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的,讀者兼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篇所表達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傳統的翻譯觀來說,改變了以文本為中心、語言為中心的觀點,充分發揮翻譯人員的視域、經驗和立場等主體性因素。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理論基礎;翻譯能力
引言: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的,讀者兼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篇所表達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較之傳統的翻譯觀來說,改變了以文本為中心、語言為中心的觀點,充分發揮翻譯人員的視域、經驗和立場等主體性因素,由此實現譯文即能尊重原作者對當時、當地的描寫,又能讓讀者較易接受和理解。
一、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的實質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思想內容準確,明白通順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要保持原文原有的風格之外,對翻譯文語言使用者來說應該像自己的語言一樣說,寫得流暢。可以看到譯者的認知以及多重互動角色的認知要相互協調,才能使譯文達到表意清楚、易于理解、多重尊重。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尊重了翻譯的兩個階段的同時,更加尊重了此階段中較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具有了現實性和客觀性。它追求翻譯的平衡性,不宜完全尊重原文,也不可隨意發揮,要有創而有度。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認知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要求譯者務必盡量善于表達原文所講述的客觀和認知世界。這種從認知學角度提出的翻譯活動的標準,更具合理性,它會對培養翻譯人員的翻譯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翻譯能力的定位
德利爾:“翻譯是一種能力,是以語言知識和百科知識為基礎的一種重新解釋和表達的能力。是以編輯技巧為基礎的一種重新表達的藝術。”他提出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是
翻譯能力的核心,這為譯者提供了解釋翻譯能力的依據,結合認知語言學,我們說翻譯能力可以定義為以下三點:
1.重構原文內容的能力。也就是能夠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把原文重構為讀者可以看懂能夠理解的譯文。這需要譯者要在充分把握原文的基礎上,應用自己的認知和對事物的體驗,準確把握翻譯目的,選擇正確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這是一個使譯者體現創造力的主要過程。
2.自我控制、把握立場的能力。成年人都有判別是非的能力,閱讀過程中會因為情節或者觀點產生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譯者,翻譯的作品不能含入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那樣會使翻譯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文的真正內涵。因此,譯者要在翻譯的過程中磨練控制自我的能力,要控制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等各種主體因素,使翻譯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翻譯能力是在譯者本身經驗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真閱讀原文、分析原文、在尊重原文基礎上重建原文,以使作者、譯者、讀者三方達到平衡,這決定于譯者的知識能力、創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際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三、翻譯能力和認知活動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
認知語言學將現實和認知視為語言(或內容)的本源,人類通過認知活動使現實得以在語言中體現,是一種源于現實,經過認知,最后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因此,認知語言學不是把關注點單純的放在語言上,而是同時關注語言習得的全過程。就翻譯活動來說,它在原文與譯文之間考慮到了認知這個環節,將語言文字對語言文字進行翻譯,融進了體驗和認知。
首先,是對原文的分析。原文的構成一般為文字、詞語、段落、格式等等。譯者要對其每一個方面進行關注和研讀,充分利用自己的認知,結合原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觀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真正置身在原作的彼時彼地、彼思彼想之中,才能使譯文充分體現原作的特點。這期間要投入譯者大量的認知活動,也就是說在翻譯的起始階段,譯者就要經歷一番認知過程。
其次,是重構原文。對于原文的重構,同樣要加入大量的認知與體驗。翻譯是具有目的性的,在翻譯的初期,選定翻譯的文本必會有一定的意圖。因此,譯者在閱讀分析原作的基礎上,還要以翻譯的意圖和目的為目標,加入新的認知和體驗,才能夠合理的處理原文,讓譯文發揮預期的功能并為讀者所接受。
四、認知語言學下翻譯能力的培養途徑
翻譯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翻譯一部好的作品,會給讀者都帶來豐厚的精神食糧。翻譯一篇好文章,會給讀者一個有益的啟迪。具備優異的翻譯能力,會為讀者準確了解世界提供可靠依據。其一,把握宏觀翻譯過程。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提出的現實——認知——語言(翻譯),這是一個宏觀的翻譯過程,要讓譯者從宏觀上把握這一過程,并在進行翻譯活動中嚴格落實。要讓學生關注語言之外的作者、背景、人物、文本。使他們體會到翻譯不只是語言與語言的簡單轉換,也不是單純的掌握了語言轉換技巧就能夠學成的。其二,參與微觀翻譯過程。翻譯工作看似簡單,實質是很復雜的。要使學生盡快掌握翻譯的方法,并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就要讓他們親自參加翻譯過程,在宏觀把握翻譯原理的基礎上,感受微觀的實際翻譯活動,會對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這是整個翻譯過程的關鍵。其三、對比性研究學習。原文與譯文的對照學習也是培養翻譯能力的好方法,為學生提供不同版本的譯文,由他們自行分析對照,尋找譯文與原文之間的異同,不同翻譯版本之間的異同,通過對照理解認知和體驗在翻譯活動中的作用,強化他們的認知和體驗意識,對培養翻譯能力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認知語言學作為翻譯學習的理論基礎,打破了傳統的提供原文。翻譯之后,根據參考譯文對有關的翻譯問題進行講解,評價學生翻譯的得失的做法,對于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勁秋等編著.2005.《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陳恪清.張玲編.2005.《大學英漢翻譯教程》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程永生編著.2005.<漢譯英理論與實踐教程〉[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劉彤,陳學斌.2006 “外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改革初探” {J}《科教文匯》12 月下半月刊
作者簡介:祖麗皮耶·麥麥提,1994年9月, 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新疆大學中國語言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