大學生的數目是增加了,可真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人才還是少數。而且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在地域上季度不平衡。我國三大都市經濟圈中的城市經濟發達,西北內陸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在發達地區的教育具有明顯優勢,無論是學習條件還是教育水平都相較于西北內陸要優越。發達地區就業競爭激烈,卻還是有大部分人擠進去,經濟較不發達地區就業崗位充裕卻無人問津的極端局面。主要原因還是就業者注重個人利益,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部分個人利益犧牲的政治思想覺悟還不夠充足。以至于人力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甚至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
三、應如何協調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發展關系
(一)優化高校中的人力資源的專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
在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還要做好對現有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現在高校普遍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專業,為許多準備以后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人提供了專業的學習機會。高校應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育進行優化。除了開展人力資源專業課程外,還應加以輔修政治思想課程,讓學生有為欠發達地區經濟做出貢獻的思想覺悟。在加強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提高學生們的社會實踐能力。高??梢笕肆Y源管理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入相關的企業實習,自身的社會經驗比書本知識帶來的效果更加直觀。
(二)欠發達地區政府可制定就業優惠政策
大部分就業人員選擇到發達地區就業就是為了能在優越的工作環境中獲得一份還不錯的薪酬。而具有高素質的就業人員瓶不同就業人員更具有優勢。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們則更想在發達地區打拼自己的天下。欠發達地區政府可從這兩點出發,制定相關的就業優惠政策,例如安家費、福利費等。以此吸引高素質的就業人員在本地就業,緩解本地人力資源緊缺的情況,促進各區域的人力資源平衡發展。
四、結語
人力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對二者的協調發展加以重視。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協調發展還存在著較多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單良,宋關東. 區域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分析——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 人口學刊,2016,38(04):103-112.
[2]林潔. 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探討[J]. 知識經濟,2016(18):28+30.
[3]季季. 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探討[J]. 綠色環保建材,2018(03):254.
[4]由大為. 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06):211-212.
[5]張永鵬. 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管理關系分析[J]. 現代經濟信息,2012(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