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談晶
【摘要】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逆全球化的潮流不斷涌現,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并受到深刻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開展了全球經濟中長期趨勢、結構與變局的研究,旨在為行業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球經濟 趨勢 結構
一、未來三年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預測
未來三年全球經濟發展將呈現出整體增長過快但基礎并不穩定的特征。詳細來說主要分為三點。
首先,未來三年全球經濟將以穩健增長的趨勢為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目前全球經濟復蘇勢頭明顯,扭轉了多年來的疲弱態勢,今后全球經濟將迎來新的轉機。根據權威機構相關數據預測,2018年經濟增速將達到2.9%,高于2012—2017的平均值2.7%。全球經濟穩健增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將保持平穩態勢,經濟危機爆發以后,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率先出現復蘇的跡象,并且在2012年后復蘇勢頭強勁,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復蘇狀況明顯落后美國,究其原因主要是債務危機和通貨緊縮的影響比較嚴重,但是自2017年以后,歐元區和日本經濟開始逐漸呈現出明顯的經濟復蘇的跡象,經濟發展呈現不同程度的好轉現象,受寬松貨幣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將踏入經濟增長的正軌,未來三年的經濟增速將與前五年水平相當,預計將維持在1.8%左右;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將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預計未來三年內經濟增長平均增速將達到6.5%左右。目前全球經濟復蘇呈現出發達國家帶動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復蘇的特點。未來三年,受實體經濟復蘇、外需改善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商品物價將有所提升。對于企業改善資產負債表、提高企業經營利潤,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效應。
其次,未來三年,全球貿易和投資態勢持續向好。2017年全球經濟周期性復蘇跡象明顯,勞動市場持續改善,受此影響,全球貿易也出現回暖的趨勢,未來三年國際貿易增速將穩定提高,預計將超過全球經濟平均增速,穩定在4%左右。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痛定思痛,將發展經濟的發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將制造業的復蘇作為著力點和突破口,旨在依托制造業重振世界經濟,扭轉貿易頹勢。此外,在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持續好轉的情況,全球經濟周期同步增強,以美國、歐元區、日本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趨于一致,有助于金融穩定性的改善。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各國政府在區域貿易談判的過程中,較以往更具包容、妥協、合作意識,極大的促進了區域合作進程的加速和全球化制度的建設。受區域經濟增長改善、國際貿易持續回暖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投資也具有樂觀的前景。
第三,盡管全球經濟持續好轉,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變數,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景不能過于樂觀。其一,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仍然受到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等新常態的影響,加之貿易保護主義、去全球化、民粹主義思潮的蔓延,全球經濟的復蘇存在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風險;其二,世界各國的經濟復蘇狀況各異、分化現象明顯。中東、拉美、北非等地區作為大宗商品的出口國,受到外部環境沖擊的風險較大,以拉美地區為例,受通脹下行的影響,貨幣政策放寬,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存在資本外流以及匯率波動的潛在風險;其三,世界范圍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全要素生產率仍然呈現下降的態勢,據統計,近幾年全球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零值左右徘徊。因此在新的技術革命前,全球經濟增長在本質上不會有改善。
二、未來世界經濟地域格局變化預測
歷史發展的進程表明,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將會改變世界經濟地域格局,該部分重點針對2020年、2035年以及2050年世界經濟地域格局的變化進行預測。
早在18世紀以前,即工業革命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該時期內亞洲一直處于世界經濟的中心。據記載,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的65%,這一比例在元代時期降到了30—35%,在明代及清代,仍然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需要強調的是,在明代萬歷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比例達到了80%。我國經濟狀況大幅衰退始于清代后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大量的戰爭賠款造成資金外流,另外國內生產受到重大的沖擊,造成我國經濟實力迅速衰退,經濟總量占比從康乾盛世時期的35%銳減至10%,從此,世界經濟的中心開始轉移。
十八世紀起,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等運動的影響,世界經濟的中心從亞洲向歐美國家轉移。在這段時期內,西方國家在科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軍事貿易等實力的進步。此后,歐洲各國開始殖民擴張,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這段時期內荷蘭、英國先后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在此以后,受資源條件、社會制度等多方面優勢的影響,美國開始迅速發展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大國,1872年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期,我國正處于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沒有及時的與國際社會接軌,傳統小農經濟生產力落后,加之長期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國經濟實力迅速下降。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高速發展,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世界經濟重心有望向東轉移。據統計,1980年至2016年,發達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例從76%降低至61%,金磚五國所占比例則從7%攀升至22%,近兩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印度兩國的市場規模排名前兩位,在國際經濟市場中展示了強大的競爭力,反之西方國家由于經濟危機、社會矛盾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因此未來亞洲極可能成為全球的經濟貿易中心。另外,十九大以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式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求,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為促進各國之間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經濟關系,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該理念強調各國之間加強聯系,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促進各國之間的共同發展,通過不斷擴大利益融合點,實現利益共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未來五年全球經濟預測數據,可以估算出未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情況。據估算,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將由2017年的12.25萬億美元增長到15.6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的份額將由2017年的15%逐漸增長到17%,全年人均GDP也將由2017年的8836美元增長到1萬余美元,相應的美國的經濟總量將由2017年的19.39萬億美元增長至22萬億美元左右,在全球的份額也將由24%降至23%,人均GDP由2017年的5.9萬美元增長到6.6萬美元;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有望超過美國重返世界第一,人均GDP也在202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達到2萬美元左右,“一帶一路”地區未來有希望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極,在全球增長共贏鏈的指導下沿線地區的經濟地位將大幅提升,此外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融也會促進人民幣區的形成;2050年,我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都將位居世界前列,我國也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逐步發展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此時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市場份額將進一步下降到13%,受此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將呈快速發展的態勢,經濟穩定將直接引起地緣政治矛盾減少,構建和諧穩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也有望實現。
三、未來全球產業布局的動態演變
與前文論述的經濟格局發生變化類似,全球產業布局也將因此發生改變,預計主要趨勢將是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眾所周知,目前美國、德國、日本在世界產業格局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心,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則處于外圍位置。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制造業,因此全球產業布局也在動態變化。其中,美國于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旨在促進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將制造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連接在一起,帶動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受益于美國政府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目前該戰略正在快速發展。德國政府與2013年將“工業4.0時代”的理念提上日程,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的建設,鞏固德國制造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當前在科技領域具有較高競爭力的日本,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預計科技創新能力有所下降,將逐步退出世界制造大國的行列。我國政府于2015年正式推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以科技創新驅動,以三步走的戰略推動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預計2020年德國、美國、日本仍將繼續占據制造強國的地位,2035年我國將進入制造強國中等水平的行業,受人口老齡化影響的日本將由制造強國的前列衰至中等水平行列,2050年,我國將以高速發展的勢頭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的前列。