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 宋晶
摘要:聲音仍然是人們喜歡并重視的一種傳播形式。校園廣播已經走過了50年的光陰。而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越來越便捷式人性化的互動體驗,讓校園廣播的發展路徑可以有路可循,拓寬渠道。使得校園廣播不再只起到“新聞通知、節目播報”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高度對意識形態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戰略部署,為高校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高校肩負著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思想、傳遞正能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重任,理應以媒介之力,行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之責。
高校校園廣播作為高校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聲音”、“線性傳播”、“即聽即知”為特點,其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校園文化傳播和推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崛起,新媒體幾乎統領了校園用戶接受媒介傳播的形式。校園廣播則處于“一直在播一直被忽視”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校園廣播作為獨立的傳播形式,例行常規工作進行節目播報;另一方面校園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日漸缺少受眾而在夾縫中生存。
為了扭轉高校校園廣播的尷尬現狀,筆者通過對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調研,以及實踐應用,認為高校校園廣播應拓寬渠道和思路,轉“原地被動”為“主動出擊”,結合新媒體的力量,巧打“組合拳”,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豐富節目內容和形式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一直高質量強互動性的高校校園廣播節目,通常會吸引一部分聽眾,例如校園廣播的常青樹節目——點歌,點歌節目的互動性最強,最能契合學生的現實需求,而且可以將情感通過電臺形式抒發出來。除了點歌節目之外,浙江理工大學校園廣播站每個學年除了一些質量非常好的傳統節目保留之外,結合聽眾的反饋情況,不定時的推出創新節目,主播跟聽眾互動的話題,主要是結合當期節目的主題,這樣的做法不僅更加接地氣,而且能提高收聽率和互動性。
高校廣播站的節目內容也可以豐富多樣一些,除了固定的節目外,還應根據聽眾的反饋情況,及時更新調整創新節目欄目,尤其是要結合當下熱門話題、熱門時事、貼近大學生的熱門事件、對大學生答疑解惑的內容。要根據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根據學校重點發展方向,進行欄目和節目的創新,創作一些更能讓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節目,重點突出展現大學生風貌和思想,傳播主旋律,傳播新時代好聲音。除此之外,高校校園廣播還可以助力全?;顒樱缃鹋浦鞒秩舜筚?,配音大賽,藝術之聲、演講大賽,感受聲音的魅力,同時也進一步起到了宣傳廣播臺的作用。邀請一些商業電臺的主播或者播音主持專業的老師來校進行培訓,邀請師生進入到廣播站,以論壇、茶話的形式傾聽他們的聲音。
二、借助新媒體
相對于傳統的媒體而言,新媒體的互動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受眾易于接受,尤其是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拾取碎片化信息的速度遠遠超過受眾的接收速度。而且轉變了受眾的傳統的被動式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變為“你提供的信息正好我也需要”,滿足了人們碎片化、信息化、快餐式的閱讀方式。尤其是新媒體中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微傳播”,在于傳播的內容是若干話、一張圖或是一個表情,短小精悍,傳播的體驗就是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即達,傳播的介質也很簡單,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分享。
(一)微媒體在校園廣播中的運用
筆者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開辟出一檔“科藝之聲奇妙夜”的欄目,每周二、四、六進行推送。內容涉及到時政、要聞、身邊的大事小事新鮮事、心中的喜事樂事好玩事或者是新思想、主旋律,每期話題不一樣,由采編策劃文案并撰寫廣播稿,播音播報并制作成節目。每期節目的閱讀量平均為1000+(公眾號的粉絲數6000),點贊量100+,留言若干,從2015年底欄目開設至今運營了2年多,已經十分純熟,相應的提高了學院校園廣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浙江理工大學設置了“浙理廣播”公眾號,采取發布節目預告的形式對節目進行預熱宣傳,并在留言區進行互動。公眾號里面還會有精選的錄播節目,方便師生隨時隨地的收聽和互動體驗,通過公眾號的數據分析,一些閱讀量較高的推送,都是結合時事社會熱點而推出的原創,因而可以反映出大學生對節目的傾向性要求,也是內容的側重。
浙江傳媒大學擁有自己的頻道和網絡頻道,不在校園里播放,而是在電臺中進行播放,除此,在官方微信的內容推送上也設置了“微言”、學“習”語等欄目。通過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的傳播方式,作為校園廣播推送最大的賣點,達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微傳播的內容營銷
微傳播以其個性化、即刻送達的特征,使得節目內容在設置上要體現草根性、平民化和創新性。不再是“我說你聽”的一對多,點對面的播報方式,而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高度交互的特質,使聽眾充分融入到節目的制作和播出環節,參與到節目制作的全過程,提高其粘性。
微傳播還講求“微內容”,即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表達核心意思,因此校園廣播可以采取片段式、專題性的單集節目,滿足聽眾的快餐式獲取信息的需求。突出熱點話題,各個擊破,引導師生的核心價值觀,增強師生的記憶。
筆者所在的理工科藝學院,以“前進的中國,奮斗的我們”為主題每周推出一期單集節目,分別通過播送典型學霸、優秀志愿者、奮進創業者、最具頭腦者等多個人物,暨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于學生心中,又十分接地氣,貼近最普通的學生,形成楷模效應。在推送時,在界面設計上有意識的增加主旋律的色彩,圖文結合、聲畫結合有效的抓住學生的眼球。而單集節目的播放推送,也打破了校園廣播的線性收聽習慣,變冗長的節目為微型化的單集專題,更具有針對性,增加了傳播效果和收聽率。
作者簡介:
陳依(1990-),女,浙江余姚人,民 族:漢,職稱:研究實習員,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高校思政宣傳工作。
宋晶(1985-),女,山西運城人,民 族:漢,職稱:助理研究員,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高校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