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華
[摘要]本文針對酒店與高職酒店管理學校進行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現狀,對實際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解決的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 人力資源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酒店管理和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通過實習的方式進入酒店進行工作。通過校企聯合,各方各取所需,力求在合作期間實現共贏。
一、校企合作的產生背景
一是滿足學校的教學需要。高職院校教育目的是培養技術型人才,學生需要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操訓練,但是學校由于資金、場地等各種原因,無法提供滿足學生實操需要的設施設備以及基地,尤其是酒店行業的特點,不僅僅是需要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與服務對象進行溝通的服務意識和語言技巧,因此校企合作為學校提供了延伸的課堂。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工作,對畢業后的就業環節產生更加明確的想法,可以更快融入工作崗位和企業環境。
二是滿足酒店人力資源的需求。通過實習生的補充,緩解了酒店的用工需求,特別是對于大多數淡旺季明顯的酒店而言,在旺季用人高峰,實習生大約可以補充到用工總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為各部門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隨著淡季的到來,實習生返校,酒店可以節約大量的因為雇傭長期合同制員工帶來的人力成本,為酒店按需調整人員結構和人員數量提供了可能。
二、現有的校企合作方式
一是自由化選擇的合作。學校對學生去向不進行分配,通過組織“雙選會”的方式,由學生自行確定實習酒店,之后再參與到實習過程的監督直到實習結束。此種方式學校比較被動,學生盡管掌握主動權,但是往往盲目性很大。
二是將選定酒店作為學校的“實習基地”。學校通過前期和酒店的洽談,將酒店選為學生的實習基地,根據雙方安排定期派學生到酒店進行實習和工作。此種方式主動權在學校,酒店可以得到比較穩定的人力資源。
三是定向培養方式。一些企業文化比較強大的酒店在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支付助學基金等方式對一部分學生進行定向培養,設置一些酒店文化方面的特定課程,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對酒店的文化和管理制度進行了解,學生需要到指定的酒店進行實習以至就業。此種方式需要酒店具備一定實力和影響力,同時周期比較長,但是培養的學生對酒店的融入度高。
三、現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學生方面。對酒店管理專業和酒店實際工作會產生心理落差,主要原因是服務意識不夠,職業素養不強。在學校期間通過學習各種理論知識,加上對行業較淺的了解,往往關注的是崗位是否體面,職業規劃是否明確,但對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責任心有所欠缺,實習和就業后對酒店缺乏整體認識,難以很快適應工作。
二是學校方面。不管哪一種合作方式,學校都需要給酒店提供足夠多的實習學生,但是在前期招生宣傳以及理論課程方面,難以得到酒店更多的參與和支持。而且,學校推薦學生開展實習的目的是盡可能多的參與“輪崗”,對酒店來說,短短的實習期難以滿足多崗位輪換的要求。
三是酒店方面。酒店接收實習生后,普遍發現學校和酒店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存在脫節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教師一般是本專業畢業直接教課,本身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實踐經驗,同時酒店行業發展迅猛,學校的知識往往存在滯后性。因此,酒店必須進一步培訓才能使實習生達到酒店的服務要求,這也造成了大多數實習生上崗后只能做一線和基層工作,使他們產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的感受,影響了對酒店的忠誠度,畢業后的留崗率大打折扣。
四、解決方法
(一)要完善校內培養環節,加大酒店的融入度
一是師資方面。學校要采用“雙師”上崗制,大幅度提升具備實際工作經驗的酒店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的比例。酒店行業看重實戰,很多的經驗往往是業內人士口傳心授,而不能局限于課本的理論知識。
二是課程設置方面。要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讓在校生縮短與社會接軌的心理距離,尤其是加強禮儀禮貌、服務意識、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養,為良好的就業心態和踏實的職業精神打下基礎。
三是實習管理方面。學校要派遣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實習學生在酒店期間的管理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為學生答疑解惑,保護學生權益,疏導心理問題,和酒店保持良好積極的溝通渠道。
(二)要完善酒店實習期間的各個環節,提升學生工作積極性
一是酒店方要充分意識到實習生是未來酒店的潛在人力資源,因此要加大對實習生的培訓力度,對實習生的工作進行合理安排,不能讓其承擔過大的工作壓力,要對實習生和酒店員工一視同仁,完善考核機制,提供發展機會,培養實習生的愛崗敬業精神。
二是要完善崗前協議。為了保證學生得到更好地培養,同時為了保證酒店的服務品質,學校、酒店要完善學生實習期間的三方協議,對實習生的工作強度、崗位待遇以及三方的權益進行明確和規定。既把控好人才培養的原則和方向,又兼顧到三方的合理合法利益。有效法律的保障對于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合作機制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