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東亞正處于中日與東盟聯合構筑區域新型經濟秩序階段。東盟和中日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為貿易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中國與東盟貿易的規模效應遠遠高于日本,然而從貿易結構上來看,中國明顯呈現較低層次:調查雙方的投資規模效應能夠發現,日本的投資規模效應低于中國,中國投資在低端產業較為集中,不能形成較高的集約化水平:經濟貢獻方面,中國對于拉動東盟經濟增長作出了較大貢獻。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發展中,中國和日本各自存在優勢和弊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是以中日兩國合作為基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中日和東盟各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注入了強心劑,日本也積極和中國、東盟各成員國加強經濟往來合作,促進東亞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中日 東盟 區域經濟 合作戰略
一、引言
東盟對于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貢獻了重要力量,目前,東亞正處于中國、日本、東盟成員國合力構筑區域新經濟秩序階段。中日兩國在和東盟合作的過程中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東盟經濟一體化以中日合作為必要條件,“一帶一路”的實施有利于中日之間展開深度合作,日本在國際化投資方面具備較多成功經驗,日本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中國的生產成本較為低廉,中國在開拓市場方面具備較強優勢這些都將對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所以,區域經濟一體化應首先從東盟和中日聯合起來形成亞洲經濟一體化入手。
二、對比中日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戰略
(一)日本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發展歷程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日本將東盟作為原材料供應地、能源供應地、工業制品的重要海外市場,日本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將東盟作為戰略重點,通過“雁行模式”戰略的實施東盟逐步發展成日本的海外資源供應地、海外市場總部。日本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日本將東盟用于在亞洲地區實現對中國的牽制。
1.日本實施“雁行模式”戰略
上世紀六十年代,戰后的日本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中逐漸提升自身地位,日本重新布局對外經濟戰略以此來實現區域經濟大國乃至世界經濟大國的影響力。日本通過實施“雁行模式”展現出引領亞洲經濟發展的戰略目的。然而,“雁行模式”自身存在多處弊端,該戰略不僅不會推進日本的經濟發展,還將對日本國內產業結構優化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該戰略最終沒有發揮出預期效果。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致使“雁行模式”全面崩潰,日本和東盟各成員國開啟嶄新的經濟合作。
2.通過EPA戰略實現東盟對中國的牽制
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談判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能達成一致,日本出臺新的對外經濟戰略,決定通過EPA戰略計劃實現雙邊經濟合作。特別是面對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設的良性發展趨勢,日本與東盟實現了EPA戰略合作,加深和東盟的合作伙伴關系,由日本作為主導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
研究日本對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施的各項戰略能夠發現,日本在各個時期確立了針對性的具體戰略目標,但是每個階段的最終目標都具備一致性,那就是突出日本經濟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使海外貿易以及投資市場呈現出穩定發展態勢,進一步優化日本國內產業結構,實現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東盟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而實現對中國的牽制,主導亞洲區域經濟合作。
(二)中國和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發展歷程
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得到提升,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中的重要一項,中國想要進一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必須加強和東盟的經濟合作,中日在東盟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競爭趨勢。
1.CAFTA發展迅速,嚴重影響日本在東盟的利益
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開展貿易投資合作的時間并不長,然而發展速度驚人。2001年正式提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2010年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生效,這是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之后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該自貿區的規模較大。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東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與中國開展貿易合作的過程中,雙方將得到經濟的快速發展。2004-2014年是中國和東盟經濟合作的黃金時期,目前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和東盟將迎來經濟合作的鉆石時期。目前看來,中國和東盟在未來幾年經濟合作將全面遵守中國一東盟自貿協議,合作的重點在于高層次、全方位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實現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的不斷升級,使雙方開展深層次的人文交流、頻繁的金融合作以及海上合作。中國和東盟呈現出深層次交流合作將對日本在東盟的利益造成影響,中日就東盟合作將展開白熱化的競爭。一直以來,東盟作為日本企業的產品銷售地、原材料供應地、產品生產基地,日本在東盟建設了完善的汽車、機電等產業供應鏈體系。所以,中國對東盟開展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與東盟之間加強貿易合作,將迎來中日在東盟的激烈競爭。
2.新型經濟體之間的深度合作
伴隨時代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已經成為趨勢,各國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協作。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能夠發現,日本和東盟開展自由貿易區建設呈現出南北合作特點,具備垂直型合作特點,這種合作的互補性較強,競爭性較弱,具有明顯的替代效應,可以促進東盟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然而,中國和東盟開展自由貿易區建設呈現出南南合作特點,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開展貿易合作、投資等活動都呈現出競爭性特點,其中的互補性較小,屬于水平型合作方式。伴隨中國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東盟各成員國經濟的逐步發展以及東盟內部經濟和產業層次的明顯區別,中國和東盟之間具備較大的合作空間,既可以呈現出替代效應的經濟合作,也可以體現出互補效應的經濟合作。
三、中日與東盟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中國在東盟生產網絡分工體系的主導作用愈發明顯
縱觀中日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歷程,結合中日對東盟經濟產生的影響,能夠明顯發現以往日本作為主導的東盟區域內生產網絡分工體系正在發生改變,逐步轉變為中國起主導作用的趨勢。然而,中國盡管在和東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貿易總量、投資規模等方面高于日本,對東盟經濟產生較大貢獻,然而在結構層面能夠發現還遠遠不如日本。中日和東盟開展經濟合作過程中呈現出各自的優勢以及劣勢,沒有中日與東盟的經濟合作,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就不能實現。一直以來,美日等發達國家全面主導東盟的政治方面、軍事領域、經濟發展,目前這種趨勢逐步轉變為與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協作,這是東盟地區秩序的轉變。中國應借此機遇主動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作用,與東盟之間在海陸雙渠道形成頻繁的經濟合作,使東盟經濟得到明顯增長,以此為基礎構建亞太廣域經濟一體化。
(二)中日合作更能推動東盟發展和東亞經濟一體化
東盟在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中占據核心地位,中日合作將為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實現提供重要幫助。近半個世紀以來,東盟積極應對世界經濟結構變化趨勢,重視區域內政治經濟合作,這是發展中國家成功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案例,一方面體現了區域內部市場一體化,另一方面實現內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加強運輸和能源合作,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降低地區差異,朝著全面實現經濟共同體的目標邁進。中國和日本分別是東亞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中日與東盟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是實現東盟區域經濟發展、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條件。在未來,東盟將成為東亞經濟一體化的主導者,不僅提升東盟在國際經濟的競爭力,而且還將在經濟上加強和中國的合作,在外交和軍事上以美目的“大國平衡戰略”為重要依據,不斷為自身爭取利益。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國具備較強的優勢,然而美國長久以來注重在東盟的貿易滲透,中日和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將取決于中美曰三國軍事、外交等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在未來東盟繼續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伴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以及亞投行的發展,東盟將得到來源于多方面的經濟資源,有助于其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展軍事、外交合作,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
四、結束語
中日兩國應在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中展現自身優勢,促進相互合作,攜手共推東亞經濟一體化。日本應積極運用先進技術、市場經濟制度、工程管理等方面優勢,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尋找適合東亞區域合作的有效的戰略規劃。中國應繼續保持低成本、開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投資技術水平,將與東盟合作逐步滲透到各成員國的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發展方面,避免日美在東盟合作戰略上對中國造成牽制,努力實現東亞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